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小说“翻译变形”的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变形"为一种非正常翻译手段,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晚清小说翻译中尤为突出.以往翻译研究大多从文本转换层面来对之做出界定,结果将之排除在翻译之外,而遭后世诟病.本文试图通过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路径,探究晚清"翻译变形"背后的文化成因,认为"接受语境"和"诗学观念"造成了"变形"的外部压力和内部诱因,致使与翻译之正法背道而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又是合理的、可取的,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演进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任淑平 《海外英语》2011,(10):212-213
在晚清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翻译小说的主要使命是启蒙民众、救亡图存,而小说的艺术价值退居其次。该文以操控论为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以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为立足点来研究和分析晚清小说翻译,说明译入语文化对晚清小说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时期,其翻译事业的繁荣程度和小说翻译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当时的翻译活动及译本也存在其独特性.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晚清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仅仅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影响,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文化也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处理始终是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核心。当代翻译研究对翻译的人文价值做出了"译者应该求寻差异、发掘差异、尊重差异"的价值评判。本文将从翻译的差异伦理角度探讨如何做到对差异的尊重。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初,外国诗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和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交流活动。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变革中的中国文化体系,传统一派视之为清帝国的宣教,而新派视之为现代的文化革新,具有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初,外国诗翻译在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语言形态和知识型层面上发生,并成为中外文化交往上愈来愈重要的交流活动。诗歌翻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变革中的中国文化体系,传统一派视之为清帝国的宣教,而新派视之为现代的文化革新,具有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晚清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为在中国广泛传播西学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他的西学书刊翻译在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出类拔萃,促使中国人改变传统思想,推动晚清社会的变革,对晚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林乐知的西学书刊翻译在译名的处理上主要是"旧瓶装新酒",辅之以创造新名词,对原文的增删服务其特定目的,采取的是当时传教士普遍采用的西译中述这种特殊的协作方法。传教士的西学传播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现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研究林乐知的书刊翻译,无疑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那一段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并对今天的人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翻译文化实践作为沟通人类不同文化的桥梁与纽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中介作用.由于受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和文化主体精神的影响,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往往打上了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烙印.对以往的翻译实践做文化效应学的阐释,能为当今的"拿来主义"和"送出主义"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的嬗变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中主体文化精神和主流哲学思潮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一始于西方且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浪潮,在我国译学理论研究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毁誉参半。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国内的现状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转向"的时代性特征和学科综合性需求,对"转向"后翻译研究具体的文化视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赞助人”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翻译机构、赞助个人和读者群三方面阐述了赞助人因素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社会文化活动,因此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规范的制约。苏曼殊在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主流规范下,对译本《哀希腊》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变通,使译文顺利地融入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的翻译传统。这对通过翻译规范来研究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避免忽视晚清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奥运吉祥物"福娃"的改译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给国内学者的回忆之一。奥运"福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福文化",它的译名的变换更可以看作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个态度,那就是要通过翻译来宣扬中国的文化。而把原语文化中的异质因子呈现给目标语读者正是翻译最根本目的之所在。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也必须深谙译者之道,在把握好翻译的方向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翻译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戴连云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79-80,96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行为,意识形态始终通过译者对它起着作用。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的处理,可能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生成与原作不同的人物形象,造成人物形象的"变形"。人物的"变形"可以体现在思想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在外貌特征和性格上。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晚清翻译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以前的研究大都是在传统翻译研究的框架下进行的。从文学系统外部来审视翻译本身,从赞助人的角度考察翻译,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赞助人理论的阐述,结合晚清翻译中的几种赞助模式,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变得更加明朗。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翻译思想史研究流于史料汇编,大多从译者和论者的角度阐述个人思想,总结理论,没有与翻译理论史区分开来。王宏志的新著《翻译与文学之间》以晚清、民国为时代背景,以"翻译与政治的关系"为主线,以发生在文学领域的翻译事件为主要对象,不仅重视名人言说和翻译观念,在研究方法上也注重对翻译现象与宏观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式阐释,揭示了具体翻译行为和事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价值观和群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翻译国外诗歌之时的文体选择、语言态度等,包含着他们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并同样映射出他们对于本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理解。经由一则晚清诗歌翻译的著名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承认了西方在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优越性,但在晚清人心中,依旧存有强烈的文化中央之国梦想。是否承认中国中心地位的失去是因为面对一个现代的世界,而并非传统中央之国的暂时没落,可以作为管窥中国现代性发端的一个开口。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两种语言与文化间的信息传达,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在商务交流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商务英语的翻译,既要注重翻译技巧的掌握,又要从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上入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商务英语翻译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用与原语不同的语言将原作表达出来的艺术。翻译有很多种类,包括口译、广告翻译、会议翻译、文学翻译等等。在各种翻译当中,文学翻译由于其涵盖的范围广、文体多、所涉社会文化层面宽而成为译者密切关注、重点研究的课题。各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类型。译者,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文本,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无定规",根据文学翻译的特点,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文化环境,处理好文化误读现象;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注重形神兼备,必要时形可做改动;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审美,译出"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