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200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目前,艾滋病在亚洲和中国逐步流行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2007,(24)
卫生部2006年通报的艾滋病流行现状显示:在我国,吸毒和性传播以及经既往采供血途径传播并存,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呈上升趋势,符合国际上艾滋病传播的规律;艾滋病群体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对男性同性恋人群  相似文献   

3.
怎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艾滋病的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林格 《科学教育》2005,11(6):41-42
20003年12月1日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经性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从1997年的5.5%上升到2002年的10.9%。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艾滋病的扩散呢?现就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成长》2006,(11):10-11
自1981年美国公布世界首个艾滋病例以来,艾滋病就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纪杀手”,在全世界艾滋病死亡人数已达2500万的今天,艾滋病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仍在继续,我们青年人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4年7月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有大约6000名青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将成为“青年人疾病”,在15至24岁的青年人中广泛传播。[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我国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病人,短短几年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2003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约8万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在农村。从艾滋病传播和流行的规律看,中国艾滋病疫情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防治形势非常严峻。已报告的艾滋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艾滋病患者中,15岁到29岁的约占60%,农村年轻人正成为艾滋病最大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从一开始就出现迅速向全世界蔓延的猛烈趋势。因此,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共同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中协调世界各国的行动,于1987年建立了预防艾滋病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的名称是全球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规划署(UN-AISD)。作为全球协作的象征,自1988年起,规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预防艾滋病日”。1997年开始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运动”。 世界预防艾滋病日每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它们分别是: 1988年:全球共讨,征…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病毒学专家伊莎贝尔·奴达尔27日对法国媒体表示,尽管非典型肺炎传播速度较快,但目前说“非典”将会在人群中大规模流行为时过早,世卫组织正采取一切措施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奴达尔在接受法国广播电台采访时说,从“非典”流行伊始,人们就怀疑该疾病会在人群中广泛流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非典”的流行程度远不像结核病或艾滋病那样普遍。她  相似文献   

8.
1“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是1998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据报导,自1982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迄今已有21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艾滋病疫情。截至1998年底,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毒感染者累计已达3340万,平均每天新增感染者16万人,发展速度令人吃惊。非洲、拉美、亚洲的蔓延速度也很快。亚洲朋年代才出现这类病例,可是到1992年,病人就达4万例。到目前为止.艾滋病在全球的流行速度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联合国宣布,到2000年全球的艾滋病患者将达到1200万到1800万。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世界已有1390万人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仅1998…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ABC     
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四部委联合制订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下简称“规划”)中指出:“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现简要介绍艾滋病的基础知识:1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自美国1981年6月5日发现世界第1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至1998年底,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3500万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200多个,死于艾滋病人数平均每年达10多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推算,2000年全世界…  相似文献   

10.
☆国内 ▲我国艾滋病流行日益严峻 12月1日,我国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公布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近年来,艾滋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 ▲公安部公布首批认定“东突”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名单 12月15日,公安部决定正式认定“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等4个组织为恐怖组织,艾山·  相似文献   

11.
2006年12月1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艾滋病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1月30日就“世界艾滋病日”发表书面讲话,呼吁各国履行承诺,加大抗击艾滋病蔓延的力度,以便能按期在2015年实现遏制并扭转全球艾滋病蔓延趋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的英文全称是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系统缺乏综合症”。简写为“AIDS”。其字面意义是“援助”的意思。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RedRibbon)。定为12月1日是因为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的这一天诊断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第一现场2003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地坛医院,看望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辛勤工作的医护人员,向所有为艾滋病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表示亲切的慰问。2003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当中国在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方面落实许多重大措施,正准备制定《1994~1996中国国家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期规划》,在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及防疫司戴志澄司长刚从我国周边国家作艾滋病考察归来之际,全球艾滋病规划署(GPA)主任Merson博士在访问泰国之后,于1994年3月3日至3月10日专程来华访问,先后就艾滋病的国际及亚洲形势、中同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预防与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黎 《家庭教育》2001,(11):46-47
肥胖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流行性疾病。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发展趋势日趋严重,一些研究将肥胖与艾滋病、吸毒、酒癖并称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医学界将与肥胖相关的冠心病、高血脂症、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合称为“死亡五重奏”。我国肥胖人群呈较快增长和日益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运动日”,省会长沙不少街道悬挂起“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等标语,一次大规模的宣传咨询活动正在展开。同时,全省其他各市县区的卫生工作者纷纷走上街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今年艾滋病运动日的主题是:“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这是继1997年以“艾滋病与儿童”为主题,1998年以“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为主题之后,第3次将青少年作为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的对象。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少年正处于性活跃期,却又缺乏保护自己和性伙伴的意…  相似文献   

17.
大爱之心     
在2004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国家主席胡锦涛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了艾滋病患者,慰问医务人员和志愿者。随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春节期间,深入河南省重点地区考察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因为艾滋病而失去亲人的孤儿、老人共度除夕。2005年6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九项措施。这一切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保护人民群众健康,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坚强决心。在抗击艾滋病的战场上,一批留学回国人员也在奉献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用大爱之心筑起一道坚固的中国防线。  相似文献   

18.
16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16年来,全球各国为控制这种可怕的传染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工作,但这一“世纪杀手”仍在以令人触目惊心的速度蔓延,其势头比十几年前更加凶猛。预防艾滋病是社会问题,要依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学生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是对人体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世界性瘟疫,目前可防而不可治。在1988年12月1日召开的世界各国卫生部长会议上,确定了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5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权利共享,责任共担”,这一主题要求个人、家庭、政府及社会各界行动起来,承担起责任,共同对付艾滋病。普及艾滋病的预防知识,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防病意识,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AIDS)自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以来,在全球已呈蔓延趋势.目前,艾滋病在我国呈快速传播的趋势,已经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大面积扩散的临界点.因此,及早对公众尤其是在校学生进行防艾知识宣传,以预防为主,在学生中形成健康、积极的防艾态度,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与误解,带动身边的人积极防艾,进而形成全社会正确对待艾滋病、积极防治艾滋病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