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兴象”     
“兴象”是由殷Fan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而言的,而殷Fan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而言的,乃是指具有审美感兴特征而意余言外的艺术形象,《河岳英灵集》所收盛唐诗作提供的艺术形象大多兼具审美感兴特征和意余言外的特色,“兴象”这一范畴可以说是对这一显特色的理论概括,它较之“意象”更为强调了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意”的审美特性,殷Fan之后,“兴象”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不少学理论批评家多既言“兴象”又言“意象”,而往往是在此“意象”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来言“兴象”的,可见“兴象”是对“意象”的超越,或说“兴象”说是“意象”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4.
盛唐人殷璠站在理论的前沿和高端,联系盛唐诗歌的实际创作成就,提出了兴象说,指出写物状景以取象,而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还在象下的兴味或情趣或理致或意蕴上,呈现出丰富多端的兴象,致使清越、秀美、新奇诗作纷呈异彩,胜境叠出,而这正是盛唐诗歌艺术审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对于诗歌本身的审美特征,钟嵘和殷蹯也有较为相近的见解。关于此,钟嵘提出了著名的“滋味”说,以总结魏晋南北朝期间诗歌的审美趣尚;而后来的殷璠则标举“兴象”说,来总结盛唐诗歌在审美情趣上的变化。比较他们二人这一有关诗歌审美特征的论述及其批评方法,可以从中发现这段时期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以及诗歌的发展走向,并多少了解到一些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方法的沿革 在批评方法方面,钟嵘和殷璠都采用于本体批评方法,即从诗歌本身出发,把诗歌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来进行分析研究,注意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这从“滋味”说与“兴象”说的内涵可知。  相似文献   

6.
李攀龙七律的诗意凝滞、意境淡化以及沧桑老成,与其取法李颀而偏重格调的创作风格密切相关。李攀龙七律取法盛唐而片面追求气势、格调的倾向,促使复古派诗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创作的局限性,进而从理论的高度对诗歌创作中意与法的关系、格调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加以反思。尽管李攀龙的七言律诗本身在“拟议”与“变化”之间瑕瑜互见,但其在明代复古派诗人及后世评论家中引发的理论思考与理论阐释无疑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严羽以“妙悟”思想论述了盛唐诗人创作的成就,比照宋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指出宋诗的病根在于诗人过远地脱离了现实,没有成功地运用形象思维,缺乏对现实的“悟”和想象理解,是诗人对诗歌的理解妨碍了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8.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声律、风骨、兴象三个方面,对活跃于初盛唐之交的“文章四友”这一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伤进行考察,论述了他们对“盛唐气象”形成所作的贡献。四人近体诗五七言兼备、长短体威宜,平仄调谐,粘附切合,已臻成熟境地,在审美内涵方面,已经突破了梁陈浮靡诗风,表现出明快跳荡、境界宏阔的风貌,应制之作大都气象高华,典丽精工,表现出对盛世的由衰赞颂,与齐梁应制诗言不由衷的阿谀异趣;边塞诗描写边塞风物,发建功立业豪情,立足现实而充满惶憬,偶有 怅而仍明快,已见盛唐端倪,在诗歌意境-“兴象”创造方面,一些佳作高远的情感基调与和谐声律完美融合而形成“格高气畅”的诗境,更显盛唐风姿。  相似文献   

10.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山水诗代表了其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成就。他的山水诗写景注重整体直观,并在山水描绘中融入了浓烈的人生志趣,形成了兴象玲珑的意境,基本具备了盛唐山水诗的审美特征,标志着唐诗基本上完成了由初唐到盛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独创的一个诗学范畴,“兴象”是由殷瑶首次提出来的。唐代以来,“兴象”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文学象征意象相比,“兴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美学特征。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因更能展现整体浑沦性的审美体验、更易诱发和拓展意境、更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而受到中国诗人和文论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从审美活动的整体构成上看,因受时代现实,思想化、士人心态及艺术趣味等因素的影响,隋唐前期的美学思想在其逻辑展开中呈现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隋及初唐阶段,带着新旧转换和时代过渡的鲜明特色,一方面在浓重的复古主义思潮的掩映下重弹儒学政教一伦理的诗学老调,另一方面在多元融合的时代潮流的影响不确立着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想;而到盛唐时期,则在此基础上逐渐走向偏于风神气骨,又不失蕴籍秀丽的审美理想和追求气韵雄浑,兴象玲珑的艺术趣味,从而把隋唐前期美思想推向了高潮。可以说,盛唐时期的美学思想及理论,标志着整个隋唐美学思想的初步兴盛和繁荣,然而,从审美现象和美学思想的内在递嬗进程中考察,揭开盛唐审美理想帷幕,奠定盛唐美学思想基础的,则是对于复变浑融,新旧交织,以及多元并济的“风骨”、“兴寄”与“气韵”等美学思想和观念的倡导,强调与高扬。在此意义上说,综们内在地构成了走向盛唐的前奏曲,成为初、盛唐之际美学思想转型的重要枢纽及关捩点。  相似文献   

13.
唐人编撰的诗歌选集《国秀集》,因其所选诗人绝大多数是盛唐普通诗人,长期以来,对《国秀集》的研究比较薄弱。论文以《国秀集》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盛唐普通诗人及其诗歌。“盛唐普通诗人”,因其是“盛唐的”,故其诗歌具有盛唐诗歌的某些特征;又因其是“普通的”,故其诗歌又具有不同于盛唐著名诗人诗歌的地方而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唐代独特的庄园文化,是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理想人文境界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成因。庄园文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得以盛行的重要现实基础,也是诗人灵感的重要来源,更为诗人提供了避世逃禅的心灵归宿,从而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象和艺术境界等多个层面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所以,与魏晋时期“逃禄归耕”的归园田居相比,唐代的庄园生活才真正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从而影响着诗歌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鲜明地标志主体意义,能产生特殊抒情效果的符号,李白诗以“我”字领起最多,其使用频度在唐代诗人中最高,这一突出的创作现象反映出李白诗歌强烈的自我确认意识,折射出浓厚的狂放色彩,体现出李白的自我主体意识的高扬在盛唐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首诗中的虚拟景象过多,一般易于浮滑滞塞。李白这首诗却真气充溢,气势飞动,自然天成。这得益于意境塑造时,诗人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原则,使诗歌中的虚拟性景象产生审美转化,体现出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兴象玲珑的完美意境。在此专论诗歌中虚拟景象审美转化:意境营造的和谐性。  相似文献   

17.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童话色彩的诗作。而与其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相关联,“太阳”意象成为了诗人不同时期童话心境的诗意写照。顾城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富于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童贞、真理、爱和力量的追求,在消极的意义上则表达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对现实生活绝望等种种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18.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言:“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丹丘认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歌其妙处旨在“兴趣”,其“兴趣”笔法追求浑成深厚、含蓄悠远的诗学境界。撷取盛唐诗歌中的五首经典吟唱,从“兴趣”的角度品味其间的“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19.
严格说来,初唐并没有自觉地去形成、发展意象理论。但这一时期对“兴”的强调,对情与景关系的思考、对语言形式之美的有意识追求,以及对风骨的大力提倡,都为盛唐“兴象”说的提出作了积极的理论准备。所以,在古典诗歌意象理论的发展史上,初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与之相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开始呈现出一些与前期不同的特点,盛唐气象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0.
陶翰诗歌具有"多兴象"、"备风骨"、"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个方面的特征。"兴象"的特点多存在于陶翰写景诗与部分赠别诗中,"风骨"的特点则主要体现在其边塞诗与其余的酬赠诗里,而其怀古诗等则兼备了"兴象"和"风骨"两方面的特征。作为唐人重要的诗学理想与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兴象"与"风骨"在陶诗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陶翰也以此入选《河岳英灵集》。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可以理解陶翰是那个时期"时代共同风格的才华洋溢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