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伦理的角度重释诺德的“忠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翻译观通过消解原文和源语作者的中心地位,认为“作者已死”“作品之死”来提高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赋予译者中心地位。在缺乏协同性的狭隘和专断,以作者死亡为代价无限扩大译者能动性的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必定会为违背翻译职业道德伦理寻找借口。深受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前期代表有“泛功能”的倾向,为了纠正和弥补其极端化,诺德在功能原则的基石上建立了忠诚原则。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阐释其“忠诚”原则,这对正确界定译者主观能动性,维护1翻译伦理,规范翻译市场,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的伦理思想是对传统形而上伦理学的批判。解构主义的翻译伦理颠覆了传统的“忠实”翻译观,提出了求异的伦理诉求。解构主义并没有制定翻译的伦理规范,译者只能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中做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翻译语境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求异的伦理诉求往往受到挑战,甚至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遵照原作者的思想意图,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且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解构主义概念的提出,彻底颠覆了这一理论传统。本文通过对解构主义理论的阐述,总结了其对传统翻译理论三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这些影响,进一步探讨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进步性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关注.将解构主义翻译观引入翻译实践的利弊成为了许多中国译者和学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解读,重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解构主义关照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的翻译观,极力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它对传统译论中原著与译文的关系以及翻译中"忠实"的概念重新阐释来提高和彰显译者的主体性。但是,应该正确认识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张扬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因而具有局限性,受到了众多的批评。  相似文献   

7.
傅琳凌 《文教资料》2012,(6):37-38,43
品牌翻译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在忠实原品牌名称的基础上译者还需要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解构主义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提倡通过解构原文和作者在翻译过程的主导地位,使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以彰显。用解构主义理论指导品牌翻译,能使译者更好地解放思维,勇于创新。将解构主义应用在品牌翻译中,这在国内译学界的探讨还比较少见,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8.
解构主义通过对翻译忠实原则的否定以及对译者和译作地位的重新定位,对传统翻译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但解构只是手段,解构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重新建构新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翻译不是对固定意义的发现,也不是语言之间按照客观规律的机械转换。既然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决定关系,那么译者就是自由的: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和决策。既然译者享有自由,那么翻译研究中就存在一个伦理层面,就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译者的自由意志做出评价,开展批评。从否认译文是原文的镜像反映,到讨论译者的道德责任,这是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应有之义。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代译者的道德责任就是解构中心,拆解同一性,维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解构主义思潮自诞生以来,就对文学、艺术、心理擘、建筑学等学术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翻译研究进入了以解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研究阶段。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译者不再受制于原文,不再是原文的附庸。翻译研究者重新思考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使翻译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解构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在实践过程中也体现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覆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现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等等。一方面,这些观念具有强烈的激进和反传统色彩,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原有认识。另一方面,解构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给翻译研究带来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赵毅 《大学教育》2014,(6):148-150
法国当代思想家德里达通过与哲学解释学的对话,提出了解构主义语言观、意义观和翻译观。实际上,解构主义与当代解释学一样,是从反拨本质主义形而上学作为切入点来研究语言、意义和翻译的。德里达提出的延异、踪迹、增补等范畴,将实体性思维方式提升为关系型思维方式,更加接近语言、意义和翻译的真实情况,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传统的翻译标准过分强调忠实原文和忠实原文作者,忽视甚至是否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语的接受环境,流于点评式和随感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原文中心意义的存在,肯定了读者的创造性,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提供了审视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语言被看作言说他者的工具。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产生意义的主体,充分享有言说自己的权利。文章从分析解构主义翻译观入手,说明在解构主义翻译观影响下的翻译确实为语言提供了自我言说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乔平 《英语辅导》2008,(1):112-116
本文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角度对《关雎》的五个翻译版本的语内和语际词语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了译本的开放性和翻译的创造性,指出用解构主义解读译本也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