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读了日本学者阿哲次的<图说汉字的历史>.这本书偏重于介绍汉字书写方式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直写到造纸、印刷术的进步,以及近代以来的文字改革,拼音化、简化字的得失,归结于对汉字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学热了很多年,成果之一是传统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被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接纳并作为地方教材进入小学课堂。比如,北京市东城区的《〈弟子规〉新解》就已通过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并有望于2011年9月新学年到来之际在全市小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如果谈起当下的大学,是个颇为沉重的话题.陈丹青请辞报告所引发的争论,只是所有大学问题的冰山一角.人们担心,长此以往,大学会不会因为教育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流行而变得面目全非?近期相继出版的<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及<大学的精神>(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书,都将人们的这种忧虑或多或少地凸显出来.这两本书都非原创,而是过去发表的文章的选编,编排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个别文章甚至被两个编者同时看中,分别选入自己所编的书中.但它们的出版依然受到学界的瞩目,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大学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我们汉学家要了解孔子,总不能通过于丹吧。”这个德国人,在最近一个时期,说了很多话,都有争议,这句话则不会,因为这是一句大实话。同时,这句话还有拨乱反正之功效。尤其是现在,于丹的心得把《论语》、《庄子》弄得面目全非,国人却以为她在推广国学,“能带动年轻人对国学的兴趣”,从而加深公众对国学的了解。这么  相似文献   
5.
6.
一种新批评话语的建设解玺璋记得是在1994年的秋冬之交,在余情先生的家里,我遇到后来成为文友的吴迪兄。谈起电视批评的现状,我们有许多同感。在那次谈话中,吴迪兄提到国外对大众传媒的研究以及有关传媒批评的情况。这便促成了岁末由《电视艺术》主办的”电视批评...  相似文献   
7.
最近的报纸很热闹地在讨论重拍《红楼梦》有没有必要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说,已经有了~部电视剧和一部电影,再拍是不是就浪费了?这种担忧我认为是不必要的。这至少说明,我们很多人还不习惯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的身体已经走进新时代了,可我们的眼光还留恋着旧时代,遇到问题还是习惯回到计划经济的旧思路上去。包括这种讨论,都打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导刊的新闻是做出来的。 我们一直在说“做导刊”,而所谓做导刊,指的就是做导刊的新闻。新闻而可以“做”,这恐怕正是新闻性导刊与当日新闻的区别。在这里,“做”是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它的能否成立,实际上要看我们能否为它找到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一般说来,新闻总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判断,新闻报道的基本方式,就是完全按照事实的客观面貌向公众描述事实,评价事实,用事实说话,把自己的观点隐蔽在事实之中。我们的新闻实践也证明,客观报道是适应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报道方式,运用得好,就能说服和赢得更多的…  相似文献   
9.
全国"两会"期间,山东济宁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公之于众.百余位政协委员首先联名提案,明确表示反对;社会各界也纷纷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质疑,要求制止这种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的不义之举.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一是要救天下,二是要救自己。有很多时候,救天下也要从救自己开始做起。人生在世几十年,总是困惑、疑惑、迷惑的时候多。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有了困惑、疑惑、迷惑不要紧,可以想办法解惑,而读书正是我们所能选择的解惑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