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列《知音》一篇,论述了文学鉴赏的规律,提出了文学批评的原则,指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在文学审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不仅注意到作品的多义性、读者的作用,而且《知音》篇实际上已从接受实际和理论层面上论述了自己的接受美学思想,较早期西方接受美学更具思辨眼光。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为我们解读《知音》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跳出了鉴赏与批评的二分理论模式。《知音》篇体现出接受美学的一些思想,但与接受美学又不尽相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单向度知音,但是实际上由于时空的阻碍与思想和身份的差异,的确存在绝对的单向度知音。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讲语》的读者观与西方接受美学比较:背景比较,理论比较.背景比较,《讲话》的读者观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接受美学则是对西方文论传统中缺少的东西的一种补充.在现实方面,《讲话》的读者观完全适应了现实的要求,为文艺工作者指明了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方向,使之后的文艺进入了一个丰收时期.接受美学,也是西方文艺现实的要求,但无力解决实质是现代作家与社会隔离的矛盾,理论比较,接受美学选择和建立的基础,表现了倡导者的识见,但范围比较狭窄.理论本身缺乏辩证的逻辑力量.《讲话》的读者观建立的基础比接受美学深广,闪熠着辩证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首次把"知音"引进到文章阅读理论中来,以最高层次的"知音阅读"为范式,建立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文章接受理论。刘勰阐述了知音难的七种原因,对知音读者的素质和知音阅读效果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六个方面的要求,还强调了感性鉴赏与理性批评相融合的"玩绎"阅读方式的重要性。这样,《知音》篇就形成了一套既包含了鉴赏与批评,又超越了一般性鉴赏与批评的知音阅读理论思想体系,从而赋予知音阅读理论以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文艺批评、鉴赏角度创立了一套以"知音"说为中心内容的文艺鉴赏论,以此来说明接受主体对创作中艺术境界的深刻领会在文艺批评中的重要性;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从"空白"、"虚实"、"召唤结构"等多角维度参与文本的对话、对意境的体验与再创造。本文试以中西接受美学理论的交融处为基点参与意境审美艺术活动,以探析李煜词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6.
徐辉  庞震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7-18,21
《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篇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方面的重要篇目。其从知音主体与知音客体两方面来说明知音难求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这些蔽障的方法。其中表现出的知音理论对后世文学评论有重要影响。但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思想、阶级局限,其中的一些观点我们应当关注并力求扬弃。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明确讲阅读鉴赏的篇章。在《知音》中刘勰提出了三种存在已久的不能积极阅读的现象,即"知音其难"的三种现象:"贱同思古","贵古贱今";"文人相轻","崇己抑人";"学不逮文,信伪迷真"。接着提出了"文情难鉴"的原因,客观原因是"篇章杂杳,质文交加";主观原因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对于如何积极阅读而成为作者知音的问题,刘勰提出要"博观"和"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对于阅读的方法步骤,刘勰提出了"六观"。在《知音》篇的最后,刘勰提出了阅读的最高境界:"觇文辄见其心"。《知音》篇从刘勰的时代一直到今天,对阅读鉴赏和理论建设,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接受美学自引入我国,其“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等理论对高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百合花》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研究,可探讨接受美学视角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知音》篇是《文心雕龙》中的经典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知音”理论亦存在一些局限,本文试从文学接受的角度论述其理论的局限,但这并不是强古人之难而妄加指责,而是为使我们说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并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学欣赏和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名剧经典《牡丹亭》有多种古今中外版本的改编。应验了接受美学的读者介入的文学史理论。文章以接受美学方法论为维度。就白先勇《牡丹亭》的策划、制作和传播进行缕析,探索从文学经典到戏剧演绎的接受历程,探索作为读者的白先勇到作者的白先勇身份转换,探索西方现代理论对中国古典名剧改编的适应度。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知音》(以下简称《知音》)篇着力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接受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学作品评价与接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创作论的角度对文学批评与鉴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与方法,《知音》篇可谓是我国文学接受理论的滥觞与典范。《知音》篇中诸多文艺批评观点继承了魏晋时期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理念,并对嵇康的文艺观念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将嵇康玄学与儒学的文艺理论有机融合,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文学接受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系统阐释修辞原理的著作,同时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与观点。《修辞学》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肯定修辞术与论辩术(逻辑)一样都可以表现真理,修辞学以命题的可信性和可能性为前提,这些观点奠定了西方修辞学传统并有助于艺术本体和艺术真理等问题的反思。《修辞学》中关于“怜悯”与“恐惧”情感的分析有助于理解悲剧的功用;《修辞学》的性格分析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的性格描绘,它建立在情感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修辞学》中的风格理论并非出于纯粹美学上的考虑,由于它强调了“受众”的作用,成为后世从美学和文学意义上理解风格的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修辞学》关于隐喻的讨论,不仅形成了古典派隐喻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启发了现代美学、诗学的隐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冯小岩 《文教资料》2010,(24):25-26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小说中最富盛名的一篇,不同的读者对其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理论中的"空白"着手,分析其多种阐释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初唐和盛唐的历史变迁后,晚唐诗的总体特征显示出了相对独立性。著名汉学家、翻译学家宇文所安所著的《晚唐诗》英译本,一方面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反应与感受,另一方面也兼顾了晚唐诗中的独特美学因素。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晚唐诗》英译本的中英文美学特征,以英语读者的视角辨析宇文所安使用的晚唐古诗英译策略,以期对此类古诗的翻译和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章启群的《作为悖论的“〈庄子〉美学”》一文以西方美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来研究《庄子》和中国传统美学资源,不仅否定了《庄子》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对“《庄子》美学”、“道”、“美”、“自然美”等观念都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对《庄子》文本中究竟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理论做出学术上区分、辨析是有意义的,也确有学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鲁迅《野草》中《过客》一篇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指出这篇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使其具有深层蕴含。  相似文献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东西方两部具有经典性.权威性的美学、文学理论专著。二者的美学、文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是比较深刻的,都能从美学高度来认识文学活动,并提出相近的美学原则。其原因在于:二人具有相近的文化环境、人生道路和思想倾向。二人共同或相通的观点和理论构成了世界总体文学的普遍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