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ISA2012项目重新关注数学,本文在归纳和分析PISA2012数学测评的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揭示其测评理念,得出改进我国基础教育测评工作的启示:发挥考试的引导和诊断功能;重视发展性学业测评的作用;建立有效可操作的评价流程;健全多方参与的教育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发布的PISA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中对数学素养的内涵界定以及测评框架都进行了修订和调整。通过梳理和分析PISA2003、PISA2012、PISA2021数学测评框架的理论内涵和框架演变,发现其内容维度主体稳定,重视技术;情境维度覆盖广泛,凸显真实;过程维度强化推理,融合建模。结合这些特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四个方面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数学课堂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上海再次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中获得数学、阅读、科学三项第一。在此,主要进行三点解读:一、数学标准的执行PISA测试是用同一把标尺对不同标准下培养的学习者进行测评。上海学生在"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得分最多;在"变化和关系"领域,得分较多;在"数量"领域,尤其是"不确定性和概率"领域,与国际水平相比,只是持平。测试结果说明,上海学生PISA数学测试的好成  相似文献   

4.
《上海教育》2014,(20):6-7
2013年7月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PISA2012财经素养测评国际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PISA中国上海项目研究中心同步发布了“PISA2012财经素养中国上海测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PISA2012测评结果报告》,结果显示,在三个测评领域亚洲国家都领先世界上其他国家。34个OECD成员国和31个伙伴国及经济体参与了PISA2012测评,代表全世界超过80%的经济体,有51万名15岁学生参与了数学、阅读与科学素养测试,代表全球2800万15岁学生。2012年的测评的重点分析项目是数学。中国上海的学生延续2009年领头羊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PISA数学素养测评一直注重测评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的数学过程中,PISA2021数学素养测评框架首次将数学推理视为核心,并提出与数学推理相关联的数学学科内容,指出有关数学推理能力的18条表现期望,据此区分不同水平的学生。该框架通过计算机交互式测试测量学生的推理能力,呈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测评。PISA2021的数学推理测评内容与方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促进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丰富教育评价中数学推理的测评内容与方式等均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计算机的测评逐渐成为PISA数学素养测评的主要方式,并在测评框架、测评题目设计、作答环境和模式、评分过程及测评结果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计算机化特点。PISA2021数学测评将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通过更具交互性、智能化和适应性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数学素养测评效果。  相似文献   

8.
PISA:数学素养的界定与测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学素养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 Programm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以下简称PISA)2003年的重点测评项目。PISA认为数学素养这一领域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数学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推理,在各种情境、领域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有效地传递观点。因此,PISA对数学素养的测评重点与以前的其它测评不同,如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研究(IEA/TIMSS),他们的评价结构是基于成员国的国家课程的共同要素而进行,但PISA评估的重点不是  相似文献   

9.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2003对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行了测评。分析研究PISA2003的测评原则与目的、测试框架与方法等,可对我国实施教育质量监控予以一定启示。尤其是PISA2003对测评结果的分析,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PISA数学素养测评对各国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其评价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设计与做法,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了深入研究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表现差异的关键因素,开展PISA数学测评对小学数学适应性的研究,我们选择PISA试题中难度较大、我国高年级小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能及的9道题,对三省一市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展开测试。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在这几道题上的表现远胜于OECD 15岁学生的平均水平,这得益于我国小学数学的教材与教法。另外,相当一部分PISA数学试题只能反映学生应用数学初级知识的数学素养,PISA数学的六级水平只是应用这些知识的精熟度。PISA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值得我国小学数学深化问题解决教学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任明满  肖猷莉 《教育》2022,(1):62-64
PISA,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每三年发布一次,考查15岁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PISA2018年全球国际学生评估,主要测评领域为阅读素养,其余测评领域为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和全球胜任力素养.  相似文献   

12.
2012年PISA测试的主项是数学素养,并首次正式实施基于计算机的数学素养的测评。上海学生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也呈现出一些薄弱环节,如对有多种要求的阅读环境不适应、对在众多信息作用下解决问题不习惯、对用试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熟悉、男女生的差异较大等。今后应加强基于计算机的学科学习和对数学阅读环节的教学,并开展有关的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PISA2012数学、阅读和科学领域的测评结果,有65个国家(地区)参加,上海获得三个领域的第一。这次测试还随机抽取了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参加了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评,这是OECD首次尝试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测评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PISA测评作为一项国际学生素养测评项目,其评价理念关注素质发展,具有前瞻性;评价内容契合素质发展,维度具有代表性;评价应用促进素质发展,结论具有反馈性。本文分析了PISA评价理念、内容和应用的素质发展意蕴,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财经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阐述了其素质发展评价内涵,以期完善我国的素质发展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财经素养测评框架 PISA2012增加了一个新的国际选项——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这是大型国际测评项目中首次引入“财经素养”概念并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16.
姚霞 《考试研究》2013,(2):53-63
本文在分析PISA、TIMSS和NEAP三项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科学素养测评的启示:1.明确测评目标和测试框架,在深入研究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恰当的试题;2.根据测评目标,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和工具;3.多维度收集学生学业成绩信息,进行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7.
数学作为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关乎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也使学校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视。PISA作为一门科学的测评方法,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行客观评价,进而为学校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进一步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数学教学成效。鉴于此,本文针对多所学校高一年级共计600名学生进行了PISA数学测评,并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及方法,通过SPSS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提出能够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2023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PISA2025科学素养测评框架(草案)》(PISA 2025SCIENCE FRAMEWORK (DRAFT)),明确了PISA2025科学评估的主要内容。与十年前PISA2015科学评估框架将“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这一概念作为科学评估的核心要素不同(见图1),《PISA2025科学素养测评框架》转向了一个更广泛的框架,该框架将“科学能力”(Science Competencies)作为评估的核心要素,其重点是评估全球科学教育的总体成果(见图2),使科学框架与数学和阅读框架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9.
经合组织于2013年12月3日发布了最新的PISA测试报告,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三大测试领域的成绩均位列世界第一。这是继2009年之后,上海第二次参加PISA测试并折桂。本刊编辑部就PISA热点问题采访了经合组织PISA测试项目专员吉尔勒莫·蒙特(Guillermo Montt)。吉尔勒莫·蒙特以PISA测试为重点介绍了相关的国际测评项目,并就教育均衡、师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NAEP和PISA是当前国家学业成绩测评和国际学业成绩测评的代表,所开展的阅读素养测评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NAEP和PISA在时间安排、对象选择和组织管理上已形成了严格规范的操作模式;他们的测评理念与内容框架体现了国际学业成绩测评的发展方向;在测评试题所选用的材料以及问题的呈现方式上也各有特色。NAEP和PISA开展的学业测评可作为我们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