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李欣  赵俊槐 《教师》2010,(22):127-128
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学的研究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且卓有建树。在日本汉学界也享有“东洋史的巨擘”之美誉。在中日文化关系论等方面,他主张“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可以说他的思想曾对日本人的中国观以及日本的对华政策都产生过实际的影响。本文从内藤湖南的“中日文化统一体”和“文化中心移动说”中所出现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内藤湖南“文化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正>一、唐宋变革说的最初提出今日海内外中国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唐宋变革说"(欧美学界称之为"内藤假说"——NaitōHypothesis),本为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中国历史分期体系中最具独创性,甚至堪称内藤史学标识的"宋以后近世说"。1922年内藤公开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历史与地理》9-5),通常被认为是此说之最初提出。但该文实节选自此前内藤在京都大学连续讲授多次的"支那近代史"课程讲义。1947年该  相似文献   

4.
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少日本学者在中国史研究中表现出了露骨的侵华图谋,他们极力在中国史研究中寻找侵略中国的理论根据,将日本对华侵略合理化、合法化,为侵华献计献策。此类所谓的“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事实上已经堕落为侵华的史学。这些都在日本“支那史”、“东洋史”研究的主要人物,如内藤湖南、白鸟库吉、桑原骘藏、服部宇之吉、矢野仁一、有高岩、秋泽修二等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其中内藤湖南的“内藤史学”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5.
井上哲次郎(1855-1944年)的武士道论,曾对日本近代武士道的发展有着支配性的影响。他为构建适合近代天皇制国家需要的意识形态,首先立足于"东洋对抗西洋"(东方对抗西方)的思想构图,充分借助以儒学为主的东洋传统思想资源,论证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洋的传统在面对西洋文明时固有的价值甚至优越性;然后为适应日本在近代世界强权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刻意区别于来自中国的儒学,重新"定位"本国文化,构筑了一套关于所谓日本特有的武士道传统的学说,以论证日本在东洋(以至世界)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井上从"东洋对西洋"到"日本对中国"、"武士道对儒教"的思想历程,典型地体现了在近代日本所谓"传统"被重新创造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日本帝国武力崛起的过程中,"东洋史学"应运而生,兼具国策性与学术性.其奠基者白鸟库吉、内藤湖南等著书立说、提交研究报告,影响深远."二战"结束初期,日本学者反省战前的研究,与"皇国史观""国策史学"划清界限,开始新的探讨.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日本成为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国,东亚史的探索出现新趋势,东亚世界论受到普遍重视.进入21世纪,国际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日本东亚史研究与时俱进,新论迭出,成果累累.检讨日本东亚史研究的轨迹,对思考东方外交史或东亚外交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国人改编历史教科书 应该承认,作为历史教材乃至史学著作,《支那通史》和《中等东洋史》(汉文《东洋史要》)的学术水平都是相当高的,但将其原版引人或翻译而作为中国人学习中国史的教材则问题多多。首先,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国的历史,却用日本人编写的中国史教材,中国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脸面何放?其次,以《支那通史》和《东洋史要》作我国学校的中国史教材的书名也不妥。那珂通世也说了:“支那”是外国人对中国的“他称”,而非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自称。而且日本人以“支那”称中国,明治维新以后已有轻视、蔑视之意。  相似文献   

8.
此文选自中译本《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中华书局,1992年7月第1版,第10~18页。作者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日本著名史学家、汉学家,曾任大阪《朝日新闻》记者,多次游历中国,是日本“支那学”开山祖、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博大,涉及中国上古、中古、近世史通论及中国文化史、史学史、美术史等,有《内藤湖南全集》(共14卷)行世。  相似文献   

9.
钱穆是20世纪中国史研究方面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是日本研究中国史方面“京都学派”的创始人,二人都在中国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仔细比较后发现,二人的生平,治学之路,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对文化史的研究,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以《国史大纲》和《中国史通论》为例,比较二人治学的异同,对更好的把握历史和研究历史很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1.
历史乃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的历史。不是历史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历史。历史也需要我们去延续,延续历史的根本意义还是在于当下和未来。我们应该改变物化的历史观,拉近历史与当下生命的联系。历史教育必须超越知识的教育,而成为提升个人主体性,提升生命中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怀的教育。正是生命化的历史与历史教育,使我们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侯外庐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失误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它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文明发展的多线论,打破生硬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面,真正走进中国历史资料库,着力揭示中国历史的具体特征,在史学理论和方法论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14.
世界教坛中出现的历史教科书公然违背历史的现象,值得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美国一些宗教团体为了维护其宗教利益,日本右翼势力为了掩盖日本在侵略战争中的罪行,任意修改、篡改历史教科书,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破坏了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因此,我们要坚决抵制有意识地篡改历史的反科学做法,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此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不仅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编制,而且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估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使得中学历史教学处于一个转型期,需要研讨的问题很多。本仅对新历史课程所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进行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界从地方史到区域史研究的学术研究历程,这种转向体现了国内学者追求本土理论和方法的学术研究,成就了不少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范式.但争议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区域是如何划定的,争议的背后在于如何看待自己研究的“区域”.这些区域史的基本问题,对于做区域社会史研究来说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史学、史才、史识,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治史三长,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的要素。把它移到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非常契合,符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也可以解决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怀旧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重述的历史,以二月河、唐明浩和以《还珠格格》等为代表的戏说历史;二是以上海怀旧类小说,使小资情调渐成时代风尚;三是知青怀旧类小说,使曾经被叙述为苦难的历史成为审美对象。历史小说的流行,是90年代多元文化语境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文化显现。  相似文献   

20.
History     
Rachel Theilheimer teach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t Borough of Manhattan Community College in New York City. Rachel Lebwohl is a fourth-grader at Irvington School in Portland, Oregon. Rebekah Lebwohl is in third grade at the Portland Jewish Academy. Sean Masterson is a third-grader at the Chapel Street School in Stratford, Connectic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