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三言"中多次出现了苏轼的形象,冯梦龙笔下的苏轼更世俗,更像一个普通人。这种形象的变化及选择,既与时代风尚、政治文化环境影响有关,也与作者本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关。作品中的苏轼是明代文人的一个缩影,也是冯梦龙在作品中的替身。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的"三言"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市民阶级的情感和意识,其中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也是该部作品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分别从红、绿、黑、灰四个角度多元解读"三言"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三言》是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代表作,是三部书、120篇小说的总称。《三言》中多数作品是冯梦龙在前代小说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的;在加工、整理前代小说的再创造过程中,冯梦龙融进了大量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以往小说表露出的妇女观有意无意地作了修整、变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丹虹 《闽江学院学报》2006,27(6):63-66,71
晚明士人冯梦龙在认同市民文化的同时,也对女性的身份有所认同。但是作为男性,冯梦龙在“三言”中对女性的身份认同又有偏差产生,这种认同偏差的表现形式在“三言”中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冯梦龙与《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似乎已为学界所认定。但是翻检一下现行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以及一些比较权威的评价冯梦龙及其《三言》的文字,不难发现,在评价冯梦龙时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他是一位通俗文学的倡导者。他在《三言》以及其他通俗文学的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在评价《三言》时,也往往只把它看成是由冯梦龙编选的包括宋、元、明“话本”和“拟话本”的小说集。因此,在论及冯梦龙时往往很少涉及《三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在论及《三言》时,也很少涉及冯梦龙的思想和小说理论。基于这  相似文献   

6.
《宋小官团圆破毡笠》是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的第二十二卷,全文以宋小官的人生遭际为主线,穿插叙述了宋小官的神奇身世、爱情婚姻、发迹变泰、试妻守贞等故事,涵盖了"三言"故事中的一部分主题,并且集中显示出"三言"所运用的"偶然性情节"的情节建构模式[1]188。本文从《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一文入手,以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三言"的情节建构方式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十二楼》和冯梦龙的"三言"都塑造了许多父亲形象,由于二人的创作动机和文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二人作品中父亲的身份和家庭地位都不同。《十二楼》中的父亲多具有权威,尤其是在儿女婚姻大事上;"三言"中的父亲涉及阶层较宽泛,有官绅、地主富家、鬼怪、帝王、盗贼及众多的商人和市民,大部分父亲在家庭中不具有权威,一般都是女性家长做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言"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入手论述"三言"出现的过程及文化积淀;从对冯梦龙的生平、思想研究,阐述其创作"三言"的动机以及冯梦龙对"三言"的思想的影响;再结合"三言"作品本身及其艺术特色来探讨其反映的市民思想,从而说明"三言"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后世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言”是明人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的基础上加工编纂而成的,不仅全面展现了冯梦龙的人生现和文学观,而且折射出了晚明社会的各个横截面。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言”中“烟花”形象的分析来挖掘形象背后的审美内涵、剖析冯梦龙的文学观念,从而进一步管窥晚明的社会背景和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总是把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所作“二拍”相提并论,虽然免不了贬“二拍”抬“三言”,但却对它们之间具体的差异和各自的优劣,极少作研究分析。其实,“二拍”跟“三言”的差异不言而喻,也是显而易见的。“三言”绝大多数出自宋元话本,冯梦龙充其量不过起了加工、润色的作用。“二拍”则不同了,绝大多数出自凌濛初之  相似文献   

11.
"三言"中有大量的偷情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虽各不相同,但细审之却具有相类的叙事模式,每个模式内部又都包含相似的要素。这使得故事按照一定逻辑发展下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男女提出的要求,更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冯梦龙个人的思想意识,即他并非如一般论者认为的是个十足的主情论者。  相似文献   

12.
“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纂的著名白话短篇小说集,内容极其丰富,被誉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作品对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江南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全方位反映,体现出全新的时代风貌。但作为浸淫极深的封建社会文人,传统的封建思想仍以强大惯性在深刻地影响着作者冯梦龙及当时的人们,使得作品思想呈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冯梦龙对传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的批判,而在种种批判中,又往往夹杂着许多回归传统的理念,反映了晚明士人特有的矛盾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警世通言》是明代短篇白话小说代表作“三言”中的一言,是一部题材多取自稗史或传说,有宋元旧作,也有明人拟作,经冯梦龙润色加工的世情小说。在《警世通言》中,不仅有表现侠骨义气的作品,也有宣扬封建道德的篇章,更少不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作为晚明时期话本小说的集大成者,他的"三言"在话本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情教是冯梦龙文学创作的核心理念.这种观念主要集中体现在他的《情史类略》中,也渗透在"三言"之中.本文通过分析情教论和其在"三言"婚恋题材的体现,试图立足哲学层面,阐释这种思想在当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在其"三言"中对中国传统"五伦"道德观念中"朋友之信"的正反两方面都有着比较充分的表现。本文对"三言"中有关友谊主题的故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三言"的创作意图及其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命运随想     
张玉庭 《教育艺术》2000,(11):36-37
闲时读书,曾在冯梦龙的《三言》中觅得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20.
在“三言”中冯梦龙塑造了一系列的美好妓女形象,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的一次突破,但是,冯梦龙毕竟还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笔下,众多美好、善良的妓女形象最终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