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第一场雪》通过对雪景细腻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而美妙的瑞雪图。阅读时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两个特点。一、虚实相间。下雪时,文章用“纷纷扬扬”描绘雪花降落时的纷繁、密集;用“大片大片”形容雪花之大;因为雪下得大而急,所以“地  相似文献   

2.
【考题】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使我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探究,给我们生活带来发现的惊喜;合作,使我们得到收获的喜悦……花季如诗,生活如画,诗情画意,令人陶醉。请以“陶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考题解读】“陶醉”一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重点。《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陶醉”一词是这样解释的: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从提示语不难看出,只有“很满意地沉浸”在自然、人情的美妙之中的作文才是切题之作,这样方可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3.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文笔清新隽永,感情细腻澄澈,尤以散文见长。她的散文多是歌颂“母爱”或“人类之爱”,歌颂大自然的美,用温柔的情思和淡淡的忧愁感染读者,以情动人,把读者带进诗一般美妙的境界,《往事(二)之三》正是这样一篇抒情散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一、创设情境,初感“美妙”(师播放《森林狂想曲》,引导学生听音乐、猜声音。)师:刚刚我们听到了许多声音,这些声音都来自大自然。听了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生:好听、温柔、美妙、有趣。师:是啊,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出示句子,“美妙”标红。)带着你们美妙的感受一起读一读。  相似文献   

5.
据最近报纸披露,高考作文中发现有不少“仿写”之作,有的甚重是“一句不差”。我们以为,中学作文中的抄袭行为,反映了学生中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少数人不惜采取欺骗手段和侵害他人权益的办法以达到一已发表文章之私利。这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应试教育积弊之深。涉及之广。细心的读者可能也已经觉察到,本刊近来加大了对抄袭行为的打击力度。但要制止这一倾向,决非编辑部几个编辑能力可为。我们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和我们一起为捍卫作者、读者的权益、清洁我们的刊物,共同向抄袭行为开火。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对于作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要求我们在文从字顺、表达清楚的基础上锤炼语言,增添文采。语言清新隽永、妙语如珠,如行云流水,出神入化,能产生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给人营造一种极其美妙的情境,让人为之心醉!语言运用得出色别致,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让人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翅,在其所描绘的情境里  相似文献   

7.
“千方百计满足读者的需求”,“一切为了读者”,“为人找书,为书找人”这一原则是读者服务工作的精髓,是读者工作活力之所在。 所谓满足读者需要,其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的读者服务工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千方百计地满足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二是图书馆的一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笔者到南宁市课改实验区新民中学与教师座谈,饶桂芳老师从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拿出学生的习作给我看,阅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现从中选取一篇“原著”,以飧读者。美妙的数字——100万南宁市新民中学初一(4)班金璐美是什么?是绿叶丛中的一朵花,还是河堤岸旁的一株柳?是中秋之夜的一轮皓月,还是西山之巅的一抹夕阳?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体验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初一上册的数学中,有一个题目叫“100万有多大?”我对它产生了兴趣:是啊!100万到底有多大?这也让我认为100万是个美妙的数…  相似文献   

9.
欧震先生“读者死了”的宣告声令人震动,但是从他对“读者之死”所进行的论证中,笔者却发现了两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真正读者”的内涵?欧震先生为“读者之死”所列出的几个死因是否可以成立?故而特向欧震先生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0.
《家长》1996,(6)
《家长》是期刊丛林中的一棵新苗,今年开始在全国邮发,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怀。今年第3期本刊发表《与您商量——致读者》以来,我们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真诚地阐明自己的意见。《家长》是广大中小学生家长的帮手,当个好帮手必须按家长的意见办。当我们编完今年这最后一期,掩卷回顾,是否担起了“家长之友,学生之师,教子之灯,辅导之梯”的重任?“自我感觉良好”不足为据,读者评断方可认定。为明年本刊办得“不求最好,只望更好”,特做一次“问卷调  相似文献   

11.
要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质量,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为读者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需要从事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要充分认识图书情报资料工作在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树立“读者事业”思想,“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不仅仅是被动地为读者服务,“为人找书”仅是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提高读者服务质量,重点应该放在“为书找人”这一方面,只有这样,我们的读者服务工作才能有较大的起色,从而也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认为图书馆工作就是“借借还还”的看法,体现出读者服务工作是一项集科学性、学术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那便是爱的错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运用神来之笔,把这“错误”描写得更加销魂:令我们禁不住击节赞赏,这也是这首诗能够令很多读者爱不释手的原因。一个“错误”,令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  相似文献   

13.
阅读像诗一样细腻,像歌一样甘醇,如情一样回旋,如心一样激荡,这其中的味道,美妙绝伦。正因为这,阅读才是最美妙的,享受阅读更是最美丽的。那就让我们引领学生,摘言语之果,登语言之峰;悟文本之理,成意义之文,品味、享受阅读的美感吧!一、阅读需要塑造学生内在的特质。现代的阅读学说认为,当书本把意义传递给读者,读者也会赋予书本  相似文献   

14.
赏读《桃花源记》,美丽的桃源令人向往。如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深深地吸引着每—个读者。一切美妙的感觉都离不开文中的渔人,他宛如一位导游,引领我们进入这般胜境。跟随他,我们发现了桃林之美;跟随他,我们领略了桃源民风之淳;跟随他,我们惊叹桃源消失之奇。所以历来人们都把渔人的行踪看成是全文的线索,但有时也仅限于此,而对渔人本身形象的关注却  相似文献   

15.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16.
《口技》一文,“京中人”那高潮迭起的口技表演,读来令人拍案称绝。一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却把人带入一种如闻其声,似见其形的美妙而逼真的氛围。 物衬——道具展示 表演前,作者把道具准备情况首先展示给观众和读者:“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仅此几物,别无其它辅助,暗示下文将要出台的精彩的“口技”完全是靠“口”,取消观众及读者可能在表演开始后产生的疑虑,为下文作了铺垫。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但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又是一个“而己”,再一次以物表明“京中人”的精湛技艺单靠的是“口”,而且“仅此而已”。前者为铺,后者为证,一“铺”一“证”,以此衬托口技表演者的绝妙技艺。  相似文献   

17.
新谚语拾英     
何谓谚语 ?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 :“谚 ,俗所传言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说 :“谚者 ,直语也。”韦昭在注释《国语·越语》时说 :“谚 ,俗之善谣也。”综上诸说 ,我们可以给谚语下这样一个定义 :谚语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通俗、精练而美妙的歌谣式的语言。古今文章大家 ,非常重视谚语的应用。贾谊在《过秦论》中 ,用“前事之不忘 ,后事之师也”的“野谚” ,提醒读者注意秦朝灭亡的教训 ;苏洵在《六国论》中 ,引用“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的古谚 ,比喻六国“用土地换和平”的愚昧之举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 ,用“满…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一本学术专著竟唤起了自己童年的阅读记忆,唤起了“对一切已经逝去和尚未到来的美好事物的温柔感觉”(作者语),这真是一个美妙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读者朋友,新年好!”这一声问候,意味着又一个365日悄然滑落,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新年年年有,但是我们希望每一年我们都有更好的礼物呈现给读者。这一期,我们以“成功”做为本刊的序曲,因为我们发现一个成功的序曲对于一个成功的人生是如此重要。本期的孙老师话题说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是耳熟能详的。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些人,尤其是孩子来说,也许“成功是成功之母”更贴切。看了本期的《前进一步就是成功》和《从做模特儿到爱学习》…  相似文献   

20.
绘画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虚实。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他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而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空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唐诗最善于留白,“犹抱琵琶半遮面”、“小叩柴扉久不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都是留白。使用省略是诗的基本特点,留下空白,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艺术。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