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片片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高度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成功的影片片名翻译不仅给影片票房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影片本身的国际影响力。运用生态翻译学原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探究影片片名翻译的跨语际、跨文化转换活动,从语言纬、文化纬、交际纬层面对影片片名的翻译进行研究,为影片片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是影片的灵魂。电影片名翻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影片对观众的吸引程度。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检验其是否实现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3.
吴亦昊 《文教资料》2012,(32):188-190
伴随着生态文学、生态伦理、生态哲学以及生态批评等各类理论支柱的发展与完善,美国生态电影在其前行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在艺术性、现实性等方面受到学界内外的相关批判和指正。尽管目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真正有效地传达生态理念的电影凤毛麟角,美国生态电影中有着生态主题的追求和现实制作中生态缺失,生态反思的思想性和电影商业利润的追逐以及影片中宣扬万物平等背后影藏的文化霸权的三层矛盾。系统化美国生态电影格局,探求电影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4.
电影《马语者》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生态美学思想不期而遇,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之美。影片所体现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然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美学理念;万物平等的生态美学本质;仁爱的生态美学精神,最终达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美学理想。电影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进而延伸到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从而体现了生态美学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影片《马语者》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相似文献   

5.
叶珊珊 《考试周刊》2012,(58):23-25
全球电影交流频繁,影片片名是点睛之笔,影片片名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强调译者只有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的翻译。作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主要通过"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分析近年来中英文影片片名翻译的优劣。  相似文献   

6.
影片《奇幻森林》自2016年4月上映以来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在电影呈现的诸多主题中,狼孩毛克利在森林中与动物们和谐共处,协力战胜恶势力,共同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是这部影片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以生态后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处、共生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阐释和解读,为观众深入理解这部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电影《那时风华》是一部以三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最终创造一片绿洲传奇的感人事迹为蓝本进行创作提炼、艺术加工而成的主旋律影片。影片还原了塞罕坝人战天斗地,将荒漠沙地变成生态绿洲的艰辛历程,深刻诠释了伟大的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越来越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方式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作出有力的诠释与表达,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既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也是主旋律电影的时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玉 《英语广场》2023,(23):49-52
电影是历史和文化的缩影,也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电影片名翻译的作用不可忽略。很多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的片名是非常值得考究的。本文以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或提名影片的译名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转换视角探讨如何得到优质译名。  相似文献   

9.
历史电影是苏俄电影中的重要类型。进入转型期后,它无论是在思想内涵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此,对比结合相关影片,力求提供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历史电影的一个基本概况,从而揭示这些影片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诉求,阐释在社会转型期的电影艺术中历史影片所表达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迪士尼出品的音乐动画《冰雪奇缘》系列电影自2013年上映以来,在全球影响巨大。这两部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影片中,女性和自然的价值先是被异化、被排斥;但以艾莎和安娜为代表的女性肩负起历史重任,成功保护了人类和自然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和自然的力量被重新认识和肯定。女性和自然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从背景走到了前台。《冰雪奇缘》系列影片表达了一种尊重差异,男性与女性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拍摄电影《赵一曼》 新中国成立不久,公演了电影《赵一曼》。该影片表现了东北抗联女英雄赵一曼的光辉事迹。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电影,这部影片为新中国捧回了第一个国际电影表演奖——在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影片中的主要演员石联星获得女演员奖。电影在全国公映后,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视觉特效在电影中是具有某种功能的空间,影响影片中时空转换和影片的节奏,同时影响着电影中的动作空间。本文联系实列影片中视觉特效设置动作空间功能的运用,分别从电影中视觉特效设置动作空间的功能体现在特技镜头画面设计上、电影中视觉特效运用机械模型特效设置动作空间、在电影某个段落或镜头中,视觉特效利用特技绘景体现它在影片动作空间上的设置功能等方面,展开主要以视觉特效在电影中的设置动作空间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标,向海外大力输送富含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的电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出色的电影字幕翻译也为各国观众搭建了文化沟通的桥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影片《我和我的父辈》的英译字幕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生态翻译学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以达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影视鉴赏课程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开发电影课程,在实践中渗透德育电影课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形成一门课程,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有着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影响。第一,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对孩子思想道德素质有触动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第二,研制出以和美教育为首,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因集中体现其生存状态和折射人们生态意识而成为小众/大众,民族性/国际性的至关重要的话题。美国当下的动物电影运用动物等意象,不仅揭示了美国启蒙理性下科技进步背后的生态危机,同时对启蒙辩证法进行深刻反思:新技术革命下的工业文明的盲目发展使得动物成为试验品和消费品,导致人和动物、人和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疏离、异化和扭曲。动物题材影片集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思考了启蒙危机导致的生态困境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常常通过综合表意的艺术形式来传递影片的意蕴。影片《金色池塘》在传达意蕴时就善于通过一系列象征符号来表现。影片中的水鸟、大鱼"沃尔特"等物象,以及影片中的人物设置所代表的社会群体都含有相当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50年代初的影片<腐蚀>为考察对象,从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及影片内容的叙事引导三方面对影片进行解析,发现1950年代初电影叙事多重探索的可能性.影片的最终被批判说明主流叙事在这一时期的规范与引导,由此女性边缘人物在电影内外走向了一条看似"新生"的"末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特点为出发点,从影片的选择、电影播放前的准备工作、电影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几方面论述如何通过影片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20.
电影名翻译是翻译活动中的特殊的领域,当今越来越多国产影片走向世界,影片名在一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就一些常见电影名的翻译,列举了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名翻译的几种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