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2.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籍贯问题,《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以下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上》(以下称《高帝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以下简称“沛丰邑人”),但至今诸家注说仍存在明显差异。或云今江苏沛县人,或云今江苏丰县人,或云丰生沛养,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刘邦为江苏沛县人。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中说:“沛(江苏沛县)人刘邦是个中农。”《辞海》(1980年版)亦对“汉高  相似文献   

3.
刘邦故里,历来崇文尚武,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兴一方学风。沐浴着新时代办学理念之光,沛县歌风小学在沛地崛起。  相似文献   

4.
偶然的一瞥     
我的家乡原先叫堂邑县,解放初期改名武训县,后又撤消了县,划归聊城市(东昌府),成为聊城市的一个区镇,于是我也就成了“山东聊城人”。我们这个老县城有句顺口溜:“堂邑县,破猪圈,砖头瓦块一大片。”这不大好听。但也有好听的,堂邑县又叫白雀城。据说建城之始,有一群白雀飞集,是祯祥之兆。纵使白雀,也终是雀。我倒认为颇可自豪的是出了一个著名的叫花子——武训。再有,似乎是在《东周列国志》上看到的,说孙膑、庞涓交兵于堂邑东南。那书上的堂邑如果是我们这个堂邑,我们这个堂邑岂不就有了点文物性?  相似文献   

5.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6.
沛城南郊,有一座12层的大楼,高耸入云,跟城区的农行大厦南北相望,与迎宾大道上那座凌空欲飞的“龙雕”巍然对峙。这座大楼,便是徐州电视大学沛县分校的教学主楼。建竣于1997年6月,可容纳58个教学班,被称为“苏北电大第一楼”。新建的沛县分校,是汉高祖刘...  相似文献   

7.
从春秋时代起,县就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区划之一,县官的名称不一。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天子、诸候的直属领地内,把农村大一些的邑称作县,派大夫或宰去管理.《周礼》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郡”的说法。春秋时代,诸候把兼并来的土地辟为县,县官名称有大夫、公、尹等.成语“叶公好龙”是讽刺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的.与叶公的  相似文献   

8.
长乐宫的遗恨公元前一九五年,即前汉高帝十二年,冬十月,汉高帝刘邦亲率大军,在沛国蕲县处击败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大捷之后,刘邦在故乡沛县停留了几天,在沛官大摆酒宴,把所有的故人父老子弟召来,饮酒欢庆。酒酣之际,刘邦亲自击筑,引吭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相似文献   

9.
西楚辨     
《史记·货殖列传》道。“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沛,徐州沛县也。陈,今陈州也。汝,汝州也。南郡,今荆州也。言从沛郡西至荊州,并为西楚也。”至于为什么“并为西楚”,则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11.
醉鬼如厕     
有问童生之父曰:“令郎就县试毕,能赴府试否?”对曰:“县尊(邑令,尊称)见犬子卷,啧啧而叹,头动不已。”其人曰:“可喜!可贺!”对曰:“不敢,县尊之头横向动也!”  相似文献   

12.
《春秋》三传皆释“河阳”为地名。《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历朝历代大都绘有“河阳”这一邑名,县名,府名。虽然“河阳”本义为“黄河北岸”,但春秋时早已凝固成专称性地名。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献记载赵国县邑资料很少,难以窥见其全貌。但战国时赵国的文物中涉及赵县邑的资料不少,这为研究战国赵县邑提供了传世文献所不能见的重要史料。本文就是利用战国赵文物中兵器铭文和玺印有关资料,结合文献,考证战国时期赵国所置县邑,以补史书之缺佚。  相似文献   

14.
陵邑制度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本弱末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陵邑始置于秦。《后汉书·东平宪王传》云:“园邑之兴,始自强秦。”汉新丰县,秦曰骊邑,或作“丽邑”、“郦邑”,置于秦王政十六年(公元231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徙三万家于丽邑。”①骊邑当即秦始皇骊山之秦邑。秦亡汉兴,改骊邑为新丰县,仅为秦始皇骊山置守冢二十家,“今视其冢,复亡于它事。”②西汉高、惠、文、景、武、昭、宣七帝皆于陵旁置邑,此外,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及诸侯王等人也可置邑。元…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之作,不仅以深刻的反封建思想和新颖的艺术形式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实绩,而且因其“格式的特别”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长达六十多年的论争。或曰其为现实主义,或曰浪漫主义,或曰象征主义,或曰意识流,或曰心理小  相似文献   

16.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17.
范增在骂谁     
范增,项羽的谋士,鸿门宴全剧的导演。鸿门宴尾声时,张良受沛公委托,将白璧一双献于项羽,玉斗一双献于亚父。项羽在听张良说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后,“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呢,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和沽名钓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谋划不能实现,在接受一双玉斗后,则“拔剑撞而破之”,并出愤激讥诮之言:“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那么,范增这里说的“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是骂谁的呢?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在《鸿门宴》一文这样注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笔者以为此注将“小子”指向“项羽”甚为不妥。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的一段,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道: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解②,为(wei)将要。这里把“为”字作“将要”讲,这种讲法值得商榷。“为”字能否作“将要”讲呢?能的。如《汉书·匈奴传》里有“单于  相似文献   

19.
新郑建国,史迁说是虢桧献十邑.前人说这是谬误、傅会.实乃桓公始谋,非身有;武公灭虢桧,定十邑,始国.本文指出:桓公已灭桧,十邑皆有寄地.武公灭虢,定十邑事,不见史书.《禹鼎》文可补其缺.文中的武公即郑武公,君即虢侯.历寒即历.南国、东国即申、许.噩侯驭方.依《噩鼎》“王在伾,噩侯献醴;”其国境当在成皋大伾.这正是武公灭虢所取的岩邑制.即东虢原封地.前人以《禹鼎》为厉王时器;以“噩”为“鄂国”,皆误.“献十邑”说.亦史迁“有意为之”.并非“谬误”或”傅会”.乃史公主张君贵有功德于民和君位禅让的又一反映.  相似文献   

20.
“打工”似乎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门校外课程。为什么“打工”?或曰,“钱使之然。”或,曰“不打工恐日后为社会所不容。”亦或曰:“打工乃是能力培养之必需。”前两种说法且不去管它,单这第三种恐怕过于偏激。两年前,经过考场上的一番“撕杀”,我走进了大学的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