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看,博物馆是学校历史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博物馆资源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课题。教师根据馆校深度合作的背景、基本策略,结合与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合作开发馆本课程案例,尝试建立校馆深度合作、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历史教学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校是专门开展教学活动的机构,肩负着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博物馆近年来随着其独特教育功能的日益突显,渐渐成为除学校以外的另一重要教育场所。博物馆若有效地发挥教育职能,并与学校的教育资源相结合,其效益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也是探究馆校合作的意义所在。以世界音乐文化博物馆与学校的馆校合作为例,通过对制度建设、课程研发和科研创新的分析,提出初期由博物馆主动引导、中期由学校积极配合、后期由多方共建教师培训平台的建议,为未来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馆校合作”源于19世纪末英美等国家的博物馆公众教育方式,在本文指的是博物馆和中小学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共建共享的教育活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明确要求,“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教育"已经进入2.0时代,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学校博物馆课程,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拓宽学科教学原本的边界,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性要求,也是丰富学校教育教学内涵的实际需求。在馆校合作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教学设计联结课程标准、交集学科教材、着重典型文物、融合众多学科四个关键问题,从而让课程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5.
"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从博物馆开始发展其社会公共教育职能之初,青少年学生就是博物馆最关注的群体,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促进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博物馆也是青少年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最直观、立体的教科书。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播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史家小学在馆校合作开发课程中的深入探索,凭借其系统化的教学内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完善了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美国博物馆学校是公立学校迎接时代发展与挑战,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支持学校教育以及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而进行办学创新的结果。美国博物馆学校在育人模式、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模式以及课程模式五方面进行了创新,推进了无边界的育人模式、开启了馆校合作的办学模式、创新了博物馆学习模式,以及以展览创建为核心的课程模式,但在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学校模式的推广、馆校合作关系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核心素养规约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也为馆校合作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视角。核心素养和馆校合作的适切性缘于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诉求的共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准确地表征了馆校合作课程资源的内涵,并从工具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三个维度,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向度。首先,利用叙事、体验和空间开发课程的"文化基础"资源;其次,利用展品的"留白"、数字化资源和场馆的生命关怀开发课程的"自主发展"资源;最后,利用主题展览与社会服务的结合、纵横双维的多元文化比较与理解以及场馆开展的创客教育开发课程的"社会参与"资源。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仍然坚持以基础正规教育为主,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相对传统,采用考试测评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体来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利用博物馆资源建立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机制势在必行。文章主要介绍了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法,希望可以推动馆校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李萍 《四川教育》2023,(17):41-42
<正>教育,是博物馆和学校的共同职能。近年来,随着国家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馆校协同开发博物馆课程的学习新样态已成为必然趋势。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与多家博物馆合作,基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了“巴蜀文化进校园”系列博物馆课程。  相似文献   

10.
科技场馆,是最早被定义为“第二课堂”的社会教育资源之一。可惜,至今不少学校对其利用还局限于科普参观这一狭窄范围,离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都尚有距离,更遑论紧密互动和资源课程的系统开发了。科技场馆,因其专业性而弥补了学校知识系统的不足。有鉴于此,校馆的联动,就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其最大公约数,达到最大公倍值。我认为,建设校馆课程,是促成校馆合作的最重要的载体。校馆课程联动的基础,就是知识在不同形态下的自然迁移。我们学校利用周边场馆资源,在校馆课程的抱团式开发上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让教研组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等群体“组团式”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和体验,从而减轻教师负担,增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力度,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双减”对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需在“双减”背景下提高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保证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不仅要具有“延时”和“服务”之功能,还需要具有“课程”之要义。学校需要积极开发建设课后延时服务的课程,深度开发文化类课程,普及开发艺体类课程,拓展开发综合类课程,指导开发生活类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育人目标,应综合考虑学校、课程、学生和教师等因素,以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馆校合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较之英国成熟、系统的馆校合作教学,我国场馆的教育价值未被充分开发.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与深度访谈法,分别对武汉4所学校和格拉斯哥6所学校,以及武汉5个场馆和格拉斯哥3个场馆开展了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双方在频度与范围、行动方式、结构进程和课程关联四个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三个方面反思并总结我国当前馆校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包括馆校合作教学中主体身份不明确、馆校合作教学方案设计缺失、馆校合作教学活动编排随意性很大等.  相似文献   

14.
"馆校合作"是指场馆和学校为达到共同教育目的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然而,一直以来,"馆校合作"有限,本文从"馆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以下几点合理建议:一要走出认识误区,实现互补共赢;二要确立科学标准,完善评价手段;三要结合新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笔者围绕新课标结合STEAM课程理念进行了方案设计,希望对日后"馆校合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经历了家主校辅、社主校辅、校主社辅等三个阶段。"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意图,发挥着看护辅导、个性能力培养、服务教育政策意图等多层次功能。课后性、复合性是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的根本属性,其具体体现是:三方合作性、产品混合性、组织特殊性与过渡临时性。面向未来,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形态的改进方向是:建立多主体协商管理组织,培育课后服务准市场,搭建半封闭课后服务组织,构筑校社竞争式课后服务格局。  相似文献   

16.
杨朝  张亚 《四川教育》2023,(23):14-15
<正>随着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日渐凸显和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博物馆研学成了当下社会的热门活动。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博物馆研学也在馆校合作中变得炙手可热。由于文物保护和场地等限制性因素,传统馆校合作以学生直接前往博物馆参观为主,辅之以博物馆设计的体验活动。学校一方往往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了解甚少,难以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博物馆一方则在学生情况、教育教学方面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金沙小学毗邻成都市的文化名片——金沙遗址博物馆,学校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以馆校合作为基本方式,从教育的视角开发博物馆资源,优化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拓宽学校教育视野,促进学生素质多元化发展。我们注重建设一所“没有观念围墙、没有心灵围墙、没有精神围墙”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形成了“开放、探究、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8.
曾晓兰 《天津教育》2021,(7):103-104
“家长微课程”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既是学校对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课程及家长对学生开发、实施的各领域教育专题或单元的统称,也是家校合作新模式下家校共育的一项大胆尝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家校共育的需求,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施“家长微课程”也就成了大势所趋。本文立足家校共育的实践,旨在探索“家长微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一、研究背景 1.馆校结合 馆校结合是指将各类场馆,例如地质馆、规划馆、天文馆等馆际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相结合,相互配合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2006年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实现资源共享;2021年国务院印...  相似文献   

20.
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是新时代开创校园新生活的突破口。学校基于学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特点,通过"紫马甲行动""乡土课程建设""‘家·校·社’联动"等措施,在整合融通各种教育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合力,创设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新机制,形成了校园生活的新局面,呈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