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2.
“为己”和“慎独”──道德修养的境界与方法钱逊"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里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中国古代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提倡"为己之学"。孔子说:"古之学者...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德”等。通过对《论语》中流传下来的典故词语进行研究发现,贯穿孔子思想始终的主线应是“和”,孔子毕生追求的境界和高度是“和谐”。至于“仁”、“道”、“礼”、“孝”、“德”等,都是达到和谐的方式。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孔子言语的形象和委婉风格。  相似文献   

4.
张岂之教授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指出:“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一直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孔子的《论语》就属于这类蕴含着“智慧之火”的传世经典,它能够为人类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指导。孔子所处的...  相似文献   

5.
张勇 《华夏文化》2004,(4):31-33
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时代相近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及教育活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传统。本文通过代表两人思想的重要著作《理想国》和《论语》以管窥东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今天全面和谐的教育要求相共鸣。  相似文献   

6.
本探讨了简帛《五行》与《孔子诗论》的内在联系,认为孔子的《诗》学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有深刻影响,开启了曾子、子思的“慎独”说,给中国的心性之学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7.
汪文学 《寻根》2012,(2):24-27
儒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孝道,儒家文化就是以孝为中心的文化。虽然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并不完全否定孝道,但是,相对而言,儒家却是最重孝道的,并把孝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属性,如《论语·学而》载有若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三才》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相似文献   

8.
“无可无不可”是孔子的话。在《论语·微子》中,孔子在论及历史名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时强调自己并非拘泥他们的严格做法,奉行“无可无不可”的原则。表面上看来,孔子的态度与时人不同,实则体现了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相似文献   

9.
附《论语》“学而”、“为政”章今读示例论语─—孔子对话录(共20篇,500章)[记]何谓《论语》,说法不一。据近人赵纪彬“论语新论导言”(见《中国哲学》第10辑,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北京):“‘论’字有‘整理’、‘撰次’等义;‘语’字谓‘二人相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这学问就是以礼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孔子生长于鲁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政治上虽不是强国,但在文化上却是东部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鲁国保存着西周的礼乐文明,当时的人认为"鲁不弃周礼"(《左传》闵公元年),"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孔子批判职业性的"师儒",又将师儒传播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和提升,创立儒学。  相似文献   

12.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13.
赵娜 《华夏文化》2009,(4):16-17
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孔子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和周游列国宣传自己主张的游晚者,更离不开这一重要工具。《论语》多记载孔子的言行,所以《论语》可以大致反映出孔子对“言”态度、理解及其运用。  相似文献   

14.
“无为”思想在先秦时期的道、儒、法家的思想体系中都有表达,但意义不尽相同。如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由于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所以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他们分别是道家、儒家学术规范化的开创者,道、儒思想被后世认为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入世,那么他们的“无为”思想又有何差异?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都非常庞大,尽管《老子》只有五千言,《论语》也不过数万字,但它们却是中国以后的思想源头,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突出重点,我把他们的“无为”思想定位在政治和人生领域中来比较。一、政治…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神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与神话袁珂一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领域,孔子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我国文化业绩多方面的缔造者:如象所传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等等。作为文化领域中重要源头之一的神话,过去曾经有过一种误解,仿佛孔子出世...  相似文献   

16.
曾德雄 《东方文化》2000,(5):120-121
邓晓芒教授在一篇章中,提出了一个概念:“要字句”。他说:“所谓‘要字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的句式,有时不一定包含‘我们’,常常连‘要’字也省掉了,但意思每个中国人都懂。”“《论语》是中国传统官样章中泛滥成灾的‘要字句’的始作俑。”“在‘要字句’中,‘为什么要’是不能问的,一问你就成了异端,……因此是一种权力话语。”“一介儒生,权力从何而来?来自道德上的制高点,而道德制高点又是基于自己情感上的自信,即相信自己的情感合乎自然情理(天道)。”(邓晓芒:《孔子与苏格拉底言说方式的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3月号。)  相似文献   

17.
讲现实人生不是庄子的强项,因为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总体上具有反社会性和艺术化的特点,然而他也由此开启了中国人人生境域的一个独特视野。他的许多观点实属不俗之见,怪异中深涵哲理,如他在人际关系上的“相忘”观即是如此,这一观点在《大宗师》里出现了两次:泉涸,...  相似文献   

18.
耿相新 《寻根》2020,(1):108-113
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偏重于阐释和整理,这一学风的养成也许源自孔子的“述而不作”,孔子在《论语》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作”指立论创说,是指前人所没有的,作者最早发现、发明而书写下来的;而“述”则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进行解释,是阐述前人学说的。这一文明奠基时期的学术趋向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孔子之后的两千年里,中国古代产生的述论类书籍远远超过创作类书籍,经部书籍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9.
编後     
编後本期“文史新篇”专栏刊出的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前言,以及《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今读示例,是作者一部新著的选篇,我们对泽厚先生给《中国文化》以优先发表的机会,特致谢忱。汉唐以来,释证《论语》之作多矣。李释之特点,是不拘旧说,“以意逆志”...  相似文献   

20.
审美的文化与文化的审美李慧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质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正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仅从审美的角度抒一管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氏族血亲制为根基、以家庭为单位、以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