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作家史铁生以残疾人的身份和眼光,描写独特的生命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残疾意识和人类情感。吏铁生的残缺只是躯体,追求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价值的平等才是他的理想,当然,这也是全人类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龙士 《教学随笔》2008,(6):39-40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是诗人自己一生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他所期望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高度和谐。教育素以关心人的终身幸福,塑造真、善、美的健全人格,唤醒人类对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生意义的普遍认同与敬畏为其终极目标。我们的学校如果能让全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让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能诗意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  相似文献   

3.
身体残缺促使史铁生沉思人生与死亡,《我与地坛》蕴含着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思考。首先,史铁生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命与死亡。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必然的、设定的过程,任何卑微、残缺的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残缺而自杀是愚蠢的,而驱使人活着的原始动力是欲望。其次,史铁生从全新的视角观照生命残缺:生命残缺是一种客观存在,残缺者的人生出路是如何承担苦难,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残缺与完美是相辅相成的,残缺有可能成为残缺者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最后,他对生命过程有着深邃的思考:人生的关键是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并不重要;死亡是生命个体的终结与必由之路,但生命是永恒的,因为对于人类这个物种而言,任何一个新生命都是我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先锋诗人往往被读者冷落、被论者误解,然而他们恰恰是最具艺术开拓性的一群。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非常强烈,所以,他们的对抗姿态、解构行动实质上是生命意识的冲动与张扬。周伦佑是八九十年代先锋诗人群里最有言说价值的一个,他早期诗歌创作的文本实验价值引人注目,后期诗歌创作对诗歌本质的重建又是他创作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正是这种有意识的特性把人和其他万物区别开来。人的生命具有了其他生命所不具有的双重存在: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价值生命的存在使得人具有超自然生命的生命,使得人不会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追求,他在不停地寻求着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力求生命不断升华,力求生命活力在永恒的企求中获得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以及美国乡间诗人弗罗斯特,他们都对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敏感性。自然,尤其是乡间风景,是他们大多教诗歌的主题和内容,自然不仅是其诗歌的语言也是其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这三位诗人代表了人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对自然的亲近、追求、向往和永恒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因而他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但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理想无法实现,因而对时光飞逝、生命短促充满了焦虑和痛苦。陶渊明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关注人类的命运或生存境遇,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为后代士人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科技期刊的价值取向,认为价值取向的基础是服务与奉献,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以期刊为生命,价值取向的社会追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价值取向的文化艺术追求是创新求异,善于超前。提出科技期刊编辑应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孜孜以求,办好期刊。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创造新的“宇宙语言”,因此他们都为自己祖国的诗歌革命做出了贡献,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1.
台湾女诗人席慕蓉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把影响波及国外。席慕蓉诗歌的特色如何,最简洁的概括是:席慕蓉诗歌具有现代意识和古典情怀。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才华绝代的奇女子,是宋代词坛上一大家。其词无论是写前期日常生活、爱情婚姻,还是写后期飘泊零落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淑女情怀,反映出一个文化女性悠闲风雅而又心系家国的人生志趣。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诗人爱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1800首诗。她生前恬谈,默默无闻,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她终身未嫁,外表宁静,内心却隐藏着一个丰富、深邃、炽热的情感世界。本文主要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并着重分析其爱情诗。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诗人及其诗歌构筑的世界。①  相似文献   

14.
土族女诗人李宜晴曾饱含深情地写了多首慷慨爱国与羁旅乡愁的诗篇,从中我们可看到她对家乡故土的热爱,看到她关心人生、关心国家命运、熔自身与国家为一体的情怀。这样涵蕴丰厚且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诗作,也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诗歌时代,横行胭脂作为当下博客诗歌写作中引人注意的一位女诗人,其坎坷的身世为其笔下诗歌铺上浓烈的冷峻笔调。她擅长女性视角的凝视获取独特生命体验。她的诗以口语化取胜,往往能在细碎生活场景的刻画之外找寻到新鲜的诗意。人生自省、爱情重构、民间情怀三个诗歌母题是其博客诗歌中的闪耀点。  相似文献   

16.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和情感世界两方面所遭受的悲剧性的挫折使得她的人格产生了裂变,这些在狄金森的作品及书信中得到了体现。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剖析了她的恋父情结及其移置失败后的从自虐到白恋,最后选择隐居并钟情于死亡诗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独特、超前的诗人。在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设计上 ,在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思想倾向、语言技巧和写作风格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她以前的美国女诗人的道路 ,表现出了她的现代主义特征。从分析她的生活方式、爱情诗、宗教诗着手 ,可以阐述出她的诗歌是美国诗歌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 ,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生命的最盛之季(30岁时),亦即其生命的最后20多年里离群索居,独身不嫁,为后人留下诗稿1700余首。一个多世纪以来,狄金森隐居之谜与其诗作一样倍受关注。纵观诗人的一生及其诗作书信,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梦想与现实、生与死、爱情与独身、宗教盛行与其怀疑主义等各方面的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时,诗人毅然选择了隐居,从而解构并诗意地超越了这些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曾经有过与男性平等交流、发展和拥有美满爱情的梦想,然而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出仕的机会,也使她们疏离于在中国文化中与政治互为表里的诗、文等文体,在婚姻中她们也处于劣势。在对女性的现实处境深刻体认之后,李清照形成了隐于闺阁、自我完善的“道艺处士”生活模式。“道艺处士”的艺术积累为后来李清照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准备了条件,李清照也证明了女性在“词”这种体裁上的优势。国破家亡使李清照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她走出闺阁,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香港女诗人韦娅诗文创作中的“爱的主题”作了诗意的阐释。韦娅诗歌中贯穿的“爱的主题”以爱心孕育诗心,写出了诗人对爱情、友谊、母爱、童真、自然等的内心感受,同时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情感空间。韦娅以其特有的方式用《泉与少女》与这个世界作了一次精致、典雅的诗的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