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与困境: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内化生成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多元化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物质至上、功利主义、道德滑坡等现象普遍存在,主流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遭到质疑,社会认同程度普遍下降,严重影响了社会利益关系调适系统的整体形成,进而使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社会利益关系调适系统良性发展的关键力量,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道德内化生成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阻碍着道德主体的"德性"和"德行"的养成。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道德内化践行氛围,保障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有效提高,必须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在道德内化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道德形成与表现,是道德表象内化和表征外显的心理过程,道德表象内化的形式和强度决定人的道德水平,道德表征外显类型和表现决定人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要根据道德形成的过程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重要育人的环境氛围和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74-177
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品德生成的内在机制,是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道德内化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分析大学生道德内化缺失问题及其原因,探究增强大学生道德内化实效性的策略,坚持德育服务本质,促进道德内化实现;坚持德育回归生活,加强道德内化现实性;坚持德育方法立足实践,增强道德内化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道德内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社会准则、传统习俗等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自觉的过程。在道德内化过程中,青少年要接受道德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形成道德人格,这都离不开主体性的发挥。应从道德内化与主体性角度出发,分析青少年主体性在道德内化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提升青少年道德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6.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二者关系密切,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和外在表现。近期,高校加大了对大学生道德知行的培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人们道德知行之间产生矛盾,出现言行不一现象,严重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矛盾必须在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优化社会环境,形成道德知行统一的氛围;引导教育对象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最终形成道德习惯;以实践训练的方式搭建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加强民主法制与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巩固道德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7.
实现道德内化是德育的着眼点。在大学生道德内化方面主要存在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方法陈旧、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接受能力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内化意识,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主动认知;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形成全面的道德认知和丰富的道德体验;三是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大学生榜样在道德内化中的示范教育作用;四是多方配合,营造大学生道德内化的良好环境;五是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为大学生道德内化提供平台和机会,着力提升大学生道德内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9.
嵇玲玲 《考试周刊》2013,(75):101-102
多媒体运用于英语课程教学能有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围绕课程教学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情境互动学习环境氛围,深化学生理解记忆,强化学习运用效果。多媒体教学运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语言学习感官,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形成正确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人的道德一旦形成和稳定 ,就比较难于改变。道德形成过程是社会共同的“准则和规范”在心理上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的过程 ,内化得越深 ,道德就越稳定。内化过程实质上是道德事物在人脑中的“模仿、整合→再认、转化→存贮、再现”的心理表征过程 ,也是道德内化表征形式及表象外显形式相互间的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只是为了表述方便 ,本文分别给予探讨 :一、道德的内化表征形式分析所谓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 ,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上的感知反映。它…  相似文献   

11.
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体现的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客观必然性。道德内化规律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支配作用。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稳定性和可变性相统一、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统一的特点。道德内化规律发生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模仿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自居作用和自我强化。  相似文献   

12.
道德内化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必须以主体先存心理结构即图式为基础,道德规范只有经过道德内化图式的整合(即刺激——体认——信奉)才能内化为主体的道德。形成主体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吴艳 《成才之路》2012,(31):66-66
通过开放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氛围,更利于增强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认知感悟体验。情趣化生活情境模式运用是体现开放性教学的重要形式,更是丰富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英语学习认知思维,促进语言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培养及个人自觉修养逐步形成的,是师德规范在教师个人身上的内化和积淀.从善恶对立、人性、师德构建的过程考察可以发现,师德自我构建的困境在于人的经济性与道德性在互动中的制衡,其一般路径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僭越,产生原因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摩擦.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有效的师德自我构建:在统一的师德规范下,将师德内化纳入评价指标;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为师德内化提供生长氛围;强化教师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的职业良心;提高教师待遇,为师德自我构建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校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教化与内化呈现三种关系状态:契合状态、相斥状态、学生选择性接受状态。在现实的高校环境中,以教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正在向以学生内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转变。道德知识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的实践载体、道德内化的信息环境、学生宿舍区的道德氛围、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共同构建了以学生内化为本位的道德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教育环境是人接受社会影响、社会作用的外部客观存在,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必备因素。教育环境美化对促使公民道德内化的功能是显的。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只有内化为人们的信念,才能表现为公民外在的自觉行为,才能遵循道德、维护道德,进而达到道德自律。教育环境美化就是以新的道德教育理念,构建公民道德内化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道德内化与道德教化——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道德需要,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整合道德教化和道德内化,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在良好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道德内化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应与社会影响同步,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干预社会,成为高素质的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能否落实,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接受到深化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内化有其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必须为教师新课程理念的生成创设出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20.
鲍道成 《上海教育》2000,(11):35-36
一、内化目标的提出1.对“内化目标”的认识爱国主义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最终要看教育目标能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内化问题始终是大家十分关注的热点,它是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爱国主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而道德内化是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亦即主体与客体、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道德内化是一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呈现出内化的不同水平,反映出内化的阶段特征。在不同的年龄段,学生道德内化的水平有差异,即使在同一年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