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学年伊始,北京在全市170万中小学生中试行新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删掉了原来“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中“敢于斗争”的内容,同时也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见义勇为”改为“遇有侵害要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  相似文献   

2.
智擒盗贼     
编辑大朋友的话长期以来,人们都在鼓励小学生见到坏人坏事时要“敢于斗争”。今年,北京市的《中小学生守则》却删除了“敢于斗争”这一提法。这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学们也表达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我们小学生要不要“敢于斗争”?如何“敢于斗争”?就听一听同学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吧。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北京市教委新修订了<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和《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原规范的第20条最后一名是“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现在“敢于斗争”被去掉了。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提“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三个务必”思想。从现实维度看,“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答好从“进京赶考”到“新的赶考之路”时代答卷的理性反思,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升华。从内涵维度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宗旨目标,决定“为了什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根本保障,决定“为什么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方法路径,决定“怎么干”。从实践维度看,“三个务必”可以推进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完成,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04,(1):4-5
为避免青少年在危急关头做无谓牺牲,北京市教委对一项实施了15年的《中、小学生守则》重新修订,删除了鼓励中小学生“敢于斗争”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西柏坡精神作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年来一直成为各界研究探讨的热点之一。有人把西柏坡精神概括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实事求是、立国兴邦的创业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自律精神。也有人认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两个务必”;其基本内容是拼搏(敢于斗争,善于胜利)、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创造)、团结(同舟共济,军民一致)、自律(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我认为西柏坡精神还可以进一步简练概括为:两个善于和两个务必。“两个善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它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育》2008,(2):6-6
《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3日报道:吉林省农安县一个11岁男孩为救掉入积水大坑中的小伙伴,溺水身亡。受助者及其家长非但不承认获得救助,而且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亡童家长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却被判决承担70%的监护责任。2003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删去了“见义勇为”的提法,北京市也把“敢于斗争”从学生手册上删除了。  相似文献   

8.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对青少年一直努力从小培养他们“舍己救人”与“勇于牺牲”的精神。1987年开始实施的《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更是把“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作为青少年的行为规范。而长期以来,敢于牺牲的“小英雄”在中国社会的舆  相似文献   

9.
禹之谟是辛亥革命准备时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他一生注重实践,反对空谈,勇于任事,敢于斗争,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尽力实践,他在“知”“行”关系中强调“行”的决定作用,在中华民族处于严重危机的当时,唤起群众到救亡图存的实际斗争中去,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将相和)是一篇脍灸人口、富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故事,又是一篇巧于运用对比记事叙理的优秀文章。文章通过“完璧归赵”、“将相不和”、“负荆请罪”、“将相和”等故事情节,反映了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蔺相如这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表现了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对国家忠贞不渝等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革命群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勇猛地冲杀;他们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冲击旧礼教,传播马列主义,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时期,成为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它就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撰写的《哥白尼》,介绍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地动学说”的感人业绩,激励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家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斗争、敢于创新的精神。法国著名文学  相似文献   

13.
《热爱生命》通过对“他”在渺无人迹的旷野甲,与严寒、饥饿、伤痛,与野兽袭击进行顽强搏斗的场景,向读者表明惟有顽强的精神和意志,不畏凶险,才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也颂扬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主席的光辉诗句,把“难事”与“登攀”这一对矛盾鲜明地提出来,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对待困难的辩证法。它告诉我们:在革命的征途上,必然会有艰难险阻,必然会出现许多“难事”,但我们“只要肯登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登上新的高峰。“世上无难事”,并不是否认困难。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承认困难,  相似文献   

15.
“三个务必”是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基础上对新时代新征程管党治党的新要求,是对全党的新告诫、新期盼。“三个务必”在坚持和发展“两个务必”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融入其中,从理想信念、优良作风和精神力量这三个层面完善基本内涵。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践行“三个务必”的方向指引;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是落实“三个务必”的作风保证;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和本领要求,是践行“三个务必”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三个务必”要从深入开展“三个务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制度规范体系以及坚定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定力等进路展开,以增强全党贯彻落实新时代“三个务必”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动“三个务必”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向纵深发展。深刻认识“三个务必”的丰富内涵、逻辑结构和实践进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三个务必”。  相似文献   

16.
诞生于革命时期的“二七精神”,随时代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对大学生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不怕吃苦、团结一心、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发挥“二七精神”的育人价值,要通过彰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结合实际搭建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运用好新媒体等途径,将“二七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今年年初,北京市修改了《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只是要求小学生“对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要求中学生在“敢于斗争”的基础上更要“善于斗争”和“学会自护自救”。那么,未成年人还要不要见义勇为呢?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说,今天继续肯定青少年中的这种美德,对于疗治一些独生子女惟我独尊、集体观念欠缺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社会疾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长期以来,社会对见义勇为的理解就是舍己救人。但是,我们在未成年人中肯定见义勇为精神,并不等于同时提倡舍己救人这种做法。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心智和…  相似文献   

18.
读了徐寅生同志的讲话,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徐寅生同志讲得好:“一个革命者必须胸怀大志,不断革命”,“要把祖国荣誉放在第一位”。正因为这样,徐寅生同志就能敢想敢干,不论在失败和胜利面前,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徐寅生同志能有这样的革命志气,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条,是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 ,北京市教委新修订了《北京市中、小学生守则》和《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原规范的第20条最后一句是“遇到坏人坏事要主动报告、敢于斗争” ,现在“敢于斗争”被去掉了。这是件值得称赞的好事 ,这表明教育界终于认识到以往的学生行为规范中存在的弊端漏洞 ,对学生行为规范做了实事求是的修改。在以往的教育观里 ,对孩子进行教育时 ,总是注意培养他们善恶分明的是非观 ,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正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教育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孩子的判断力本来有限 ,在现实世界遇到错综的情况时 ,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往往…  相似文献   

20.
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具体体现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自强不息的精神;居安思危、处兴思亡的辩证理性精神;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进取精神;同舟共济、精诚团结的民主协商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创新精神等五方面,而每一方面都体现了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