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们来抽丝》这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养蚕》中第三课的内容。为了上好这个单元,我和学生一起养起了蚕宝宝,这样我才能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养蚕的发现和心得,也才能比较好地抓住养蚕的关键阶段开展教育活动。该课的内容除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抽丝的技能并从中体会生命创造的奇迹。要想实现这个抽丝的过程,就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养蚕活动进行到现在,大多数同学养的蚕已经吐丝结茧,我估计可以进行此活动了,于是课前通知每个小组至少带一个茧到下节课课堂上准备抽丝。没想到多数同…  相似文献   

2.
三年级《蜗牛》这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2008年我上过这课,2013年我又上了这课。对比前后上《蜗牛》一课的教学思路,有很多想法不吐不快。 一、过去的教学思路 2008年上《蜗牛》这课时,我想这课能否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究,而不是老师牵引着学生去观察?于是找来了兰本达教授的《蜗牛》一课的教学实录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的净化》是小学自然第二册第六课。此课如果按《教师用书》要求安排一课时教学,时间上颇紧张,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水的净化的知识和技能。宜将此课教学作两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认识沉淀、过滤、消毒等水的净化方法,补充泉水的形成和人造矿泉水两个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自来水厂综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自然教学多年,曾教过三种版本的自然课,都有《养蚕》的课文,现在回忆起来感触很深。同是教《养蚕》,由于教学观念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1989年,我初教自然,当时教育观念是应试教育,自然成绩将影响学生的升学。“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老师的教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也是为了考试。《养蚕》这课要求  相似文献   

5.
让儿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儿童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教学中,这叫“放”。“放”不是漫无边际的不管,儿童的思维仍活跃在必须感知的知识圈内。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让儿童的思维在一个圈内活动,才能有效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电路》这一课时是如何“放”的。1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器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电路》这一课时,我打破旧框框,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导线、小灯泡、开关、电池),在上课…  相似文献   

6.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7.
教学分析《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  相似文献   

8.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9.
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一是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中进行交际。如学习《葡萄沟》一课时,以《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歌曲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在听歌时记住新疆的风情和特产,然后师生交流对新疆的初步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创设情境,在学习课文内容中进行交际。如教学《蚕和蜘蛛》一课,很多学生对孔雀将奖状给了蚕提出异议,教师就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为什么奖状应该给蜘蛛而不是蚕?”让持有这种观点的学生叙说理由,要求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语言要流畅,态度要落落大方,而支持孔雀的同学…  相似文献   

10.
余飞 《中国教师》2010,(12):56-56
<正>高职班的学生往往由于文化课基础较弱而常常让任课老师叫苦不迭。本学期,我担任一个高职班的《大学语文》课。上第一堂课时,我带着一种自信走向课堂,这种自信不仅源于自己是位老教师,而且因为自己一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凭自己的教学经验和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以便明年更好地实施,我在三年级学生上自然课的同时,也开展了科学课的试教活动。因自己曾对苏教版新教材“纸”这一单元做过教材分析,于是就决定先选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实践。在上《我来造一张纸》一课时,我请来了区教研员王老师听课,课后我们对该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教学策略进行了改动。第二次再上《我来造一张纸》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科学味浓了,也使我对“让探究成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析 《小水钟》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教材《时间的脚步》单元第三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各种计时工具及摆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一课。教材原定1课时,为了能更好地、深入地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我把本节课调整为2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水钟发展的资料以及水钟的类型:受水型和泄水型。  相似文献   

13.
《社会》课是新开设的一门学科。上好《社会》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坚持数年不断革新《社会》课教法,总结出五环教学模式。下面以《储蓄》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创新的实践。 一、激趣设疑,巧妙导入。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情感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巧妙导入新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所以,《社会》课也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导课。如图片影视、习俗故事、生活现象、人物榜样、表演、欣赏等。教《储蓄》一课时,我从学生熟悉的“储蓄罐”入手,激趣设疑:“同学们,过  相似文献   

14.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等,这都叫“放”。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放”,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电路》这一课时是如何“放”的。一、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器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电路》这一课时,我打破旧框框,实验器材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填空”配给的方法。课堂上展示每小组搜集的器材时,我发现有的小组器材不仅齐全,而且种类多,如:导线、开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学《认识小数》这一课时,就是围绕生活展开教学活动的。在课前我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准备了信封,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以下是我的几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虽然仍沿用的是自然教材,但无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用新理念来贯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环节。这样,即使用老教材,照样可以教出好课。 如我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在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  相似文献   

18.
[教例简述] 《故乡》的教学已进行了两个课时。这是第三节课。教师:前两节课我们对《故乡》进行了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再上一节“发现”课。我给大家一个“研究”题目:《故乡》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大家细读课文,看能够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兴致勃勃,各自读读画画。学生一:我发现课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  相似文献   

19.
《测量气温》是《变化的天气》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中只编排了“测气温”这一个主题活动,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建议是2课时:第1课时进行气温的观测和记录,第2课时进行数据的处理。因为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况且一天中的气温观测和记录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进行,因此教学中,我运用《科学拓展活动指南》(以下简称“《拓展指南》”)的“助学、评价、科普”三大功能,将教材和配套教辅书结合起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参加区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活动,准备指导三年级学生写《一次难忘的事》作文。课前,我认真设计教案,对这节课充满信心。在本校试上这一课时,我先是范文引路,指导作文选材、讲写法,接着让学生当场写作,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场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