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实施的旨在选拔和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百人计划”,其首批招聘工作于1994年11月圆满结束,14名青年学者被列为1994年度“百人计划”资助对象.“百人计划”,即在2000年前按学科领域的需要从国内外公开招聘100名左右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大投资强度,期望把他们培养成为跨世纪的高层次学术带头人.该项计划每年招聘选拔10—15人.中国科学院今年初宣布实施“百人计划”后,有64名海内外青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近日出台了一个新的“百人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要选拔培养100人左右的青年学术尖子人才。他们既要有高的学术水平,又要有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中国科学院将在明确重点学科的基础上,按照学科的发展需要确定培养人选。凡列入计划之内的人选,将得到比较多的经费支持:包括立项开题、添置仪器设备、学术交流乃至住房等等。选拔人才的方式,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 淄博市组织实施“人才工程”着重培养跨世纪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技企业家,使优秀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成为跨世纪的科技中坚力量。一是实施“科技启明星工程计划”。重点选拔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通过项目资助,进行跟踪培养和重点扶持,使其成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目前已有18人列入启明星工程计划,在三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推进跨世纪人才工程,加速人才培养,中科院决定从1994年开始实施“百人计划”,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在更大范围内再选拔一批优秀人才。通过该项计划的实施,每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将选拔10-15位,到本世纪末将选拔100位左右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5.
跨世纪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人才工程,创造有利条件,培养跨世纪人才卖关重要,它是培养和选拔跨世纪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关键。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是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郑兰苏教授是首届跨世纪人才计划入选专家,这与党、国家和人民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对他的鼓励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其科研事业的发展。现结合郑兰苏教授的成长和我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些做法谈谈跨世纪人才培养的几点体会。(-)学校和单位领导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关心和支持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是培养跨…  相似文献   

6.
“百人计划”是中国科学院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对“百人计划”产生的背景、目的、特点作了阐述,并介绍了初步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昆明理工大学首届教学名师、特聘教授(2006),“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云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百佳智能型职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九三省委委员、  相似文献   

8.
试探完善和改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旨在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成长、鼓励海外学子回国工作、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跨世纪优秀学术带头人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两年来共有960人申请,130人获准资助,在科技界,尤其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响。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人才评价是发现、选拔和合理使用科技人才的前提,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科技人才评价的基础.本研究期望运用文献调研、职责功能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建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评价体系,为培养造就一支优秀跨世纪学术带头人队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鞍山市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中,注重培养跨世纪一代农村优秀青年人才,通过实施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造就、培养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以组建青年星火带头人协会  相似文献   

11.
加速造就一支年轻优秀的科技队伍,精心选拔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根据院里有关精神,沈阳分院在1986年末的教育工作会议和1987年初的研究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都强调提出,要把建立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培养年轻优秀人才做为考核研究所的重要内容,并要求各所、厂对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要尽早推到各种学术领导岗位。1989年又召开了分院选拔、培养年轻优秀人才研讨会和工作会议,明确布置各所、厂都要把人才工作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制定出人才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12.
遵循客观规律 加速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世纪之交”出现的人才危机及21世纪高新技术高速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速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年科学家,选拔跨世纪优秀人才的举措,为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创造了许多优越条件。青年科学家在学术界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培养工作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应引起各方注意。一、培养人才要遵循人才成长客观规律选拔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年人才,必需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不能行政钦定、拔苗助长。然而被选拔人才仍有不少是“冒”出来、“捧”出来的。我们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式上仍…  相似文献   

13.
从“八五”后期至整个“九五”期间是高校中骨干教师退休离岗的高峰期。近年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通过有计划的选拔培养、人才引进以及各种政策倾斜,一大批青年教师得以脱颖而出,其中有的已成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高校中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为主的新一代学科骨干队伍,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队伍的断层问题并未彻底解决,高校科研骨干队伍的“青黄不接”现象依然存在,随着今后几年内大部分科研骨干教师的退休,这一问题将更为突出。本文通过我校近年来科研项目负…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的指示精神,江苏省组织实施了“333人才工程”:在2000年前,重点培养出30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院士级专家;300名在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高级专家;3000名省内各学科行  相似文献   

15.
<正> 培养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 培养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主要是采取特殊的措施和政策,积极选拔、扶植和培养一批新的德才兼备的学术带头人,配备合理的学术梯队,以期在新老交替过程中能及时接班,并成为下个世纪各学科领域的学术骨干。为此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施。  相似文献   

16.
白新文  黄真浩 《科研管理》2015,36(12):138-145
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支持下,一大批杰出青年人才在较短时间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许多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探索"百人计划"入选者的成长效能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与现有关注宏观及外界环境因素的研究,以及采用回溯法的描述性研究不同,本研究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影响入选者成长效能的因素。基于519名入选者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常规科研绩效和是否获杰青支持两个指标衡量入选者的成长效能,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入选者的主动性、归国适应和学术网络等个人特征显著影响其成长效能,而且其效应显著强于入选者所获得的组织支持。本研究结果对于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优化,以及青年人才的个人科研生涯规划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培养年富力强、思想敏捷且能够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是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了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许多高校在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从长远看,博士生导师不应作为一个层次对待。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在高等学校学术带头人队伍中,最有普遍代表性和广泛影响力者当属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一般都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学科的进展、拓宽、学术水平和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教委坚持改革与发展结合进行的方针,提出了抓好“基地、项目、人才” 三位一体的全面规划设想.1993年推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简称人才工程).由于这项工程切中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全国高校有40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3年以后,将有89%的学科带头人因年事已高而退掉,因此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个大问题.从现在起,加强选拔和培养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加速学科带头人的代际转移已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并以显著的地位列入各校的“211工程”计划.在落实人才工程中,管理人员特别是科研管理人员应转变单纯行政管理职能为服务型管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挑起人才工程战役服务员的重担.使优秀人才茁壮成长,构筑起合理的人才梯队,坚实地支撑起“211工程”大厦.1 科研活动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活土科研活动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对已有认识的能动作用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两个方面.一般地说,由于对这两个方面侧重不同.而把科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含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教兴滇”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创新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博士后”这一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还相当陌生,如今年轻干练的博士后纷纷崛起,30多岁的年轻人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或成为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已不再是新鲜事。 “要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跨世纪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这一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审时度势做出的战略决断。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安排在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中磨炼,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