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西魏、北周时期著名的大将,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军功卓著,家族显赫。但据现存史料,对于独孤信的籍贯有两种不同的记录。目前虽有对独孤氏家族成员的研究,但缺乏对独孤信籍贯问题的分析。独孤信籍贯记载的不同不仅折射出独孤家族的坎坷与曲折,而且还反应出整个跌宕起伏的历史社会,故对独孤信籍贯的探讨与辨析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李他仁墓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唐右领军赠右骁卫大将军李他仁墓志》198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东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铁山先生曾作过录文并考释,但墓志拓片至今未见公布,录文涉及问题仍不少,学界对该墓志亦未见新的考释。本稿利用近年发现的唐人墓志以及现存文献资料,并在孙氏录文及研究基础上,指出史料中栅州与栅城的关系和区别;认为李他仁并非所谓的靺鞨人,而是出身于世代为官的高句丽官僚家庭,他是在唐朝与新罗大兵压境的乾封年间投诚唐朝的;同时,对墓志记载、墓主最终官职、死亡时间以及对墓主后代记载存在问题,也做了深入论考。  相似文献   

3.
《千唐志斋藏志》存唐志之纪年未详者10方,考得年代可确知及约知者凡五,计;《孙公亡妻李氏墓志》为大中九年;《郑鲁墓志》为元和十五年或长庆元年;《元衮夫人张氏墓志》约为元和中后期;《苗含液墓志》约为天宝间;《杨公……志铭》残志为贞元二十年。  相似文献   

4.
《任轨并妻薛氏墓志》是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隋代珍贵墓志.隋代朝散大夫、将作少匠任轨,在《隋书》中无传.墓志主要记载了任轨的爵里、历官经历及死、葬时间.任轨出身官宦世家,世袭为官,任官期间恪尽职守,奉公守法,故得隋炀帝的赏识和重用.该志石对修建洛阳东都有所记载,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从任轨的入仕可以得知隋代选官的途径,对...  相似文献   

5.
《中原文物》2019年第6期刊出《洛阳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一文,著录《邴勖墓志》图版与释文。但其释文存在阙误,断句标点亦有不当之处,直接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有效利用,有必要对照墓志拓本予以校正补充,以便为邴氏家族谱牒等相关文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新资料,为后续北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隋代宫人制度的研究,目前学界尚少专门的讨论文字。结合《隋书》相关志传与隋代宫人墓志,探讨隋代宫人制度的设置与演变、隋代宫人墓志所记职司等基本素材分析和隋代宫人所参与的其他事务及活动诸方面问题,揭示隋代宫人六尚与六局体系的渊源及建设情形,认为六尚的体系可能导源于北周的"中宫六尚",但隋代的建制则更加整饬完善。并对宫人公服制度问题有以爬梳,确认隋代的宫人公服制度无疑担承了由北齐北周到唐代之间嬗变的桥梁,同时又呈现着隋代独特的公服元素。  相似文献   

7.
唐九成宫即随仁寿宫在什么地方?《通鉴》胡注在岐州普润县,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说在千阳县。此二说都是不对的。据《麟游县志》载. “隋大业初,置普润于麟西,乃汉漆地也。始隶扶风,后属麟游郡,唐武德初废郡为州,贞观中州废,以县属岐州……洎五代,麟与普润并隶凤翔而属关西道,宋兴置秦凤路以统郡,金置天兴军于郡,麟与普仍为之属,有元以来,普润废而入麟。“又《旧唐书·地理志》载: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西汉政府曾派中郎将郭昌、卫广征服西南少数民族白马氏,并设立武都郡管辖其地,又筑祁山堡加强军事统治统治。 关于此郡治所,文献记载为“骆谷”(《后汉书·白马氏传》)。冯绳武《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考证:西汉武都郡治地今甘肃省西和县洛峪附近,东汉移至今成县附近,洛峪仍是武都道治也。王仲荤《北周地理志》也认为:“骆谷”,即“洛峪”,“骆”、“洛”同音,“谷”“ 峪”同意。《西和县志》记载:“县南八十里(应为六十里)有洛峪集,临洛峪水,即古骆谷。”《成县志》也说:“骆谷城即古武都也。”《大清一统志》云:“骆谷成在成县八十里。”成县与西和相邻,清代西和县南部归成  相似文献   

9.
史载明代保定方志共组织过7次编纂,现存仅弘治《保定郡志》和万历《保定府志》两部。通过对7次编纂成书和刊行流传情况的考察,可见明代保定方志分别在永乐、成化年间各成书1次。弘治年间增补成化志1次,合刊为弘治《保定郡志》。正德到嘉靖间,组织过2次编纂,仅有1次成书。隆庆间编纂成书1次,万历年间续修隆庆志1次,合刊为万历《保定府志》。系统梳理明代保定方志的成书与传播过程,有助于揭示出中国古代方志编纂之不易,并在总结前人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当代保定方志的编纂、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11.
轩辕谷简论     
轩辕谷,又名三皇沟,为轩辕黄帝诞生之地;儿时,祖父就这样讲。及长,阅《清水县志.人物志》(康熙版),证实老人所述并非虚言。《水经》云:黄帝“生于上邦轩辕谷,今城东南七十里有谷与溪焉。”《秦州直隶新志》亦有载。当今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谓:轩辕黄帝诞生于甘肃清水。”清水,古称上土■。余少年时,见城中央建有钟鼓楼,形同当今西安钟楼,上书“右上■”三个苍劲雄朴之大字,如今犹记忆颇深。《清水县志.舆地志》日;“清水为古成纪之一隅,夏商属雍州,周代沦于西戎,秦始祖开辟之。秦皇废封建,变郡…  相似文献   

12.
近读《千唐志斋藏志》,检得唐人五言绝诗二首、五言古诗一首(存六句),其作者及其诗句,均为《全唐诗》及《外编》所逸,谨为补出并略事说明。1.姚明扬五言绝句《饯行》:“官屈须推命,时危莫厌贫,城楼近江水,潮退看垂轮。”此诗出贞元十九年《常州司士参军崔千里墓志》。按崔千里,字广源,清河东武城人。贞元十九年卒,终年61。其祖隐甫,谥忠公,新、旧《唐书》有传。据志文知崔千里于贞元年间为与其幼弟江阴丞霸先同赴一郡做官,遂以太常协律请调常州司士。此轻名位、重骨肉之举,深为众人叹惜,认为职不当才,皆称其屈。临行,司农卿姚明扬  相似文献   

13.
姓氏是“人所生也”的血统派生出来的家族图腾和族徽符号。姓氏之氏,就是其姓之家族繁衍后的分支。姓氏文化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中国的姓氏约为一万多个,其数量可谓庞大、宗派谱系浩繁,它与正史、地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三大组成部分。天水一郡的姓氏郡望就有19姓之多,研究其源渊及演变,对天水的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初唐诗坛上,有四位并驾齐驱的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由于他们在唐诗发展中各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初唐四杰”。杨炯,陕西华阴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则天长寿二年(公元六九三年)尚在衢州盈川令任上,大约其后不久即卒于官(杨炯卒年的确切时间,限于史料,至今仍无法核实,而“四杰”之中,他是死得最晚的)。关于杨炯的家世,我们从他现存的文章中仅知道:他的曾祖父杨初,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入隋,为宗正卿、常州刺史,后入唐,为左光禄大夫(据《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封常山郡开国  相似文献   

15.
大同出土唐代武氏墓志,是研究武则天家族史的最新资料。志主武青、武言父子是武则天家族的成员,是在武氏遭受重创后来到“边郡”大同的,并在大同军城中筑有私第,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6.
成纪辑闻     
一、地理述略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的阳兀川金城里(本地方言读音为“来”,即“里”字),为古代成纪县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成纪县属汉天水郡,始建于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在未建县以前,于秦于汉,均属陇西郡.因其地正处于大陇山(也名关山)西北坡下的陇水(葫芦河)下游河谷地带,气候比较温和,宜于农业生产;且又正处在从关中越过大陇山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所谓的“丝绸之路”)上,所以在汉唐以前,其地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明史》:"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明代在永宁建置彝族土司政权"永宁宣抚司",直隶四川行省。同城又设地方军事行政机关"永宁卫",戍边屯田,立卫学,治民比郡,隶属贵州都司。永宁,今为泸州市叙永县。所以,按照《明史》的说法,则熊文灿为叙永县人。而泸州云锦场(今泸州市属泸县云锦镇)外,别有道光五年"熊文灿故里"摩崖题刻。嘉庆《四川通志》、《直隶泸州志》,因分别对熊籍贯提出质疑而言"待考"。  相似文献   

18.
《隋书·崔仲方传》记载了开皇五年(585)崔仲方奉命修建长城的概况:(文帝)“令发丁二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南至勃出岭,绵亘七百里。明年,上复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这段记录有两处不妥。其一,将长城的修筑地点称为“朔方、灵武”有欠妥当。隋代的政区改革始于开皇三年(583),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将施行了400年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以州统县二级。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将州改为郡,所以直到此时州方才改名称郡。如《隋书·地理志》记载:“朔方郡,后魏置…  相似文献   

19.
1.《记考》卷11大历十年进士著录“卢士阅”,按《千唐志》咸通二年《砀山令郑纪故卢氏夫人墓志》云:“夫人皇考讳士阅。建中之际,以秀才升第,位至使府监察。”《墓志》记士阅登第在“建中之际”,非是大历十年,当依《墓志》为准。2.《记考》卷21开成二年进士著录“沈黄中”,编者徐松于此年下又引《云溪友议》云:“高锴司贡籍,……商锴先进五人诗,奏曰:‘臣锴昨日奉宣进止,令将进士所试诗赋进来者。……其次沈黄中《琴瑟合奏赋》,又似《文选》中《雪》、《月》赋体格,臣与第三人’。”按《千唐志》大中十二年《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墓志》云:“讳中黄,字中美,本吴兴人。……乡荐神州,名在殊等,贡于有司,第登甲科。宗伯高公锴疏青蒲曰:‘沈某所试《琴瑟合奏赋》,有似《文选》雪赋、月赋,臣与第三人’。”又《千唐志》大中八年《登封县令吴兴沈师黄墓志》亦题“仲兄中黄撰,仲弟佐黄书”。《元和姓纂》卷七吴兴沈氏亦云:“中黄,大理司直。”由此可证《记考》之“沈黄中”  相似文献   

20.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人).范传正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也说“公名白,其先陇西成纪人”.这都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如果李阳冰说的“陇西成纪人”容易误会成出生地的话.如碎叶、条支、西蜀、东鲁、长安等,那么范传正说的“其先陇西成纪人”就再清楚不过了:这里明明说“李白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是指陇西李氏这个郡望而言的.但是很多学者并不认为李白具有“陇西成纪”这个郡望:有的说他是“西域胡人”(陈寅恪《李太白氏族之疑问》,《清华学报》十卷一期);有的说他是“突厥人”(幽谷《李太白——中国人乎?突厥人乎?》,《逸经》第十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