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2009,(5)
居住于江苏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2.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2000年8月,16岁的叶子作为金陵中学参加AFS…  相似文献   

3.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女儿写给父母的心灵日记那年,16岁的叶子作为…  相似文献   

4.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5.
吕艳 《家庭教育》2010,(7):26-27
家中的藏书和写作的背影 叶兆言成为著名作家后,自然有人要问他的写作是不是和父亲或者祖父有关。叶兆言说,其实,从小家人就教育他不要当作家,特别是他父亲曾被打成“右派”,对当作家心有余悸,希望儿子学理工科。叶兆言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最终考的却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对此,父亲还不是很支持。  相似文献   

6.
《半月谈》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我们许多父母面对叶兆言的自责,是否也会有同感呢?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冬天,一个雪夜,噩耗从天而降:父亲的爷爷、我的太爷爷去世了,远在外地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了回来。此时,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曾听父亲说过,小时候,爷爷对他特别好,什么好东西都留着给他。门外喇叭声不断,父亲骑着电动车到了家,奶奶和我站在厨房门口望着他。他劈头一句就是:爷爷真走了吗?  相似文献   

8.
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在将来留给我一笔可观的财产;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用自己的权势为我铺平今后的道路;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使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我的父亲不是百万富翁,不是政府要员,不是艺坛名流……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要感谢他,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书写“人”。“做人要永往直前,永远不倒下。”父亲说。父亲在家中是老大,过早地负担起了家中的重任,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考上好学校,早点减轻家中的负担。文革时,爷爷的“右派”帽子使得父亲不得不去“上山下乡”,那时的他只能望着高中…  相似文献   

9.
张艳婷 《山东教育》2012,(32):61-62
父亲两岁的时候,我奶奶就去世了。五岁时,父亲为了向我爷爷要五分钱买糖吃,被爷爷追打绕着柴草垛转了好多圈。十五岁的时候,爷爷也撒手西去,父亲就此成了孤儿。成了孤儿的父亲性格中倔强的成分就多了起来,他怕别人瞧不起他。其  相似文献   

10.
动人的作文     
中考时,我监考语文,看了作文题,很想了解学生是如何写的。同学们开始陆陆续续交卷,交来一位,我就看一位的。看了大半,觉得多数平淡无奇,但有几篇却能打动人心。后来我也参加了阅卷,阅卷上千份,只有几篇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自然,我给他们的都是最高分。一篇是写他爷爷的。文中说他父亲是包工头,对他和母亲都不好,他自幼跟着爷爷过,他的爷爷是他心中最亲的亲人。父亲对爷爷也不孝顺,他爷孙生活非常苦。就在他读初中时,他的爷爷突然被洪水夺去了生命,事情是这样的——他父亲承包了他家村前的一座坝桥涵洞的建造,因为偷工减料,坝桥涵洞成了豆腐…  相似文献   

11.
杂花生树     
小容 《八小时以外》2014,(12):117-117
《杂花生树》这本小书,是叶兆言发表在《收获》、《作家》上的部分同类作品的合集:《周氏兄弟》、《阅读吴宓》、《江南女子》等,共九篇文章,都是较长的读书随笔。叶兆言的"陈旧人物"系列尤其深受读者欢迎。他在读吴宓、鲁迅这样"陈旧人物"的时候,与一般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人物都曾在他祖父、父辈生活中出现过——叶兆言出身文化名门,祖父是叶圣陶,父亲叶至诚也是编剧和作家。文化名门之后,书读多了,事看多了,笔下就氤氲起沉静的士子气。写人记事,力求还原历史,往往发人之所不发,言人之所讳言。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整整一辈子,都是学习语文的过程。对于喜欢学习的人是这样,对于不喜欢学习的人也一样,因为总是有一些无法认识的事物出现,认识它和想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第一个工具就是语文。我儿子有一天突然问他爷爷:黄色怎么说?爷爷被住:黄色就是黄色啊!我儿子说:是yellow。他爷爷没有学过英语,表情有些尴尬。那汽车呢?他爷爷被动极了,看着他妈妈和我哈哈大笑。就是笑出花来也是被动啊。于是他妈妈说:爷爷不知道,爷爷没有学过英语。他的爷爷也就是我的父亲,是一位语文老师,今年快七十了。我儿子问的英国语文问题,我不喜欢让他三岁就学习什么外语,…  相似文献   

13.
王欣 《大学生》2013,(22):78-79
正我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了这位被称为是北京"最后一位修笔者"的张广义爷爷,他在北京从事卖笔修笔行业已经有60多年。初起家张爷爷1930年出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张爷爷的父亲一直在北京做文化用品生意,卖各种各样的笔,张爷爷从小就看着父亲在笔店里忙活,耳濡目染,也与钢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张爷爷的话说是"也就爱上这行业了,这也是就业嘛,为生活"。所以在1947年张爷爷17岁的时候就  相似文献   

14.
珍惜     
王彤 《孩子天地》2017,(6):291-292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题记又是一年风起时,灿烂的桃花喧嚣了那树,也染红了我记忆中的那人,那老屋。如今树和老屋依旧,而穿梭在其中的人——爷爷却早已乘着那一树的花香去了。记忆中,爷爷总爱坐在摇椅上,品着茶,吧嗒着烟袋,眯着眼,看远方的太阳。他说太阳就像毛主席,温暖而又可敬。听父亲说,爷爷很小时就参了军,所以对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情结。我还记得,老屋的门被岁月辗过,早已斑驳不堪。父亲屡次要求翻新,爷爷总会说:“人老了,住着这屋子已习惯了,老骨头也折腾  相似文献   

15.
时间的沙砾     
约特爷爷和我父亲一样,是科罗拉多农场的主人。在大多数人都选择居住在平地时,约特爷爷却独自住在沙丘边的一幢白色小房子里。约特爷爷深爱着这片沙丘,五十多岁的他与12岁的我成了忘年交,我想他喜欢我的原因也许是我也喜欢这片沙丘。我时常骑着马穿越这片属于他的领地,  相似文献   

16.
于俊杰 《家长》2023,(22):45-46
<正>我的书房充满书香,回荡着书籍给一家人带来的欢声笑语,记录着一家人各自手持一本书静静阅读的情景……应该说,我们家在爷爷那一代就奠定了改变家风的意识和思想基础。谈到家风,还要上溯到奶奶的父亲,这位祖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大夫,家中藏书很多。受家庭影响,奶奶读过很多书。记忆中,童年时奶奶经常背诵《千字文》和《百家姓》给我听。爷爷家境贫穷没读过书,但是能吃苦,头脑灵活,经过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也挺好。父亲说:“爷爷和奶奶结婚后,在奶奶的影响下,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就培养父亲上学读书。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期间,在全家吃不饱饭的情况下,爷爷依然让父亲继续上学,为的就是改变不识字的家风,并把这一希望都寄托在了父亲身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父亲上初中时爷爷病故了,临终前他拉着父亲的手说:“一定要坚持读书,要走出去,不能窝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老家     
我4岁那年,父亲在爷爷留下的茅草屋旁,盖了三间半土坯瓦房。瓦房与我们一同长大,在父亲眼中,瓦房和两个儿子一样,是他今生的骄傲和仅有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父亲的苦难     
阿夫 《师道》2004,(4):52-52
父亲的一生似乎注定要吃苦.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讲他年少时的故事。由于家境在爷爷那代已经开始败落,父亲靠给别人做小工维持生活,受尽了屈辱。十八岁那年,他从湖南来到江西,饥寒交迫,当时的情景只能用“逃难”两个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19.
问:小东今年14岁。去年3月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父亲因车祸死亡。更令他悲痛的是今年2月他的另一位亲人爷爷也因病去世。爷爷留下了一幢祖房和10万元人民币的遗产。可小东的大伯(父亲惟一的哥哥)却拿走了一切,并说爷爷留下的遗产只能由身为子女的他来继承,而小东因是隔代没有权利继承。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小东是否有继承权?  相似文献   

20.
<正>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著名作家叶兆言常处于爱恨交织当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抗争。有一天,叶兆言看到了女儿出国前的日记,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女儿的心灵日记当年,16岁的叶子作为交流生,要去美国读书一年。出国前,叶兆言夫妇总被一种紧张的情绪包围着,今天想买这,明天要买那;可女儿呢?喊她干什么,她都当耳旁风,每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