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观课,就是通过对课的观察、分析、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然而,观课并不局限于课堂上细微的观察思考,更涵盖课前备课与课后反思。唯有多维、综合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观课的价值最大化。笔者以为,观课应有三种意识:第一,课前"读"进去的意识。走进基层学校,参与常态观课活动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仅带着一支笔和一本听课笔记,匆匆赶到观课地点,但对所要观课  相似文献   

2.
观课,就是通过对课的观察、分析、研判,切磋交流,取长补短,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观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细微的观察思考,更涵盖课前精心准备与课后深思熟虑,唯有多维、立体地综合考虑观课的各个环节,才能将观课的价值最大化,取得最优的观课效果。笔者以为,观课应有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3.
解决"备学生难"的教学设计问题,是美术教师编写教案的难题,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观的具体体现。对南疆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分析得出,"备学生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果测评统一难;过程测评实施难;宏观分析落实难。其解决策略是:备课要有"半成品"意识和"折腾学生"的意识;课前要学会提炼结构化问题;课上要学会判断学生的困惑;还要学会以学员的身份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4.
自笔者2006年首倡观课议课以来,观课议课已经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和实践热情,本文重点介绍观课的重点和议课的话语,希望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有所帮助。一、观课的重点(一)以学生学习活动为观察对象一般来说,教学的路线是教育假设——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观课议课致力于推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  相似文献   

5.
观课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研修活动。从教师发展立场对深度观课的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究:一观课堂教学结构,要打破模式观察的僵化思维,探寻课堂结构的基本规律;二观教师教学细节,通过对课堂提问等细节观察,促进教师教学走向成熟;三观学生深层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等深层发展目标,观察"应答性""对话性"的学习环境的营造和课堂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处。  相似文献   

6.
《海南教育》2013,(6):39-39
<正>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常常会对教学现场和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反思、评价,或同仁一道,或个人独立进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听课、评课",我想,用"听课、评课"来说事,稍显不足,而改用"观课、议课"更为贴切些。一、"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观课"就是观察课堂教学之意。观,是指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记录工具有效地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常常会对教学现场和教学现象进行观察、反思、评价,或同仁一道,或个人独立进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听课、评课",我想,用"听课、评课"来说事,稍显不足,而改用"观课、议课"更为贴切些。一、"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观课"就是观察课堂教学之意。观,是指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记录工具有效地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相似文献   

8.
正读了《教学与管理》2014年5期登载的《观课应有三种意识》后,笔者感触良多,于是组织全校教师分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三次教研活动学习这篇文章,共同分享。教师积极讨论交流,对"读进去"、"融进去"、"跳出来"三种意识十分认可。与会教师补充道,观课者更要以"敬意"为先导观课,摒弃缺少诚意的"姗姗来迟型"、"家长里短型"、"电影散场型"观课习惯。  相似文献   

9.
吴萍  曹红丽 《文教资料》2012,(15):160-162
观课议课是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本文首先对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加以区分,在分析观课议课准备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议课,从在实践共同体中平等对话、开展主题式议课、坚持以学论教原则三个方面探讨"同在共行"的有效议课策略,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典型的"知"、"行"统一课程.其基本特点是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实践性.前两者是"知",后者则是"行".中国古代"知行分离观"对该课教育具有不利影响.该课改革须从"知"、"行"统一观入手,在"行"上下功夫.一要加强组织管理,将实践活动标准化.二要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增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在"导行"中提高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11.
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同课教学比赛"活动,其中四年级组三位教师同上了《特殊的葬礼》一课,课堂上三种不同的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三位教师在课前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准备,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都渗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三节课都博得了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掌声之后,静下心来,在细细的咀嚼中,我发现这三节课蕴涵着三种不同的味道,体现出三种不同的"课观"。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门论述,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已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一个新的着力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时,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发挥理论教学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大学生的生态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课前,熟悉讲课者所使用的教材以及课标要求 吕波:862节课已经上传到了网上,它的优势就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有选择地观课。我们在观课前要仔细钻研教材,了解此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相关内容。假如有时间最好是自己设计一个教案,这样便于比较,可以使你在观课中找到异同。同时你也要明白这个年级、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与重点,这样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教案的设计以及讲课的内容。这样你的评课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正评课议课是基层学校经常组织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观课议课,可以进行有效反思,开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育内涵,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培训教师的过程中,很多观课议课活动都不尽人意。一、区别两个概念1、"听课"与"观课"。从传统意义上讲,两者是一回事。但也有区别:感观上看,听课用的是耳,观课用的是眼;效果上看,听时可以不用眼,而观  相似文献   

15.
康志河 《考试周刊》2014,(38):114-114
观课就是所谓的听课。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听课逐步改变了过去的随意听听,笼统谈谈课的优点、缺点及改进建议的做法,而是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运用观课工具,确定观课的指标,评价课的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课变成了"观"课,评课变成了"议"课,听评课变成了"观议"课。虽只有一词之差,其内涵却丰富了很多,"观"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又要用眼,更要用脑用心。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信息。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目的是通过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观课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观课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遗憾的是,尽管当下学校的观课活动如火如荼,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教师的观课态度和观课方法不当有关。笔者以为,教师有效观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就是精心、用心、重心,以及培养两种意识。  相似文献   

17.
观课是教师的一门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路径。观课是一种最为直接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遗憾的是,尽管当下学校的观课活动如火如荼,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教师的观课态度和观课方法不当有关。笔者以为,教师有效观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就是精心、用心、重心,以及培养两种意识。一、准备要精心笔者注意到一种现象: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才抓  相似文献   

18.
一、何谓"大课堂观"下实施"三维度四水平"课堂教学目标所谓"大课堂观",就是基于将传统课堂(课上)教学目标分解为课前目标、课上目标和课后目标,并形成"课前—课上—课后目标链"的基础之上,对于课堂教学的总的根本看法。这种课堂观的改变必然会引发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发生变革。"三维度四水平"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将"三维度"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正>观课和议课的作用是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和互帮互进。要想议好课,先必须会观课。如何观课呢?为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教师从课堂中获得全面、准确信息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掌握恰当的观课方法。观课是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研究的必备技能。为解决教师如何观课的问题,本文从"备课""教师""学生""效果"四个维度对观课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形成了科学性兼实用性的"四维观课法"。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学领导观课评课可以先研究专家怎么评课、怎么评价教师,学生怎么评价课堂、怎么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校长在观课评课时一要看目标,二要看过程,三要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