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师专学报》2019,(3):13-16
《改变美国创意写作:优势、劣势和可能性》一书由美国著名创意写作学者格莱姆·哈珀主编,该书以美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为主题汇集了美国创意写作领域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了解其基本内容有利于捕捉英语世界创意写作研究前沿,有助于反思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2.
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知识与方法探究一个现实问题或学科问题,进而发展跨学科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它指向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课程形态,包括多学科课程、狭义的跨学科课程和超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设计包括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确定跨学科单元主题;围绕跨学科理解、跨学科能力和品格、关键学科知识和技能确定跨学科单元目标;提出跨学科引导问题;研究跨学科理解表现,设计表现性评价;设计系列跨学科探究任务。实施跨学科课程需要建立综合化学校课程体系,走向跨学科教学,并将跨学科课程的评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20,(3):13-17
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创意写作教程》一书目前被国内的很多高等院校广为采用。该书在创意写作的概念界定方面提出了创意本位的文学观念,在学科规划方面与英语国家创意写作保持了相对的同步,在教学设计方面则兼顾文学与应用性写作,突显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而从内容结构层面观察,该书所分的六个层面构成了创意写作研究的多个重要维度,为中国创意写作的深入研究、创意写作学科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研究视野和路径。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创意写作于近年来被引进国内,复旦、北大等多所高校先后设立创意写作专业,尝试改革写作学科及教学.而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写作学科发展滞后,写作教学效果频遭质疑.因此,研究西方创意写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国内普通高校写作学科和教学发展的实际,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变革,以推动写作学科的发展,提高写作教学的水平,是迫切而现实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教学理念,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在进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时,教师可基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从影响研究、变异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学习任务进行跨越性设计,引导学生从更广的视角、更宽的视域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比较的原则、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学习探究中获得阅读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论证式写作以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为统领,要求学生依托母语学科中的读写技能,在历史、科学等学科中通过书面论证完成知识建构。美国中小学基于科学和历史学科的论证式写作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基础、单元教学设计、跨学科特色三方面带来了新启示。跨学科论证式写作教学设计有助整合写作能力培养和学科学习的双重目标,为教师组织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示范,契合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跨学科学习等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6,(6):15-18
现象学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思潮,胡塞尔与英伽登都是其核心思想的代表人物,"意向性"原则、本体论现象学对于现象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中国创意写作学的学科体系、创意写作基础理论研究一直模糊不清。通过引入现象学的意向性原则与本体论现象学研究方法,力图为创意写作学学科与理论研究探寻一个新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黛安娜·唐纳利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倡将"创意写作研究"作为一门"学术科目"。这种提法的本质是对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知识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提倡。然而,其将"创意写作研究"作为一门"学术科目"则导致创意写作及创意写作学科内部的概念混淆,同时,"创意写作研究"概念的内部也存在诸多不能厘清和独立自在的关系问题。对"作为学术科目的创意写作研究"的回应和批判,有利于创意写作学科及其内部理论关系的清理和建构。  相似文献   

9.
陶会 《江苏教育》2023,(40):40-42
跨学科写作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实践意义。教师可以从链接教材资源与社会热点、融合课标内容与儿童生活、联结文化传承与地域特色等方面进行跨学科写作的主题探寻,通过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设置连续性语文活动、设计综合性写作任务、嵌入表现性任务评价等路径进行跨学科写作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0.
创意写作学科理论清晰,学科目标明确,学科方法科学,学科制度完善。研究创意写作的特点,借鉴创意写作的学科建设思路和课程方法,对中国写作学学科建设尤其是写作课程创新,应该可以获得一系列的启示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