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社会方圆》栏目为例,从新闻学、传播学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进行分析探讨,探寻电视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面临的瓶颈(一)报道过于琐碎,同类报道重复目前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虽然把眼光放在了百姓身边,但报道题材过于琐碎,今天停电停水,明天邻里吵架,甚至于报道婚礼过程,如此琐碎的报道不但没有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反而容易引起观众的反感,极易产生视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的兴趣,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性地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如公鸡上树这条新闻,时下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都在自己的省份内播报过,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它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关注百姓日常生活的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体,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  相似文献   

4.
王春艳 《新闻窗》2014,(4):81-82
电视民生新闻运作多年来,除了出现节目平庸化、娱乐化、同质化等弊端外,目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题材的琐碎化。这是由于部分记者编辑曲解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低估了观众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欣赏品位,把马路新闻当作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把短、平、快当成民生新闻报道的独有风格。  相似文献   

5.
以关怀民生为主要内涵的民本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当代中国的整体政治理念,更体现出浓厚的“以人为本”的色彩,民生新闻应时而生,但随着民生新闻的繁荣,许多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其中,新闻的社会责任,被遮掩在了民生新闻过度琐碎的内容之中。如何使民生新闻走出低俗,担负起沟通民情、反映民声、为百姓牵线搭桥,排忧解难任务,承担起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被业界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它一改此前电视节目的形态,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贴近民情”的理念,运用百姓的语言,报道百姓的故事,让平凡普通人成为节目的主角,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但是民生新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发展瓶颈渐现,如内容同质性、报道琐碎性、新闻平庸化等,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其收视率也由初创期的一路高歌猛进,变为后期的萎靡不振。民生新闻如何平稳度过审美疲劳期,持续吸引受众的眼球呢?笔者认为加强新闻策划,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是提高民生新闻持续传播力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都市报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民生新闻”是所有媒体争相拓展和挖掘的重点。做好“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行选择、策划,以期形成一定的媒体风格,争取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8.
史军 《新闻世界》2014,(2):22-23
"寻找民生新闻的另类和谐表达方式,用平和心态、艺术方式为民请命"。笔者觉得这句话意义深远。民生新闻是以区域为语境和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生为中心。民生新闻不能只停留于琐碎和表面,应该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再就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找到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9.
民生新闻坚守社会责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题材琐碎,新闻价值低,报道新闻深度不够,报道角度处理不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直接影响了其承担反映民意、架设沟通桥梁、舆论监督等社会责任的发挥.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坚守新闻宣传纪律原则和秉承人文关怀原则,才能保证民生新闻健康有序地发展,进而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谢汶 《新闻三昧》2008,(6):21-21
柴晓佩在2008年第2期《新闻窗》发表《谈民生新闻的整合》一文,提出:人们对民生新闻质疑的原因主要有:内容琐碎,常见没有多少价值的信息见诸报端;题材狭窄重复,小题大做,或一味短平快;同质化现象严重。事实上,民生新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日常琐事的展示,也不是一味求新、求奇。以严肃的新闻理念对时政新闻、重大政策问题进行报道、分析和评论,始终是中国新闻的主流。民生新闻理应站在民生的角度、普通民众的立场看世界,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民生新闻随着民生问题的不断发展,在本土化创新方面遇到了瓶颈,一些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同质化,为了吸引观众,以至于新闻节目过于琐碎、低俗、猎奇,因此,民生新闻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急需突破。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炜 《声屏世界》2007,(12):42-42
现在,城市电视台开办的民生新闻栏目收视率居高不下,是观众喜爱的电视栏目之一。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绝非偶然,民生新闻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之处: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上,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民本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同样在形式上民生新闻也极力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组织形式上大胆地突破“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性和双向交流性,主持人的形象、语言和风格趋于平民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端丽 《新闻窗》2009,(2):65-66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报道百姓生活、百姓投诉,反映百姓心声的一种新闻模式。它的诞生是对传统的时政新闻、专业新闻模式的重大突破,对传媒的改革创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然而,就在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民生新闻如何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不迷失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4.
倡导民生视角、表达百姓话语、体现民生关怀的民生新闻,曾经是电视新闻创新的代名词,媒体提高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重要利器。随之而来的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琐碎化、表象化、低俗化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亟待转型和提升已成为业界的共识。笔者认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提高引导水平是电视民生新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朱飞 《新闻实践》2011,(8):53-54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琐碎化、表象化、低俗化。电视民生新闻不能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上,把新闻停留于琐碎的表面。民生新闻若是仅仅局限于事件的表象或者某些“猎奇”事件的报道,其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河南平顶山市广电总台城市频道的《城市1时间》栏目今年3月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电视栏目民生影响力60强”,得益于它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6.
如今,民生新闻已成为电视的“主打新闻品种”。①然而,冷静而理性思考,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和情感讲述,这已成为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使民生电视新闻走出目前徘徊低迷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找准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从紧随时代与政治的“时政”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大进步,是新闻贴近的一个最好说明,也是时代进步、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笔者认为无论是针砭时弊敢揭盖的社会新闻,还是关注百姓庸常琐碎生活的民生新闻,都是“老套”新闻的衍生品,“机位”并没有动,只是从仰拍到俯拍,应该说是新闻的改良不是新闻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民生新闻则是指以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新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民生问题,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议案、提案中也纷纷热议民生的话题。此时,民生新闻早已成为主流媒  相似文献   

19.
从紧随时代与政治的时政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大进步,是新闻贴近群众的一个最好说明,也是时代进步、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但笔者认为,无论是针砭时弊敢揭盖子的社会新闻,还是关注百姓庸常琐碎生活的民生新闻,都是老套新闻的衍生品,机位并没有动,只是从俯拍到仰拍。应该说,是新闻的改良不是新闻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张梦婕 《今传媒》2012,(10):95-96
为了提高收听收视率,近几年来各个媒体都在民生新闻上大做文章。民生新闻以其平民亲和的面孔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平庸琐碎事件的增多也成了民生新闻的发展瓶颈问题。如何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广播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报道,就要善于以小见大,由浅及深,力求让民生新闻做到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