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易·讼》反映西周初年有争财的官司。讼属民事,有民事才有完全意义的诉讼观念,这是法律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法的发展与完备。西周的法制建立在礼与刑的基础上,礼强调秩序与道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又强调等级与安分,实质上是人治。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核心,也是法化的主要构成部分。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考察。礼具有宗教性和被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性质。它既表现为复杂的礼仪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控制中的功能表现为。“别贵贱,序尊卑”,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经国家、定社稷,确认王权的特殊地位与权力的合法性;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评判是非的准绳。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经周公的制礼作乐,周礼成为一个集法律、道德、礼仪、习惯于一身的体系,并由此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到了春秋时期礼却徒流于形。孔子呼唤由礼所生发出来的内在情感;老子则认为礼泯灭了人的淳朴本性,攘臂而扔之。孔老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社会理想而对礼采取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了西周以后的礼文化在春秋时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5.
唐宋时期,统治对家庭婚姻的认识,首先是人维护等级秩序的观念出发,强调礼的社会作用,以此来确定家庭婚姻对社会的关系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政府将婚姻作为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以立法的方式对婚姻实行一系列保护和限制政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6.
1“亲亲”、“尊尊”概述“亲亲”、“尊尊”最早作为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是礼核心内容的体现,其意为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该尊重的人。“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执行,亦要在贵族间、贵族与平民间、君臣间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它要求社会中的个人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超越自己地位等级,从而形成有序的统治格局。《唐律疏议》(下简称《疏议》)是我国现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法律文献,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封建法典,《疏议》的目的在于维护以皇帝为首的等级制和以家长为主的家族制,体现浓厚的封建意识。“它以礼为中心,以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支柱,横筑全部法律理论体系。”(《唐律疏议》点校说明第5页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而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尊尊”,在于强调等级名分,贵贱有别,正所谓“礼典义立,则贵贱等矣。”统治者将“亲亲”、“尊尊”的思想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来维护君主专制和宗法制,进而维护整个社会的运转,这一点在“十恶”中体现尤为明显。2“亲亲”在“十恶”中的体现礼曰:“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疏数之交也。”亲亲作为礼的基本精神之一,在十恶中表...  相似文献   

7.
礼原是对祭祀时所用仪式的称谓,后演变为以维护奴隶、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维护皇权、父权、夫权,尤其是皇权为目的,以尊上卑下、克己、辞让等为主要内涵的行为规范、礼仪、典章制度等.我国传统社会历来强调以礼治国,长期得到真正实施的也是礼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正统思想、正统文化是礼教思想、礼教文化.礼渗透到传统中国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控制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来礼与乐,既不同源,又不同构同型。至周初礼乐制建立,礼与乐则“人为”地结合在一起:乐要受周礼的总摄、规范和制约;而周礼要顺利施行,又必须有乐的辅佐。因为周礼仅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旨在以血缘为纽带,以亲疏为依据,以等级为秩序,来确定人们在社会地位上的尊卑、贵贱,维护各阶层的等级秩序和权利、义务,制造王权至上的威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会导致一些人的心理失衡,触发紧张的人际关系。而乐是一种内在的心灵活动,其节奏和音响等自然属性,发乎人性,能通过接受者个体心灵情感与官能感受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情操,教化人伦,弥缝不同等级的心理差别,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亲和向善,自觉地依礼而行。  相似文献   

9.
从西周金文和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西周已有赎刑制度。赎刑在西周得以确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赎刑在西周的实施,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巩固国家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公案小说包含丰富的法文化内涵,礼法混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造成礼法混同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法律的功能在维护社会政治秩序之外,还肩负着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责任,因此古代法律通常带有道德化的色彩,有时很难将礼与法截然分开。在客观上礼法混同构成了对人性的压抑。礼法混同实际上成为古代公案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2.
宗法制度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揭示出宗法制的残余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层面,并积淀成为一种支配中国社会、调整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的社会传统和文化精神,进而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类型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恶意诉讼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与我国当前推行的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诚信体系尚未完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有关。有效地遏制恶意诉讼,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诚信体系,加快民事诉讼制度改革,完善民事诉讼程序,加大我国法律对恶意诉讼者的惩戒力度,增加恶意诉讼的法律成本与风险。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许多优秀的爱情诗篇,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爱情诗能够生发以至于保存完整至今日,我们仍能睹其风采,根本原因在于西周到春秋时期封建礼教尚未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在周代礼治社会背景下编纂的,其中贯穿了周礼的思想观念。仅就《诗经》中五篇悼亡诗试做考证剖析,以见一斑。《小雅·蓼莪》《桧风·素冠》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为人子者当尽孝的道理;《秦风·黄鸟》通过痛悼"三良",斥责野蛮的殉葬制,表达了礼治社会下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唐风·葛生》《邶风·绿衣》一为妻悼夫,一为夫悼妻,皆体现出夫妻恩爱、生死相依的情感,与周代重视婚姻和谐、家庭稳定,以促进社会和谐、政权稳定的礼教思想是一致的。《诗经》较少正面描写礼仪、阐述礼教教义,它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的心灵,给人以启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其礼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移民是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都在进行的社会活动。周代正是我国移民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规模不间断的移民对当时的政府机构设置,社会法令制度和官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共和行政"就是指"共伯和行政"。共伯和应是卫国国君卫武公和。早在"国人暴动"发生前,共伯和就已经掌控周王室大权,"国人暴动"发生后,共伯和对稳定危乱时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王朝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以后,共伯和主动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国家——卫国,得以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19.
周宣王中兴,外临同犬戎、西戎、淮夷、荆楚等民族激烈的民族冲突,内有诸侯势力膨胀、阶层矛盾依然紧张之患。对此,宣王在采取硬性控制的同时,亦采用和诸侯、睦万民、内赏功勋、外建诸侯等手段进行软性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周宣王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冲突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对该时期以及整个西周内外社会政策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并对春秋战国的社会整合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化批判中,许多人把包办婚姻看作是传统文化结出的恶果,然追溯中华古老文化的源头,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始终占主导地位,但至少在先秦时期,婚恋自由还是部分存在的,这是《周易》,《周礼》,《诗经》,《左传》等典籍中都可看到,而孟子其“父母子命,媒妁之言”只是就求仕应以其道所设一喻而已,谈论中心绝非婚姻,因此,才能观先秦婚恋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