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红仙 《成才之路》2011,(30):19-19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世界还包括另一方面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还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如果我们仅仅止于出发点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其与生活、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儿童与生活”入手,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  相似文献   

3.
王海涛 《教师》2012,(19):90-9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口头说教,而应联系社会与家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所以,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时.要实施开放教学,把教学带人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增的课程。该课程对改变我国德育现状,解决原有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使用教科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教学经验阐述该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晓香 《河北教育》2006,(12):23-24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参赛教师对课程的综合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多数课改变了过去品德教学中盲目拔高或出现“空心人”的现象。品德教学越来越趋于常态,真实、自然、生活气息浓厚、充满了人文关怀。当然活动中也反映出一些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共性的问题。总之,此次活动,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也反映了问题,既看到了老师的进步也看到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明确指出: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学习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提效呢?笔者认为,贴着“童心”进行教学,这是实现品德教学提效的关键所在。贴着“童心”教是指: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关注儿童的内心需要,体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7.
闻讯 《宁夏教育》2002,(10):4-4
今年秋季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小学开设两门新课程。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一项通知,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在小学一至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8.
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确立以来,随着新课程赋予师生教学的开放性、生活性、活动性和自主性的增强,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开阔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我们的老师不太愿意有效运用故事作为教学的课程资源。即便是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故事文本,也多被忽视了,甚至轻描淡写地带过。在笔者看到的课例中,几乎没有教师以故事内容设计课的,对此深感缺憾。  相似文献   

9.
实施新课程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已经超越了我们要求学生做什么的层次,而是探索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我们该提供些什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时间占据了每周课时总量的2至3节,比例不小.如果这门课程能发挥出其效能,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很大的.否则,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将是极大的浪费.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品德教育课程,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是每一位执教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品德课实施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凸显“综合”特色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两品”)新课程,已经跃然进入小学课程体系,正在全国城乡学校逐步实施。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教学不是教师单向培养学生的活动,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们应从主体性、互动性、互惠性等方面来把握“师生交往”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虽然教学活动设计花哨、热闹,但大都游离于一个层次与平面上,看不出活动之间的递进关系。实际上,如果课堂教学活动情境变化太快,而且是止于同一层面的,有些  相似文献   

13.
王世朋 《辅导员》2010,(20):50-5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课程意在通过活动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品德教学中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生,已经内化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和习惯。课堂上,图片、文字、歌曲、影片等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极大地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显现了新的教育增量,甚至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生产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能较多地发现一些课程资源利用上的误区。在笔者平时的听课记录中,发现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诸多“改变”,正是这些小小的“改变”,却使得课堂更加出彩。现就如何开发和使用“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并使其发挥更大效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特别关注“生成”,这就要求“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经常密切关注学生课内外的生活.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低年级段开设品德课程,即《品德与生活》。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交朋友。他们特别活泼好动,爱做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行为习惯都缺乏普遍的目的性。这些特点给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上好“品德与生活”的重要前提。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我校的区域特色,总结了几点有效可行的课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学生不能把“品德”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我们尝试“四步教学法”,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学生不能把“品德”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我们尝试“四步教学法”,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确定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并指出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即: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关键在于领会课程性质.把握课程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