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玢 《海外英语》2014,(21):1-2
大学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应努力实践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及其优缺点;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时,整合主体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在教材的单元主题下,对学生同时输入中西方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交际。对于英语这门西方语言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英语背后西方国家的文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英语语言知识与西方文化的结合,这无疑是现阶段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文联系目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跨文化交际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渗透入手,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应努力实践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及其优缺点;提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时,整合主体教学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在教材的单元主题下,对学生同时输入中西方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向外国人传播中国文化,避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知识学习在第一程度上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文化知识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符合语言教学的要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符合中西方语言教学理念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质量。本文对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承,减少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要同时进行;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因此,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英语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主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包括语法、词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却忽略了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下降,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较低,进步的速度较慢。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文化素养,更有助于有效地达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高职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语言不通是建构在文化不同的基础上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式,语言和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因此,文化差异是学习英语或其他语言时最大的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体现,从而达到准确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书本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意识,借助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知识,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各种活动进行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实现英语教学目的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英语文化渗透式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所以接触和了解英美文化对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将英美文化贯穿于英语教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国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的现象、英语课堂渗入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将文化贯穿于英语教学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教学方式,使文化渗透其中,用文化引领学生爱上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前的大众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英语语法的教学而不能系统地将英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许多学生是书面英语学习的佼佼者,然而由于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不足,往往习惯用中式思维来理解西方文化和语言知识,不能真正理解英语交流语境,不能顺利地与英美国家的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将英语基本应用知识与英语基本文化相结合,才能达到对英语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英文电影赏析成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而英文字幕也成为一种有效的用于提高EFL学生的视频理解水平的工具。通过测试和访谈,文章探讨了字幕对EFL学生视频理解的影响以及有、无字幕的两种版本不同的观看顺序对学生视频理解的不同效果,并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把字幕运用于教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for Chinese natives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learners). Pre- and post-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in an interval of 9 months. Morphological and reading measur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ere administered to 139 participant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intra-language correlations between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and reading.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English derivational awareness to English read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nglish compound awareness. Chinese compound morphology was found to explain a greater amount of variance of English reading in posttest than pre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reading and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was subjected to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term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s well as language proficiency.  相似文献   

13.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思维支配语言,并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而在EFL学习过程中,英语思维方式却常常被忽略,因此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本文以关联理论的语境观——"认知语境"为基础,通过对EFL学习者认知语境的分析,阐明了EFL学习者认知语境的主要来源,并通过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揭示了英语思维方式在EFL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本文就如何在EFL学习者的认知语境中建构完善的英语思维方式提出了若干建议,旨在帮助学习者们更好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183名中国英语教师和159名泰国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从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国教师的语言学习信念。结果显示,在调查的五个方面的34项语言学习信念中,两国教师有29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语言学习能力方面,泰国教师对外语学习比中国教师更乐观和自信;对语言学习难度的看法上,中国教师认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难度要远比泰国教师认为的大;在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上,中国教师的信念更现代和客观,泰国教师更倾向于传统的语言学习信念;在外语学习与交际策略方面,中国教师不仅更关注语言的准确性,也同样更重视语言表达的流利度;对于学习动机与期望,中国教师的外语学习动机比泰国教师强,泰国教师的外语学习动机更倾向于融入型,而中国教师学习外语的动机更倾向于工具型。  相似文献   

15.
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中,多种模态共同产生意义。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可看作是符号设计活动,教师作为意义调解者利用各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和外语学习者一起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完成意义建构。由于外语学习者的记忆系统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各种模态的不同配合使用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负荷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因而在外语学习的意义建构中,教学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甘阳 《海外英语》2012,(14):83-85,9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方法正日益受国内外教育的关注,混合式学习方法(Blended Learning)结合了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和以教师为协助者的课堂教学的优势。该文通过教学实践来探究写作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次研究通过测试收集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通过写作课堂教学后在认知学术语言水平(CALP)方面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笔者期望本研究能对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现状和改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公共英语教学是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基础,专业英语可以促进双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也会促进学生对公共英语的学习。应理顺三者教学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英语教师越来越关注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教学。一方面,文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快习得英语,另一方面,在后殖民语境下,英语教师可能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扮演西方文化代理的身份,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把目标文化内在化,进而对本土文化造成伤害并同时加速第一世界国家的文化殖民进程。  相似文献   

19.
A bilingual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educating deaf students who are learning American Sign Language (ASL)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and written English as a second. Although Cummins's (1984) theory of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articulates how learners draw on one language to acquire another, implementing teaching practices based on this theory, particularly with deaf students, is a complex, confusing process. The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o describ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used by the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within a bilingual/bicultur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deaf studen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rategies such as using ASL as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nd making translation conceptual rather than literal contribute to literacy learning. Findings further indicate that some inconsistencies persist in applying a bilingual approach with deaf students.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article li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research on teacher cognition and speaking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 It i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eacher accounts of speaking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in Iran. More specifically, the study is an exploration of three EFL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speaking skill in English. The teachers represented varying levels of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and were classified as experts and novices. Through juxtaposing teachers’ views of how students should learn to speak and how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learned to speak English, the research study uncovers the interwoven nature of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 teaching conceptions. It also unveils the images underpinning their conceptions of how to learn and teach speaking in an EFL context. The results also portray teachers as having unique ways of thinking of speaking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haring certain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