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广告以其与日俱增的数量、反复出现的频率及其特殊的语言时刻影响着人们,商务广告的英汉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的论以译入语读者为目标实现广告语言交际功能,预先指导译者行为,以各种翻译策略产生原广告文本在译入语中的变体。  相似文献   

2.
副文本是指用于呈现作品、协调作品和读者关系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是读者进入文本的门槛,在翻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论述译者、出版商与读者的三角关系,检验副文本对译文的操纵性影响,本文以华裔文学《喜福会》为例,从译者序言、书名和封面三个副文本因素说明副文本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翻译重构,并结合译文,探究其所传递和凸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在处理原文丈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5.
Roger·T·Bell认为,翻译使用一种语言的对等文本的表征来替代另一种对等文本的表征(Roger·T·Bell 14)。但译者把作品从一国语言转变成另一国语言,在穿越语言的变化历程中,自然经历了文化的转化。转化后译文可以使译本读者理解,也可以使译本读者产生隔膜,发生误会。汉语文本在向英语文本转化过程中也不免有这种现象。汉译英时,翻译的效果、译作达到的境界必然受到一定程度制约和影响。这除了与汉语,英语之间的语言差异有关外,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译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文化及译者对汉语文本向英语文本转化时产生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据翻译误差的功能划分法,《左传》英译本中常见的翻译误差类型包括语用、文化及语言误差。它们源于对原文元信息及目标读者情况把握不当,再现文化规约时决策不当及语言结构失误。其解决策略在于译者必须在综合把握话语意图、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读者前知识及语言联想意义的前提下正确表达文本元信息;同时必须正确定位文化取向;提升语言能力,加强对原文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若想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在英语作为国际交往中最重要的语言媒介的条件之下,旅游文本的英译水准至关重要。汉语旅游文本译文的目标读者与原文的目标读者在背景知识、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旅游文本中高频出现而又极具源语言文化特色的引文翻译,成为译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在梳理旅游文本引文种类的基础上,对引文翻译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译者在处理旅游文本中引文这一特殊语言现象时必须在"读者接受性"的约束下,综合运用变译理论中的具体策略,使得译文明快而不失渲染召唤功能。  相似文献   

9.
变异是指作者偏离语言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语言变异的使用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感知语言艺术,然而在目标语文本中如何再现这些变异形式以及如何取得与原语文本大致相等的效果便成了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具体文本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及其翻译进行分析、比较,引起读者对语言变异现象及其翻译的重视,加深对变异现象的认识,同时寻求更好的翻译方法,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互文性语言转换活动,既与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密切关联,也与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者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就是互文性;因此,翻译可视为原语文本的意义潜势与译者前理解或期待视野相互作用的产物。原语文本向译者提供有待具体化的意义潜势,引导并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读者带着一定前理解或期待视野与文本对话,理解并阐释文本,最终实现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翻译副文本包括内副文本与外副文本,是作者、译者、读者与文本相互联系的纽带。在《文心雕龙》的英译中,副文本有助于客观、清晰、精确、全面地揭示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规范以及翻译边缘领域所包含的翻译现象等各种丰富的信息,为我们研究译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借鉴副文本理论,比较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文心雕龙》英译本,可以发现副文本发挥着折射原作价值、彰显翻译思想,满足读者期待、阐释文化价值,提供背景知识,凸显文化语境的作用,引导和影响着译文读者感悟《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科技文本中过去分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本文以一篇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论文的翻译实践为例,分析得出过去分词常在科技文本语句中充当状语、定语、补语、表语等成分。科技文本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译者应倾向于选择交际翻译策略,在翻译时注重信息的传达,而不应拘泥于语言表现形式。本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发现顺译、逆译、增译、省译和转换可以非常有效地运用于过去分词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3.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最佳关联是力求让读者以最小的推导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语境和心理期待,这也是应用翻译的基本原则。在旅游指南翻译中,译者应根据文本特征分析不同信息性质及其关联度,在把握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的同时,努力实现符合受众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性凸显。  相似文献   

14.
爱丽丝·门罗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逃离》讲述的是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深受大众喜爱。这个女作家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逃离》的汉译本由著名翻译家李文俊先生翻译,该译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研究表明:译者与文本、目标语读者的公共视域是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视域的差异促使视域融合的产生。文本视域与译者视域的碰撞促使译者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和加注释。译者视域与目标语读者视域的碰撞促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并对原文信息进行增添、失落和变形。  相似文献   

15.
韩婧 《考试周刊》2012,(62):28-29
影视字幕英译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不仅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需要关注中文到英文的转换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离不开平行文本的借鉴和使用。本文将讨论结合平行文本进行字幕英译的策略,说明平行文本对译者模仿目的语读者的语言风格及翻译文化词汇时运用平行文本提升译文质量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副文本是文本内外阈限的手段和常规,为译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以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切特斯曼交际伦理为理论依托,运用描述统计学收集文本: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英译本,副文本和元文本来分析译者与作者、合译者、出版商、编辑、评论撰稿者以及读者间的交际伦理。通过分析,与副文本相关评论多达半数,读者选取译本时,不仅局限于译本语言,更多关注封面,副标题,简介,附录等,这得益于译者与合译者以及翻译过程中各方之间良好的交际伦理。  相似文献   

17.
翻译就是原文本的重写,而重写意味着某种操控。对于翻译者来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外文作品通过自己的分析解构,进行文化上的转移,然后在个人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的支持下进行重构,形成受体语言的文本。而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年翻译者因为成年人与儿童在心理、理解力、阅历、视角上面的差异,造成了普通文学翻译中不会出现的目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缺席的现象。译者对作品的操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会由于目标读者的特殊性使得重构时无法由重要的目标读者对即将形成的译文进行及时评估和修改。成年的译者无法代表目标读者对译文进行操控,其具体的结果就是使译文的可读性成为一个难于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任务就是把两种文字之间的交流障碍消除。在消除这一障碍的同时 ,译者都要经历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认知过程 :译者首先对原语言反复感受、综合分析、编排整理 ,最后吸收并转化为译者的思维信息 ,然后将其思维信息转变为目标语的语言信息 ,进而完成语言文化信息“传真”。译者在进行以上认知过程中 ,必然会对其译文效果 (被理解的程度 )有所期待 (即预期 ) :a、译者期待什么样的译文读者。b、译文将会在读者中产生何种理解障碍 ,这种障碍有多大 ?c、译文是否能像译者期待的那样能在读者中创设最佳语境…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旅游资源为内容的旅游介绍文本涉及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信息,语言风格和语篇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典型的汉语言思维模式。为了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在翻译旅游介绍文本时,需要译者加以"变体",通过对原文本的"变通"来实现。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语言学的变异理论和译文对比的方法,对《老人与海》原文中的语言变异情况和五个汉语译本中的相应翻译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原作中存在大量的人称代词变异使用的情况,这些变异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小说主题的凸显都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而五个汉语译本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原文中的这个语言特点,未能准确地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读者丧失了领略海明威这位语言风格大师更多的精彩之处的机会。笔者主张译者应忠实地保留、再现原语文本的特殊语言风格,以使译文读者有机会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