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请人"这首诗被很多学者分析过,但很多都是从语篇分析或其他的角度分析的,而作者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首诗。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诗人会用到很多的意象让诗歌看起来内容更加地丰富多彩。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诗中出现的不同意象进行分析,解读出各个意象映射出来的内容,以及把这些内容在读者大脑的合成空间结合起来。如此,将意向与读者的理解联系起来,诗歌的意义即被解构出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从诗歌"I measure every Grief I meet"中包含的情感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运用情感隐喻的工作机制和分类来解读狄金森的这首诗歌。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案例分析法和解释法。结果表明,从诗歌中隐含的主旨——情感的隐喻性角度出发去解读狄金森这首诗歌是有效可行的。此研究为我们解读英语诗歌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我们更好地欣赏英语诗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墓畔哀歌》是英国著名感伤主义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代表作.诗人并不把死亡看成悲剧,也不把死亡看成结束,而是抒发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思想,把死亡上升到一种静谧而优雅的境界。诗中多种感官并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文从感官的角度,从听觉、视觉、触觉三个角度出发,来解读诗歌中所表达的向死而生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作者审题构思]我写这篇对诗的文学评论缘于我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让人读懂,让人感受到美就须营造出一种意蕴来。于是整篇文章就以“意境氛围”来展开。构思首先提出诗的创作“根源”。这个“根源”是产生意境的基础,同时也是赏析不可缺少的一环。然后再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得出了三个层次的解读方式:一是从诗歌韵律节奏的和谐出发,韵色律节是形成诗语言氛围最根本的元素;二是从作者的心理图式出发,从美学上进一步解读这首诗表达的一种共同心绪,由语言氛围上升为共同的心理栖息;三是从诗人的哲学蕴含对生命价…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人教版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为研究教材,以九年级中Unit 7的一首诗歌Mom Knows Best为案例,设计读前、读中、读后不同的活动,从体验诗歌情感、感受诗歌语言到欣赏诗作、创作诗篇,对诗歌教学中文本的解读思路与拓展活动两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2015,(3):4
编者按:表达技巧一直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设题热点,对考生而言却是难点。其难就在于一些考生在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上,概念不清,手法不明。在高考试卷上呈现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运用角度分析的修辞手法,二是从描写与抒  相似文献   

7.
课堂回放 《蝶恋花》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宋词《蝶恋花》.先来看看本节课的两个目标: 第一是运用符码分析法,穿越一首诗歌;第二是复活常见的几种诗歌鉴赏武器. 为什么我要说穿越,而不说解读.解读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地看,外在地欣赏,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和一首诗歌心灵相通.现在,我们要用灵魂真真切切地穿越一首诗歌.另外,我们的诗歌鉴赏武器经常都是一些名词,不是动词.动词都没有真正复活过,因而也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武器.鉴于此,我把第二个目标界定为:鉴赏武器的复活.  相似文献   

8.
王芳 《考试周刊》2012,(35):19-20
中国诗歌批评理论中的诗言志、诗言情及意境说,既可解读中国诗歌作品,又可赏析英文诗歌。美国乡村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简洁的语言风格、质朴的诗歌主题恰好契合了中国诗歌道法自然、诗言情的美学思想。本文运用中国传统诗歌批评理论解读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从中国诗歌美学的角度欣赏西方诗作,从中体会中国诗歌美学框架中英文诗歌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9.
正诗歌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展示,文学的精华浓缩,是作者情感思想的凝聚薄发。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需要学生个性的解读能力与积极高效参与,需要个性化的阅读和鉴赏。而有效解读诗歌、欣赏品味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艺术审美与再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诗歌,提升诗歌教学的课堂质量呢?一、知人论世,还原诗歌本来面目诗歌的解读与欣赏虽然可以是多向的、个性的,但是,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分析诗歌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个窗口。本文通过认知诗学的视角,从名词化结构和意象图式两个方面对《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认知的层面分析读者如何解读诗歌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欣赏诗歌表现出的美,以期为人们欣赏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诗意的阅读,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来解读诗的内容,而不是用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其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诗中的情节,看似“故事”又不是“故事”,避“实”就“虚”才能把握诗中的真意。   即使不是叙事诗,在诗歌中也常常会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我们不从诗歌的特点去阅读,就会以为这些情节也和散文、小说的叙事一样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其实诗歌中对所谓情节的叙述,其用意并不是在于故事,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形象,或者是一个形象符号,通过这些形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12.
“兴”自提出之后,其内涵可谓众说纷纭,各家之说均只涉及了“兴”的不同方面.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兴”的阐释突破了儒家传统诗教思想的束缚,在诗歌创作、读者欣赏和诗歌品评方面,都提到了“兴”.尤其是从诗歌接受角度,由“文已尽而意有余”这一内涵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解读“滋味说”的关键.虽然钟嵘的“兴”观还存在着认识的局限,但其在同时代仍具有超越性与前瞻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任年生 《学语文》2010,(5):18-18
教无定法,在众多的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中,有人重视诵读。将读的形式丰富了。有范读、配乐读、集体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读等等;有的重视课外知识的建构.积极营造诗歌环境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穗。提高他们的诗歌解读鉴赏能力;有的大胆运用诗歌创作法。突破一般由认识诗歌到欣赏诗歌再到创作诗歌的模式。从指导学生创作诗歌开始。  相似文献   

14.
论山水诗的诞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以山河湖海、风露花草、鸟兽虫鱼等大自然事物为题材,描绘其生动的形象,艺术地再现大自然的美,表现作者审美情趣的山水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诗歌。这种诗歌是直到晋宋时代才产生并奠定基础的。比起写社会生活题材的诗歌来,它晚出了许多个世纪。山水诗所以出现如此之晚,究其原因,大抵不外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认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是儒家诗教的束缚。首先,就人类认识与欣赏自然美的水平而言,它不能不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知道,人类在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大自然才逐渐成为人们的欣赏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对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语言变异是偏离语言常规的一种语言形式。诗歌中有八种语言变异现象,即: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语域变异、历史时代变异和方言变异。从美学功能角度来了解诗歌的语言变异,能达到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唐诗写意     
诗歌欣赏的实质是再创造,再创造的方式是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造诗歌的意境,何尝不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式阅读?古诗改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你可以用把诗歌改写成散文的方式来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7.
诗歌欣赏的空问艺术,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漫游或超越作品的结构、智力空间的一种艺术;体现出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深度,体现出一定的观照方式和观照角度.诗歌欣赏的空间艺术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展示作品结构空间的艺术;展示作品多层涵义、拓展作品的欣赏空间而把作品纳入新的关学和哲学界域.  相似文献   

18.
诗是可以解读的.正是因为诗可以解读,欣赏诗才有乐趣.诗才能够给读者美的享受。但是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需要欣赏者的创造力的特殊的艺术鉴赏活动,它比欣赏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文体更需要欣赏者参与发现和创造诗美的工作。诗歌欣赏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诗美。诗美包括诗的抒情的美和形式的美。在欣赏诗时,不要把诗的内容与形式截然分开,特别要重视诗的形式的美。诗的视觉美在现代诗歌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视觉意象是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是诗人对所见之景象的语言描述,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逼真地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主题。文章从视觉意象出发,对英诗TheJewelStair’sGrievance(《玉阶之怨》)进行美学解读,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欣赏诗歌,领会作品主题,增强诗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诗歌以高度凝炼、含蓄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 ,所以 ,有时诗歌的字词句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清晰的 ;又因为有些诗歌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 ,所以理解起来显得模糊 ;另外 ,从读者的角度来理解 ,由于读者的阅历、经验不一样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理解起来也各不相同。无论哪一方面的原因 ,只要理解不割裂诗歌的整体意思 ,言之有理 ,都是允许的 ,这正体现了诗歌的开放性。诗歌的模糊性和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字词的模糊性和开放性虽然对诗歌的字词的理解不同 ,但并没有改变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这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