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张海鹏先生积极参与了上世纪80-90年代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近代史的分期、基本线索、研究的若干原则性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为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本文从中国近代史的总体研究、近代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和科技史、社会史、人物等方面,对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与梳理。并指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问题的出现,新史料的发掘,新方法的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会不断地走向深入。大批新的成果也会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3.
自1990年以来,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成为继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讨论后的又一热点,它使人们从新的视角多层次地重新检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唐山近代史研究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代唐山经济史研究、近代唐山党史和革命史研究、近代唐山文化研究以及相关资料整理工作等几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学术界对唐山近代史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顾颉刚生前十分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脉络中,顾颉刚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足迹。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顾颉刚基于“学术救国”的考量,大力倡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积极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并广泛搜集了中国近代史史料。顾颉刚的研究理念和实践,为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科学化、专业化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中国近代史各个领域研究的开展和深化,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也日益热烈,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史研究。就目前来讲,这个问题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三次高潮说”;二是“四阶梯说”;三是“双线说”;四是“民族民主运动说”。这四种说法,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和估计。本人不揣冒昧,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也做一点思考和分析,恳望史界师友斧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历史研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注重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他倡导用新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对其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进行总结,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会起到指导、借鉴和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通过《论新阶段》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报告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近代史对理解民族解放与革命运动的深刻意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联系,并倡导对中国近代史进行研究和学习。其权威性呼吁和倡导,在党内外掀起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热与学习潮。这些研究与学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形成与传播,建构起广大党员和民众对近代中国独特的历史记忆,进而起到了重构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罗家伦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政学两栖型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他不仅在理论上率先论证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立志写一部科学的近百年中国历史,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收集、整理、编纂近代史史料,留下了大量的近代史研究著述。客观地说,和蒋延黻一样,罗家伦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与实践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山者。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一些理论问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如何看待110年的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是有帮助的。文章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清朝统治阶级与列强的矛盾也具有对抗性;中国近代史的本质包涵革命和近代化两方面;中国近代史历程宏观上有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世纪初期以来几代学的努力开拓和辛勤耕耘,中国近代史学科已经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论其深度还是广度,都超过对史学其他学科的研究,几乎所有当代名历史学家都曾涉猎过近代史研究领域。可以这样说,近代史学科的框架、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但就目前而言,近代史学研究似乎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出现某种危机。这种情况已经引起近代史学界的重视。一个基本思路是:近代史学科体系和近代史研究理论需要创新,各专门史研究需要创新,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也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同现实息息相关,受到各派政治力量的密切关注。蒋廷黻正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本文简要分析他对中国近代外交史开拓性的贡献和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基本内容、特点和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族历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因此,中国近代史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近代史教育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帝国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果不能对其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和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水平有所了解,将难以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诸多现象、史实和问题.有鉴于此,通过从帝国主义概念的历史生成、内涵演变、入传中国及近代各时期国人对它的认知水平等角度对近代中国视野中的帝国主义形态做一简要探析,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近代史上的帝国主义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由湖南湘潭大学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十几所大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发起召开的中国近代史宏观研讨会,于1989年8月20日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来日全国各地的史学工作者及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130多人参加了大会。会议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政冶、经济侵略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高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是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能否以“近代史”为基本线索展开的,代表还就徐泰来同志主编的以“近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已经普遍确认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应在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高校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材仍按传统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来学习、研究和讲授.这种做法合乎习惯但不符合科学,亟待修改.本文认为,高校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材应把109年的历史贯通,在此基础上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体系是:三条发展线索,五次革命高潮,八个历史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后形成是抗日战争时期而不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学术界对民族主义问题研究的深入,2006年1月7-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这也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就“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史学、哲学、文学、民族与人类学界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了多样性的解读,涉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诸多问题。一、“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研究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著名学者马敏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博览会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作了较全面的评述;分析了马敏的学术研究与历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贡献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