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科学大奖.自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诺贝尔科学奖紧密地伴随着100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一次奖励都相当于确立了一座科学的里程碑.由于诺贝尔科学奖有明确的获奖标准、严格的提名和遴选程序以及百年来公认的权威性和高额奖金,诺贝尔科学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在诺贝尔奖百年诞辰之际,笔者谨撰此短文介绍诺贝尔奖的设立、诺贝尔基金会的组织结构、评选标准和获奖成果,并试图探讨100年来诺贝尔奖及获奖者对现代科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交叉学科往往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有可能产生新的科学突破,为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交叉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跨学科的人才,而高水平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始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文章选取1901-2013年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为分组变量,从物理、化学和生理或医学三大学科内和跨学科角度对比分析师承效应的影响,凸显跨学科师承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纯的学科内师承效应相比,考虑跨学科师生关系的师承效应可更显著地促进未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3.
刘俊婉 《科学学研究》2009,27(9):1289-1297
 通过对1901年至200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获奖成果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诺贝尔获奖者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分布、获奖时间分布、研究周期、获奖周期、师生合作以及机构优势积累等特征,揭示出诺贝尔获奖者获得重大科学发现的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和“发现之发现”等现象,从中可以揭示出科学创造的某些规律性特征,从而可以为科技管理者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到2009年,诺贝尔各奖项获奖者已经有几百人,但其中大部分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果不考虑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只计算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医学)得主国籍,那么来自于第三世界的获得者几乎寥寥无几。这也许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往往成正比。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1901—2016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奖人数及其获奖时的平均年龄等情况进行考察后,又对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取得获奖奠基性研究成果时的年龄和升任教授或研究员时的年龄等数据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日本新世纪1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获奖时的平均年龄高达68岁;取得获奖奠基性成果时的平均年龄只有40岁;升任高级职称时的平均年龄高达43.35岁;获奖时滞长达28年。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大学里普遍设立荣誉教授称号;将晋升正高职称时的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左右;并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而且在建党100周年之前不宜像日本2001年那样提出50年30个诺奖计划。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奖被广泛视为衡量地区科学水平的标准,但倘若要作量化分析则在得奖者的地区归属、地区划分、时段划分等三方面存在困难。本文考察了1901-2014年间全部575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就以上三个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订定了一个"诺奖指数"(Nobel Index),为10个国家/地区在1901-2014年间5个不同时段计算这指数,由是得出若干结论,包括众所周知的美国科学以二次大战为契机的崛起;英国在1920-70年间的突出地位;以及日本和俄国仍然大幅度落后于西方,等等。换而言之,以诺奖作为标准,在科学发展上非西方世界虽然竭力追赶超过一个世纪,但欧美至今仍然占绝对优势。最后,我们讨论了以诺奖衡量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并且对至今90%以上的诺贝尔科学奖项仍然集中于欧美这令国人扼腕的现象作一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和最具权威的最高荣誉奖,但是中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还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教育与科学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外国著名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实验教育和家庭教育对诺贝尔科学奖人才产生的重要作用,旨在加强我国人才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供有益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眭平 《科学学研究》2004,22(2):137-139
通过对诺贝尔科学奖史和重大科学发现史料的研究发现: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者年龄出现趋高走势现象。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讨论,阐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4年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再次将国人的"诺贝尔情结"燃烧起来。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设立的奖项,主要表彰那些对科学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悠悠110余载,诺贝尔科学奖已然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顶级、最权威、代表国际上最高学术水平的科学奖项,其权威性和神圣性不可侵犯。但就在2013年,我国化学工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朱晓晴连发三篇科学论文,否定了1992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给那些至今还在盲目追求迷信学术权威的人一声响亮的警钟。为了弘扬这种敢于和权威"说不"的勇敢精神,鼓舞国人永攀科技高峰,本刊记者黄鑫日前专访了南开大学朱晓晴教授。以下是记者的采访录摘要(经过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科学奖是奖给世界上有原创性重大科学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家的。绝大多数诺贝尔奖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或科学教育事业,但是也有少数进入了企业界,其中有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过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60-171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你想象过成群结队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一起的情景吗?在6月26日至7月1日举行的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上,共有44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参加了本届论坛.他们的名字至少在本领域,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国家和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然而在这里他们显得那么普通.在论坛主会场,主席台上往往坐着六七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观众席的前三排则坐满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他们的家属;在论坛休息大厅和餐厅里,几十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大家挤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就连每天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也会有4到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轮流出席.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奖项。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次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地位、实力和形象,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成就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历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可以为我国培养杰出科研人才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1900—2005年英美籍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纠正已有类似研究中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法的不足,得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年龄变化曲线是单峰曲线,并分析诺贝尔科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年龄曲线的启示,为探索杰出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6.
拥有一定数量的原创前沿科技成果是一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量出现“井喷”现象,本文对2010年之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受政府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日本科技计划支持顶尖研究成果取得的特点,建议借鉴日本经验,制定长期合理目标引领发展、加强科技计划在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衔接,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共享利用等。  相似文献   

17.
(一) 诺贝尔奖金作为一种公认的科学成就的象征,它记录了十九世纪末以来八十多年的重大科研成果。从1901—1980年,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成果共有342人次,获奖科学家为339人。这342人次的获奖成果,实际上反映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几个主要领域(物理学、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可以说是诺贝尔奖的世纪;2001年举世庆祝诺贝尔奖颁发100年。诺贝尔奖如此显赫以至成为公认国际科学成就的标志,遗憾的是数学与诺贝尔奖无缘,有成就的数学家只好满足于取得菲尔兹奖或者沃尔夫奖。现在好了,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以克拉福德的名义设置大奖,以奖励不在诺贝尔科学奖范围之内的重要科学领域的成就,其中包括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等。这是一个十分显赫的奖励:一是它也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  相似文献   

19.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81~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55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专题组讨论法对其获奖成果和个人科学影响进行定性研究;利用国际权威数据库,根据科学计量学方法,从SCI论文数、SCI论文被引次数、SCI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和著作数等四方面,对其科学产出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两种研究结果相关分析,发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一致程度不很密切,表明能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可能不完全取决于获得者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 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