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著名戏曲史研究专家赵景深,1932年在北新书局编《青年界》杂志,和作家们交往很深。有一次他写信催老舍先生写稿,在信纸上写了个大大的赵字,然后用红笔把这个字圈起来,旁边写了一行字:“老赵被围,速发救兵!”意指刊物稿件发生危机,请求老舍赐稿救援。  相似文献   

2.
李宇瑛 《大观周刊》2012,(29):36-37
李清照(1084—11557),号易安居土,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她自少便有诗名.她的诗、词、散文均有非常高的成就。要数在词方面造诣最高。据全宋词载录李清照词共47首.其中又以咏花词为最多.竟有35首写到花.而“花”“酒”又是李清照词的主要意象.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平日在对遣词造句和使用文字上,既严格要求自己,又严格要求学生,力求准确无误。可是,由于报刊上经常出现错别字,使我在教学工作上遇到了困难。有一天,我的孩子马春亮,将他写的作文让我阅改。我把字里行间出现的一些错别字,如“要向老一辈革命家那样艰苦奋斗”一句中的“向”字,和“响往未来”的“响”字,用红笔打了个×,改成“象”字和“向”字……。并要求他再多写几遍,以后注意改过来。不料,他不但不改,还拿来一份报纸让我看,并理直气壮地说:“我  相似文献   

4.
王士祯《香祖笔记》中载有一个故事:两浙观察使高适去台州办事,途经清风岭,曾在庙里题了一首诗:“绝顶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天竹房。”他写完以后,击节吟赏,十分满意,便继续登程。钱塘江畔,他下船摆渡,正值月亮西斜,江水随月而退,只剩下半江水。身历其境,他察觉“一江水”的写法有误,到台州办完公事之后,火速回庙,准备修正。不料庙里和尚告诉他:“已有人先著一笔,他说此诗绝佳,只是用‘一’字不妥,便把‘一江水’改成了‘半江水’。”高适惊问此人是谁,和尚又告诉他:“义乌人骆宾王。”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他对文学战线上的人提出了“韧”的要求。即要求文学战线上的人对待文学不能像前清作“八股文”采取“敲门砖”似的方法。意思是说,前清的八股文原是进学作官的工具,只要中了秀才举人,便可扔掉八股文,一生中再用不到它了,所以谓之“敲门砖”。笔者从事企业报采编工作已有几个年头,常常听到同行们发出这样的喟叹:“通讯员队伍变化太频繁了,他们刚刚对新闻熟悉一些,就提拔的提拔、调  相似文献   

6.
近来,一个名字风靡中国诗界。他的诗被诗歌爱好者广为传抄;仅从1990年5月到10月便有3本诗集出版,半年多的时间发行量达30万册;在老山前线烈士的日记本上,抄录着他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在青年男女的情感交流中,他的诗被抄来作为他们的心灵表白……他就是汪国真。这位人称“缪斯最钟爱的男人”,1956年生于  相似文献   

7.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却皱起眉头说: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8.
认准一条道     
我小时候笨得要命。老师说地球是圆的,我大惑不解,并老觉得地球那一半的美国人是脑袋朝下站着。但这并不妨碍我有当作家的理想,我甚至以为我将来肯定是作家,所以很狂妄,在一篇作文上大言不惭地写上——我的理想当作家。这篇作文把同学们乐坏了,他们嘲弄我——你当坐在家里的“坐家”吧! 我很尴尬,像干了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幸亏老师没嘲弄我,反而还把我的理想当作一回事儿,他在作文本后面用红笔批上——为你的理想奋斗吧!我立即又趾高气扬起来,对同学们的嘲弄不屑一顾。后来我发现,我们的老师爱好文学,而且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每发表一篇文章,他就在课堂上朗读给我们听,脸上呈现出幸福万分的神气。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细节”作为对某一具体的场面景观、人物言行、事件发展的细致描写,是“形象反映”的重要手段,在文艺作品尤其是小说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恩格斯在解释“现实主义的意思”时,首先强调的就是“细节的真实”;俄国作家左琴科说,他“确信,即使不说小说细节决定一切,那末,说很多东西取决于细节是可以的。短篇里不可能把什么都写到,因而短篇的力量就在一些细节上了。”有人比  相似文献   

11.
《新文化史料》1998年第2期中编入了著名翻译家、作家曹靖华先生撰写的《自叙经历(下)》一文。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记述了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7月,作者的十几位老友为他祝寺,聚会“倾心畅谈”,席间茅盾先生在作者的锦册上即兴题诗一首:“崖畔芙蓉,愿人长寿;涧底青松,愿国长荣。”在编选这篇文章时,都觉得诗的内容很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声。但有的同志觉得,如果诗的第二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上有一篇介绍著名作家欧阳山近况的文章,标题是《他还在苦斗——访著名作家欧阳山》。《苦斗》是欧阳山长篇小说的书名,而题中的“苦斗”,却又是指欧阳山虽然年岁大了但仍在孜孜不倦地笔耕。这一标题,借作品名称发挥成题,巧妙自然,独具个性的丰采,能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福建青年》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让星光照耀我们——访作家白桦》,明眼一看便知,“星光”的另一含义是指当时刚上映的电影《今夜星光灿烂》,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白桦同志。文章从这部电影自然而然地写到了白桦的创作道路,水到渠成。再如《今晚报》上报道著名女作家杨沫到广  相似文献   

13.
这件事情有点滑稽,却出现在某张党报上:该报记者采访一种棉专业户踊跃交售“爱国棉”。文中,记者写到:“他说:‘目前纺织企业原料紧  相似文献   

14.
一篇关于某市人代会的报道,文中数处写到“×市长风趣地说……”,如“市长风趣地插话:植树多多益善。”而其他代表的发言无一用此词。另外,有条反映关心后进青年的新闻,其中描述道:书记拍着这位青年的肩膀,风趣地对他说:争取年终上先进工作者光荣榜。阅读报纸,诸如此类的“风趣”不时可见,似乎只要文中一涉及到领导的所言所语,哪怕是只言片语,都要冠以“风趣”这个修饰词。这已日趋成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张打油善为诗,所用皆俚语俗话,诙谐易懂,暗含讥嘲。他之所以能闯出牌子,以至后人竟将这类诗歌冠以他的大名称为“打油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年冬天,有位大官去祭祀宗祠,进殿便见墙壁上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此官大怒,  相似文献   

16.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走进青春的梦,心,便踏进诗的季节、踏进诗的岁月……年青的诗,不一定是“悟性的升华与理想思考的有机结合物”。诗就是诗,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灵感的闪烁;它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情的激发。诗的花,绽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等你用爱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说“诗言志”,这大多用在那些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身上。杨先生的诗作说不准是否有“言志”的成分;但是我确信一点,杨先生的诗任说“高雅”也好,“打油”也好,说它是“诗画像”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因为那些诗,从多方面把他的为人、形象、性格、喜恶、情感都活脱脱地展示出来了,读着他的诗,就宛如在欣赏一幅幅生动、诙谐的人生速写。杨先生喜欢运用自嘲戏语,发泄、释放自己的情感。他曾给自己的诗集取名为《银翘集》,并解释说:“我的打油诗多是火气发作时写的,用‘银翘解毒丸’来散火最合适。”他的自嘲诗很多,都挺风趣。例如,“少小欠风流,而今糟老头,学成半瓶醋,诗打一缸油,恃欲言无忌,贪杯孰与俦,蹉跎惭白发,辛苦作黄牛。”  相似文献   

19.
有位作家曾涉足某个历史文化名城,转了一圈之后便生出感叹:“在这儿,磕磕碰碰都是文化,说不定你走着走着就会践踏了文化——这小巷的路面,花岗石块儿浑圆得无棱无角,一问,明朝的,比美国历史还长。文化!……”的确,提起“历史文化名城,”便会牵动多少人的自豪与骄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的是名山大川,古刹隐寺;有的是英雄豪杰,人文遗迹;有的是诗辞歌赋,神话传说;有的是奇珍  相似文献   

20.
最近读了日本学者阿哲次的《图说汉字的历史》。这本书偏重于介绍汉字书写方式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直写到造纸、印刷术的进步,以及近代以来的文字改革,拼音化、简化字的得失,归结于对汉字未来的思考。他最后得出结论:“汉字史,简洁地说,就是随着时代不断演进的汉字简化史、书写行为的省力化以及伴随着这些进步而使汉字的使用阶层及其使用人口不断扩大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