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繁仁先生《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修订版)一书,已与读者见面了。该书共收入作者自2001年至2009年间写作的有关生态美学研究的文章39篇,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增文章,共24篇。可以说,此书在2003年版的基础上,将对生态存在论美学研究的提倡、思考、探索与建构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当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时,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了新的研究空间——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人之生态本性的建构,探讨人诗意栖居的存在状态。正当生态美学思想从哲学到生态学再到美学层层推进研究之时,当代作家迟子建悉心创作了长篇小说《候鸟的勇敢》,该书从自然生态维度的审美书写、人物形象的生态本性建构、独特的生态空间构建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达四个维度,以生动的文学画境具体诠释了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为读者带来一场穿行于文学画卷和美学思想之间的阅读盛宴。  相似文献   

3.
曾繁仁对美育的研究是其学术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新世纪以来对于生态美育的关注,更是使其整个学术思想得到质的飞跃,不仅是其30年来基础理论研究、西方美学研究、美育研究的逻辑延伸,更是对这三领域成果研究的整合与提升。曾繁仁大力借鉴西方现代美学的有益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层挖掘与转化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资源,最终完成生态美育理论的深层建构。曾繁仁的生态美学研究不仅是其学术探索的整合与转型,更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化育出新的美学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生态存在审美观。然而生态存在审美观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人类中心主义"就是其中的一大挑战。美国现代诗人W.C.Williams的诗歌Rosesin theRain很好地体现了生态存在审美观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看庄子和海德格尔,其思想中有着浓厚的生态美学意味。庄子的"齐物论"和海德格尔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是生态美学生态平等观的古代阐释。庄子所构想的"天人合一"与海德格尔崇尚的"诗意栖居"实质上就是审美栖居。而其所提出拯救世界的方法"清静无为"与"艺术拯救"也与当代生态审美相贯通。庄子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生态美学意蕴,为今天的生态美学理论发展和我们的生态化建设提供了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面对“实践美学终结论”的冲击,朱立元主张从实践存在论出发建构美学理论,初步形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实践存在论美学”从实践的概念入手,认为实践原本是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来理解的人生实践,应从存在论角度理解和阐释实践。由此,实践美学应以实践论与存在论的结合作为哲学基础,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美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7.
余谋昌:我们好久没有联系了,但我常常想念你,关注你的学术成果,好在你按期寄来《精神生态》,对你的现状多少有些了解。祝贺你总是快步前进,成果累累!很抱歉,我因有事未能参加青岛召开的“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但会后,曾繁仁教授一定要我为会议论文集提交文章,说实在话,在这个领域我是外行,希望能够就此与你交换一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袁鼎生是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卓有成效的理论家。他以美学的元理论研究和美学史研究为基础,结合生态学方法论和景观生态的应用研究,最终上升到生态艺术哲学的思考,以系统整体创新的姿态,建构了当代独特的生态美学体系。整生范式是其生态芙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应用研究构成其生态美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超循环研究是其生态芙学体系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存在论美学"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沿,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生态美学以现代人的存在状态与审美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要把"自然"作为一个重要思考维度纳入存在本体与艺术本体论的研究中;生态美学以现象学哲学作为主要方法论来源,在吸收借鉴多种理论资源时必须经过谨慎地辨析和转化;生态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外生态文化理论的系统译介、存在本体论与艺术本体论研究、关于自然信仰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探讨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中国建设是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大成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思想结晶。为进一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需要深挖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美学进路:以美启智,挖掘生态实践理念的审美深意;以美塑景,升华生态实践的美学旨趣;以美抒情,勾勒现代化强国的美丽生态境界。  相似文献   

1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朱立元先生《走向实践存在论羡学》一文,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命题和理论架构,在美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章辉博士在《学术月刊》2005年3期发表《告别实践美学》一文,就实践羡学以厦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学术争鸣,引起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所论关涉到当前关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学理化,我们特立专题刊发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一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论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核心概念,接受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影响,提出了作为存在的实践理论,蕴含着深刻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思想。它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人类存在条件来建构新型实践行为理论与美学阐释,充满着对人的自由存在和创造性建构的强烈关注与思考,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性和人道主义特征,实现了从认识论、反映论向存在论、本体论、建构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发表朱立元先生《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一文,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命题和理论架构,在美学界产生很大的反响。章辉博士在《学术月刊》2005年3期发表《告别实践美学》一文,就实践美学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展开学术争鸣,引起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他们所论关涉到当前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促进讨论的深入和学理化,我们特立专题刊发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生一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所以,生态美学理论也就在20世纪中后期应运而生。自1994年以来,生态美学一直成为国内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曾繁仁认为:"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沦形态。"笔者认为生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几乎达到了可以与任何时代的西方美学思想相对话的境地。它不仅回应并助澜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论、语言学转向,继承并发展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美学思想,而且还赓续并创新了古希腊、中世纪的神性美学传统。这对致力于创新的当下中国美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今天想讲一讲实践存在论美学,介绍一些中国美学当代的情况以及我现在初步的想法。90年代以后中国美学界有一个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论,这个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之所以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与这个争论密切相关。实践存在论美学与实践美学有关,也与存在论美学相联,但是从根本上说,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在实践美学基础上的推进。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作为道教最早的典籍,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着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本文首先论证和阐发《太平经》最本质的哲学思想,继而与当代生态美学思想进行联系,从生态美学中的大道本源论和生态存在论来论证《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具有生态美学思想品格,以便对《太平经》进行生态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哲学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他认为每一"动在"都旨在达致美,每一"动在"都是关系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互在"。每一"动在"都具有自己的价值,都是为己的存在,同时也存在着为他或她或它的价值努力向着美生成。整个宇宙向着美、和谐与完善行进着,迈向美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怀特海的生态美学不仅解放了现代美学,丰富了现代美学的内容,拓展了生态美学的空间,更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章辉先生从苏联哲学教科书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是一种历史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从而得出实践论与存在论不能和谐统一的观点,最终认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后实践论美学。而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来看,实践是一个本体论的范畴,它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因而实践论与存在论是相互统一的。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由于将存在形而上学化,存在成为了没有根基的虚幻的乌托邦,因而不能作为美学重建的根基,必须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来改造其存在论,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对传统实践美学的发展和超越,它是以实践论来改造存在论,而不是相反,因而不是后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