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思虑再三精心策划的"读书·致敬人物"选定为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终其一生,是完全担当得起这个称号的。让我们走进杨绛先生的精神世界,去领略杨绛先生的书香生活。在我们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  相似文献   

3.
作品信息     
●《听杨绛谈往事》出版钱锺书夫人、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杨绛的传记《听杨绛谈往事》由三联书店出版。杨绛先生亲自为该书作序写道: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该书作者、年近八旬的吴学昭是著名学者、教育家吴宓先生的女儿,而吴宓先生是钱锺书、杨绛在清华大学的老师。  相似文献   

4.
一九九一年秋,从友人栾贵明先生处得知杨绛先生在重新校定她的《干校六书》和《将饮茶》,我们萌发了由我们重印这两本散文集校定本的念头。经联系,我和总编辑登门与杨绛先生面商。杨绛先生很怀疑这两本书是否还有销路,担心我们再出校定本会赔钱。我们一再说明根据我们的预测保本没有问题,杨绛先生便答应我们试试看。谁料我们在一九九二年二月出版了《干校六书》和《将饮茶》的校定本后,一时竟供不应求,初版一万册不到两个月便告罄,四月份不得不再印三万册。 由此次出书起始,我成了杨绛先生家里的常客。每次去,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都是热情相待,  相似文献   

5.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6.
母爱有时表现得既不波澜壮阔,也不轰轰烈烈。杨绛先生的《尖兵的钱瑗》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写的不过寻常小事,却一字一句浸透了母亲的爱意,让我们聆听到母亲的诉说,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杨绛先生称钱瑗为她“平生唯一杰作”,简单平淡的语言中透出无尽的自豪与满意。热心教书,关怀学生,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这些都是作为母亲的杨绛对女儿的赞美与爱怜之词。对英国派来的监管人的“和气”和“十二分的满意”,杨绛写道:“我想她该是一名好的小兵,称得上尖兵。”透过一学生“假如我妈能像钱瑗老师这样,我就服她了”的话语,我…  相似文献   

7.
《老王》一课的教学,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围绕杨绛先生的"愧怍",从杨绛的品格精神、社会环境、杨绛与老王的社会地位等,几乎"全方位"地读出其间的深刻意义。在这深层的解读中,老王失去了鲜活与色彩,成了反衬杨绛先生"愧怍"的一个载体与符号。这样的一大教学困境,集中表现为文学主体、文道功用、读写相隔的聚焦错位。  相似文献   

8.
93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出版了<我们仨>后,依然深居简出,每天在三里河南沙沟的寓所里看书写字.只是在傍晚时分,才由一个孙女辈的保姆陪着,到外面散散步.2004年是<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同时,包括<堂吉诃德>中译本在内的<杨绛文集>也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于4月下旬同广大读者见面.我作为责任编辑,在工作中有幸与杨绛先生有所接触.众所周知,钱锺书先生和杨绛先生一贯为人低调,不事张扬.<杨绛文集>即将出版了,我们希望她能出席该书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但她平静地说:"没有必要嘛,我是一滴水,不是肥皂沫,吹不成气泡的."然而,当我提出要登门拜访,请她谈谈<堂吉诃德>时,她却没有拒绝.  相似文献   

9.
丁向阳 《现代语文》2010,(2):128-128
暑假期叫,读吴学昭女士的《听杨绛淡往事》,真觉得有无限春暖遣于笔端——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与书结侣、恩爱一生的故事,或读之莞尔,或读之歆羡,或读之深思…人事历历,如在眼前。  相似文献   

10.
我读杨绛,首选她的散文,而她的各种散文书籍,我读的次数最多的要算《干校六记》。读过多遍后,渐渐悟出了潜到文字深处的"杨绛味道"。这种味道很早就被人提出过,而这也正是这本书得以出版的尚方宝剑。重新捧读杨绛先生这本《干校六记》初版本,我又想到已经去世的著名出版人范用先生。这本书的出版,离不开这位当时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相似文献   

11.
老李是《老王》中容易被忽略的人物,老李的语言离开与老王、杨绛交际的场景便不存在任何意义.放大语境,切己体察,认真细读文本,会发现是老李、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进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老李也成为杨绛愧怍的一面镜子.当然,这是杨绛通过几年的不断思考,才明白的老李话语之间的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封1996年杨绛先生写给辛笛的书信。辛笛诗人吟几:久润音问想起居佳胜为祷为颂,顷奉惠赐浙江版《手掌集》不胜感喜,大著列入中国新诗经典第一辑,可喜可钦,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也!敬为祝贺。钟书重病住医院已逾二载,小女患腰椎骨结核住院医疗亦已八阅月,我劳痛殊甚,草此致谢并颂贤伉俪幸福绵绵阖府安吉!杨绛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九日  相似文献   

13.
由杨绛先生亲自精心整理的《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影印版20册近日由商务印书馆推出。商务印书馆还专门在今年杨绛100岁生日的前一天将该书送到她的手上。影印版《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展示了钱锺书先生自1930、1940年代至1990年代各时期中文笔记的原貌。这些中文手稿被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按时间顺序编为9本残页、25本大本、38本硬皮本和11本小本,凡83本,涉及3000种以上中文著作及少量外文著作。笔记内容不仅包括了《诗经》《论语》  相似文献   

14.
正家若巨木,这或许就是杨绛先生最执著的惦念。杨绛出名比她丈夫钱钟书要早,但婚后她逐渐将角色转化成"钱夫人",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杨绛先生"的名气。她夸赞"默存中西贯通",鼎力相助丈夫做学问。她说,"我这样付出,是出于对丈夫的爱,但更重要的是对他价值的了解,是自觉的相互支持。"1989年,令钱钟书名声大振的《围城》将要搬上银幕时,也是杨绛,为他添上全书的重要一笔:"围在  相似文献   

15.
读<老王>,要跟着杨绛先生读老王. 杨绛为什么写<老王>?是因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不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者"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杨绛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都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去计算"杨绛和老王谁亏欠谁"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夏公捧杨绛 杨绛先生八十大寿前夕笑着对我说;“我活到八十,只是一个偶然。活不到,不是我的过失;活到了,也不是我的功芳……”夏公于一九九一年为杨绛八十华诞所写的贺词是:“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好!今天的语文课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文章.读杨绛的作品,徜徉在她朴素干净的文字里,贴近“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时代,走进当时可怜活命的人物的真实内心,同学们会被平凡交往中人性的至善深深感动.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杨绛简洁质朴的文字,了解老王的生活,贴近老王的内心,体味杨绛的不安与表达善意的温暖.  相似文献   

18.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9.
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的原则,得体性原则体现为话语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本文以《洗澡之后》为例,从语言世界语境、物理世界语境、文化世界语境和心理世界语境的角度分析了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艺术.从得体性原则来看,这部新作的语言得体性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深受学生欢迎的散文。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表现了这位被社会冷落的普通劳动者的不幸遭遇和善良品格,唤起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敬重,谱写了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阅读《老王》,必须注意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文章开篇就介绍“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叙述,不仅交代了老王的身份,而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