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5,(6):74-79
远离草原文明的云南蒙古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族群互动格局下进行着文化的"在地化"发展。虽然在文化类型上与草原蒙古族相去深远,却依然保持、维系着其民族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推动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两地蒙古族的互动、交流相关,不断地复制、传播其族群性。随着云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内蒙蒙古族为之提供符合民族认同发展的"文化素材"。两地蒙古族通过互动交流,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古代蒙古族首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蒙古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各部间经济联系加强,蒙古族人民热切盼望和平统一。铁木真代表蒙古族人民利益,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接着制定军事、政治、法律等制度。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限制和改  相似文献   

3.
成吉思汗陵祭典,承载蒙古民族最高的祭奠规格,内容丰富、形式纷繁、内涵深刻。查干苏鲁克祭典仪式则是成吉思汗祭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查干苏鲁克仪式结构,探讨其神圣与世俗间共融仪式内涵。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人民在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中,创造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人民口头创作就是精神财富中的晶莹璀璨的一部分。《孤儿舌战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简称《孤儿传》),是一篇与成古思汗的英名相连  相似文献   

5.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的统一。难点是蒙古族社会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形成,对成吉思汗的评价以及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斗争之间的关系。一蒙古族的兴起关于蒙古族的兴起,教材里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蒙古族的由来和社会发展情况。一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一是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推行“领户分封”制。教材首先叙述了蒙古族的由来和社会发展情况。蒙古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说它历史悠久,是因为蒙古来自室韦。室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北方,人种、语言、文化属东胡系统。唐  相似文献   

6.
-二○六年,成吉思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蒙古”的名称下,统一各个部落,建立统治秩序,奠定了蒙古国家独立的初步基础。蒙古各部落的统一是符合蒙古人民利益的。十二世纪末期,蒙古地区处于“天下扰攘,互相攻劫,人不安生”①的状态,各部落政治状况非常混乱,几十个大小部落和氏族,彼此连年混战,互相掠夺和杀戮,以致生产遭到破坏,牲畜日渐减少,部落之间交换被阻塞。各部落广大牧民渴望和平,期待产生一个伟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蒙古走向统一。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便是蒙古族杰出的领袖成吉思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海日寒先生《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一文中关于蒙古族电影发展与现状的不同见解,重在表现笔者对蒙古族电影的基本概念进行的思考,并通过《天上草原》、《嘎达梅林》、《黑骏马》等经典电影对此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同时针对蒙古族文化中作者和作品的"民族身份"进行重新阐释,意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8.
元上都的存在对蒙古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上都位于蒙古族文化圈的南缘,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所造就的生产生活方式,弥漫着浓郁的蒙古族文化气息;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生活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因素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深刻;上都的政治地位有利于使蒙古族文化成为这里的主导文化;巡幸上都的政治意图使蒙古族文化成为凝聚民族共识的桥梁与工具,客观上有利于民族成员在这里达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巩固.其他民族的成员来到这里感受、接触蒙古族文化,也有利于其主体文化地位的奠定并扩大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16世纪中期,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逐渐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对蒙古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蒙古民族的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乌兰夫在主持内蒙古地区工作时提出的关于喇嘛教与社会、民族发展相适应的宗教改革思想,使蒙古族人民获得一次社会解放、生产力解放和思想解放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传播思想是人们对"传播"这一行为的认知、解释或见解,是研究我国传播学问题的新角度,这种研究方法融汇了历史、社会等因素,可以全面体察中国社会特殊的传播问题。蒙古族的传播思想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之同时期汉民族的传播思想发展较晚。虽然蒙古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口头传播家族系谱与关于成吉思汗声望事迹的活动,但这些都是掺杂于其他社会活动之中的自发性传播活动;而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自觉的传播活动是以个人的自觉为发端的,并以服务于新帝国的行政统治为核心。  相似文献   

11.
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英雄,是一位影响世界历史的伟大人物,然而众多的文艺作品包括电影艺术所塑造的成吉思汗形象多数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笔者分析了电影《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苍狼:征服到地与海的尽头》、《蒙古王》中成吉思汗形象的塑造,应本着"尊重历史,挖掘内涵"的原则,在银幕上全面真实地表现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与之相对应的草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精神内涵也必将在银幕上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12.
以成陵淖尔大祭来探析非物质遗产的呈递轨迹与内蕴意涵。从成陵祭祀的呈递机制来看,守陵人传统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成陵祭祀是少数民族地区庆典仪式的缩影,从地方性仪式文化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寄托了文化平等、民族团结的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13.
那珂通世对《元朝秘史》进行日文译注,翻阅和研读了大量汉文和外文文献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及其他类文献,另外还广泛参阅并吸收了清人研究元史及西北史地的研究成果,以及《元史国语解》和古代字典辞典、诗文集、西文书籍。那珂通世译注《成吉思汗实录》所用文献史料的丰富多样、所作注释的详备缜密、学识的独到渊博等,都表明这部书是日本蒙古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4.
《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一书是研究蒙古民族历史人物思想史的第一本书,属中国哲学断代(元代)研究。书中第一次提出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族哲学思想家的独到而新颖的观点,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提供了可靠准确的论据。作者分析成吉思汗哲学思想,打开了新的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启迪和创新意义。该书对拓展国际蒙古学的研究领域,推动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研究中国哲学史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其四大斡耳朵由后妃们依次继承。元朝建立后,元廷封甘麻剌和他的子孙为晋王,镇守漠北,兼领四大斡耳朵,史称“守宫”。以往的学术研究往往从财产的继承角度研究这一现象,却没有触及它的本质问题,即用途问题。翻检《史集》和《元史》,不难看出,保留是为了祭祀之用。新近的考古发掘进一步验证了这一事实。成吉思汗四斡耳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八白室和今天的成吉思汗陵性质相同。均为成吉思汗灵庙,是蒙元时期遗留下的守宫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从马林在1922年初建议中共加入国民党开始,他和中共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双方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国民党性质的认识有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双方在加入国民党的旨趣方面存在歧义。中共认为加入国民党只是建立群众性共产党的一种策略,具体是到国民党内部去争取其中的工人群众并分化瓦解国民党;马林计划是要中共加入国民党内部,以宣传手段去影响并改变国民党的策略,使之成为群众性的国民革命党,担负起国民革命的使命。经过马林的努力,中共放弃了分化国民党的策略,转向支持马林的计划。只是这一以改变国民党策略为中心的计划,遭到了孙中山的抵制,马林折羽而归。  相似文献   

17.
成吉思汗八白室多见于明清两代蒙文史书,但组成情况记述不详,因而出现今天的混乱局面。根据清代蒙文档案,成吉思汗八白室由成吉思汗和孛尔贴格勒真哈屯白室、忽兰哈屯白室、也遂哈屯白室、也速干哈屯白室、胡日萨德格(弓箭)白室、额希哈屯白室、上吉劳(鞍髻)白室、下吉老白室组成。成吉思汗八白室并不是成吉思汗陵墓,严格意义上也不是衣冠冢,而是成吉思汗灵宫。成吉思汗八白室主室上首位置安放一口包银箱子,该箱子里封存的神秘物品为成吉思汗八白室最高圣物,是代表成吉思汗灵魂的象征物。社会上有关它的猜测和传闻很多,但根据档案,该物为成吉思汗圣像。  相似文献   

18.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制定了与英美等国联手打败日本的外交战略;同时,为了增强抗战力量,国民政府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加强全国总动员,加紧推行地方自治,调整政治机构及国共关系。这些调整有其必要性,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使国民党、蒋介石的权力更进一步集中,限制了各种社会力量及国民党党内中下层甚至部分上层积极作用的发挥,使国民党日渐僵化和缺乏活力,从而埋下了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某些隐患。  相似文献   

19.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抗日战争 ,对国共关系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出于对“九一八”事变的错误认识 ,国共之间的敌对关系进一步强化和加深。然而正是抗日战争发展的需要 ,最终使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进程 ,影响和改变着国共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国共合作的走向 ,决定着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及命运  相似文献   

2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存在两个层次,由一大二小三个统一战线构成。如果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设想为一个大圆圈,那么这个圆圈事实上是一个椭圆。在这个椭圆里,国共两党是两个焦点。这两个焦点中的每一个,同时还是一个新的圆心,围绕它各形成一个新的统一战线圈子,即国民党为中心的抗日反共统一战线和中共为中心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共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是后来反蒋统一战线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