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轶 《滁州学院学报》2005,7(1):23-24,47
熊任望先生在《屈原编织河山恋神话的意图———〈河伯〉〈山鬼〉文意新探》一文中提出“河山恋神话”说,对《河伯》、《山鬼》文意给予新解。本文将从《河伯》、《山鬼》原文、历史地理、祭神乐歌的特点等方面提出证据,来证明熊氏之说缺乏确凿证据,难以成立,并对如何理解《河伯》、《山鬼》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九歌·山鬼》所祀对象提出辨析:第一种看法,认为“山鬼”即山神;第二种看法,认为“山鬼”乃山中怪兽,物妖;第三种看法,认为“山鬼”即“人鬼’;第四种看法,认为“山鬼”乃民间传说。笔者就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山鬼》是《楚辞.九歌》中的名篇。诗中"山鬼"的形象历来颇多争议,综合看主要有三种,一是清人顾成天"山鬼即是巫山神女瑶姬"说;二是洪兴祖、王夫之的"山鬼为山魈"之精怪说;三是明人汪瑷"山鬼即山神"说。至于"山鬼"的性别,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而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神话学、民俗学研究入手,参考古代历史著作及礼乐制度,对楚辞《九歌》研究中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九歌》命名由来、楚地祭祀制度、“山鬼”所据创作原型等试图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九歌·山鬼》取材于“巫山神女”传说,是一曲抒写思念、离别与等待之情的恋歌。全诗由女巫扮作“山鬼”独唱,以抒情独白的方式,表达出山鬼等待恋人不至而惆帐痛苦的情状。“山鬼”既有神的韵致,又有人的情思,是一个美丽飘渺、空灵凄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山鬼》是《九歌》中通过对男女之情的描写来表达人生感喟的重要篇章。本文分析《山鬼》主人公形象,从创作的角度探究山鬼"自我标榜"的心理,从而呈现山鬼与屈原某些性格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九歌》中的“山鬼”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不一。旧注认为是鬼怪。洪新祖在《楚辞补注》中说:“《庄子》曰山有夔,《准南子》曰山出 阳,楚人所祀岂此类乎?”夔是古代传说的怪物,“木石之怪曰夔、魍魉”。(《国语·鲁语下》) 阳(亦作枭阳)即狒狒,“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尔雅·释兽》)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引用《国语》的话认为是木石之怪。林云铭《楚辞灯》曰:“按山鬼即《庄子》所云山有夔之类,如俗所谓山魈是也。”山魈或以为鬼怪,或以为猴。王夫之《楚辞通释》也将其视为猿类,曰:“旧说多以为夔、枭之类…  相似文献   

8.
王丽珍 《学语文》2011,(5):50-50
《诗》云:“山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在千古凄迷的《山鬼》情结中,伴随着人鬼交接的隐隐痛楚,留给我们的是一幕幕千古爱情绝唱的画面。令人伤怀掩卷太息的山鬼情结以其传统的爱情题材,写出了如此惊世骇俗的爱情咏叹,绝妙之处正在于其行文理语的扑朔迷离吧!  相似文献   

9.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10.
屈原《九歌》中的《河伯》和《山鬼》两首诗,都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本来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提供一把很重要的钥匙。但是,由于近代一些人,根据史籍中记载的西门豹严打“河伯娶妇”的故事①,抓住“河伯娶妇”中的“河伯”,与《九歌》中《河伯》同名,一口咬定《九歌》中的《河伯》,就是写“河伯娶妇”,并由此推断《九歌》都是写“人神恋爱”。所以,我们研究《河伯》和《山鬼》诗之间的关系,先要简略了解“人神恋爱”论。  相似文献   

11.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2.
《物色篇》心物说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文教资料》2007,(8):68-69
本文从审美主客这一角度去阐释《物色篇》的美学思想,从黑格尔文艺创作理论角度对《物色篇》“心物交融说”进行阐释,即它要达到高层次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心物交融说”的“境界说”对应阐释的相隔和审美主客观关系阐释的不隔。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后,学界便鲜有继续探索而出新说者.于永森《诗词曲学谈艺录》一书提出了“神味”说,在继承古代诗学审美理想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创新,以逻辑论证出“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才是文艺、人生和自我的最高境界,并提倡“深闳伟美,大气磅礴”偏于壮美的审美理想,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创造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4.
沈有鼎对《墨经》的评价是极高的。他著的《墨经的逻辑学》对《墨经》进行了完整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辩”、“名”、“辞”、“说”四方面对沈有鼎关于《墨经》逻辑思想研究来探讨沈有鼎对《墨经》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六书”分析汉字形体始于东汉许慎 ,周伯琦在《说文字原》中承继许慎“六书”说并有所发展 ,在对《说文》5 40部首的具体形体分析上 ,借助古文字资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其中不少认识对后世古文字研究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16.
《楚辞·九歌》中的《山鬼》,是一篇祭祀山神的乐歌。但是,由于书阙有间,楚国民间有关这位山神的神话传说,早已亡佚。因此,山鬼是谁?谁是全诗的抒情主人公?抒发的又是一种什么样感情?历来的《楚辞》研究者,对此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王逸认为《山鬼》这首诗,没有统一的抒情主人公。诗的第一段,是自称为予者的歌唱,而这个予,似乎就是屈原。因为这个予,就是山鬼所思之人,故王逸注曰:“所思,  相似文献   

17.
郭绍虞于1978年、1980年分别发表《“六义”说考辨》、《文论札记三则》两篇论文,对学术史上的“六义”研究作了系统地辨析.他以经学与文学为两种理路,梳理了“六义”说的谱系;以民歌为源,从源流关系厘清“六义”说的诸种纷争,努力探寻“六义”之真面目;以回归学术精神的姿态,开创了新时期“六义”研究接续学术传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山鬼》是《楚辞·九歌》中最有魅力的篇章。如果拨开“山鬼”身上的山间云雾,就只是一个人间的痴情少女。她苦苦地等待她心恋的“公子”,在久待不至中,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心理变化,由希望欢愉而焦急疑惧而终至于绝望痛苦。但是,她对于那个负约的心上人(“所思”)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艺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向现代化的转折.而他《人间词话》中所涉及到的“境界说”、“‘隔’与‘不隔 ’”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梳理概括前人对“境界说”内涵、“‘隔’与‘不隔’”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这一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屈骚”以其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驰骋奔放的浪漫主义想象,千百年来赢得人们的传颂。“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品者也”(《文心雕龙·辨骚》)。它是屈平伟大人格的象征,也是楚文化繁荣的顶峰。本文试图对其中的《九歌·山鬼》的取景艺术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楚辞学的研究大厦献上一片小小的瓦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