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少林衣体真传》书名、内容与作者《少林衣钵真传》为手抄本,卷首有“咸丰五年岁在乙卯崂西斋”字样,由之看来应是咸丰时人抄录。该书有的抄本又名为《短打秘钥》,但由卷四有“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序”看来,该书可能最早应名为《罗汉行功短打》。《少林衣钵真传》共分四卷,卷一亦名为《少林衣钵真传》,为总论;卷二为《绘象罗汉短打变式》,均讲拳法;卷三为《绘象罗汉兵刃全式》,讲各式器械;卷四为《绘象罗汉行功全谱》,讲内功导引之“十八罗汉势”。《少林衣钵真传》中有类似于序的文章一篇,又有一“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  相似文献   

2.
刘连洋 《精武》2005,(7):38-40
《少林衣钵真传》是一本与《纪效新书》、《苌氏武技书》一样,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深远影响的古谱著作。只是由于近代形意、太极等流派的兴盛,而该谱义仅流传于螳螂门中,所以研究者极少:因笔者喜欢对螳螂拳史、拳理、拳功的研究,所以对该谱多有涉猎,以下为笔者一愚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少林衣钵真传》五卷本,是七星螳螂拳拳谱,今录出部分内容,供螳螂拳爱好者学习研究。短打十戒一、强横无义者不传强横则为乱无义则负恩逢蒙之事可鉴也二、求教不诚者不传三、不传则已传则或多或少必用真实手法勿执外道以欺人  相似文献   

5.
霍瑞亭 《精武》2011,(1):85-85
少林螳螂拳也称少林罗汉短打螳螂拳、通臂螳螂拳、九字螳螂拳。自王郎祖师首创螳螂拳后经福居传至北京白云观道长闫万修。闰万修承其衣钵传至恩善耆、后有沧县城东大白头村(也称大白兔村)杨俊谱。他跪拜恩善耆为师得全部螳螂拳技艺并创立福顺镖局课徒授业。杨俊谱一生传人扬名者甚多,众多弟子当中以其子杨进元、以及杨德清、杨德符、杨德玉,  相似文献   

6.
周广卿  臧海鹏 《精武》2004,(9):1-1,4,5
在青岛贮水山南坡的一个习武场上,常年活跃着一个矫健的身影,他就是太极螳螂拳嫡系传人王勇。 王勇先生是螳螂拳一代宗师王玉山大师的嫡孙,他自幼随父(螳螂拳名家王元乾老师)研习太极螳螂拳法,在幼年时期就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无论是拳理、拳法还是精要内涵,都深得父辈真传。  相似文献   

7.
5、并非陈青萍到赵堡后赵堡才有太极拳——赵堡架。 从众多赵堡太极传人的传谱、秘谱、抄本和论谱,以及杜元化《太极拳正宗》等材料证明,陈青萍以前,太极拳在赵堡已传了六代。现先以陈敬伯的有关资料为证。陈敬伯家谱记载,陈敬伯家由其祖父陈文举从陈伯庄迁入赵堡,家谱中有《敬伯公传》曰:“陈(王甚),又名敬伯,字长青,生于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于乾隆辛亥(1791年),理精太极,已达妙手神化境  相似文献   

8.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9.
王开文 《中华武术》2005,(10):45-46
螳螂拳源于陕西之说最早见于1982年到1985年,青岛张炳斗(署名云鹤涧客)先生连载于《知识与生活》杂志上刊登的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又名《王郎传奇》),1986年又以单行本上下两册公开发行。文中称,陕西淳化县西安府邪州王家塬人氏王文成(人称王郎)。自幼习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返回途中偶见螳螂战鸟,顿悟螳螂手法,又集“十八家拳法”精华,  相似文献   

10.
螳螂拳相传是明末人氏王郎所创,但有关王郎的生平事迹、创拳经过已无稽可考。据《莱阳县志》卷三《武术》(1935年版)中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是我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象形拳中的一种。相传为明末清初即墨(今山东)人王郎细察螳螂捕蝉时攻防有变、长短兼施、擒纵得法,深受启发,遂创出螳螂拳。从明至今,螳螂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现逐渐形成多种流派,有少林僧侣所创的七星螳螂(又名罗汉螳螂),清初赵珠创的梅花螳螂(又名太极螳螂),清末魏德林等创的六  相似文献   

12.
大连活跃着许多拳种,秘踪、燕青、螳螂、地功、通臂、少林、太极拳等各呈现纷彩,其中尤以螳螂拳流行较广,习练者甚多。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公园、广场都可以看到习武者的身影,他们或单人或三五成群,或集体聚精会神地练习螳螂拳的基本功。在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近年来,在国内各种武术比赛中,一些练习螳螂拳的选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苗福盛,辽宁警官专科学校教官宋修田,日合资企业经理刘文玉,大连中国商检局潘军等,多次夺得赛会中金牌的优秀表演奖,大连的螳螂拳以它的较强实战性引起国内武坛的注目。 大…  相似文献   

13.
石民琦 《精武》2006,(6):52-53
螳螂拳发源并盛行于山东烟台莱阳县,莱阳县的李炳霄、赵珠、梁学乡、姜化龙、宋子德以及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传人。其中后三位是中国近代螳螂拳的杰出代表人物,功精艺纯,名扬天下, 被武术界誉为莱阳“三山”。尤其是崔寿山先生作为螳螂拳一代宗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14.
大成拳自问世以来,以其技击性闻名武林。大成拳创造者王芗斋先生40年代在《实报》登报比武,大败中外拳坛高手令人信服(芗老的弟子赵道新、姚宗勋诸先生也以赫赫战绩证明了大成拳的威力)。为弘扬真传武术,芗老将中华真传武术的核心功法站桩大白于天下。于是,成千上万求真功实技者开始重视站桩,想以此步人大成拳正轨。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8,(6):56-56
2008年5月1日,首届梁山全国功夫争霸赛在梁山风景区“水泊梁山记”表演台举行。本届争霸赛设置了掌功、腿功、轻功等表演项目,来自全国空灵道、雷氏内功、龙虎门、少林、峨眉、形意拳、查拳、螳螂拳、武当拳、佛汉拳、子午门等11个门派的60余名武林高手参加了比赛。山东省武术院副院长陈勇,山东省记录片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相似文献   

16.
我的母亲孙叔容先生(1918-2005年),是我国当代代表性武术名家,孙氏武学中兴之师。孙叔容先生是我国近代武术大师孙禄堂的嫡长孙,幼承庭训,8岁跟爷爷开始习武,终生不辍,38岁起随父亲孙存周在北海公园公益授拳,之后在全国各地授拳无数。孙叔容先生不仅在全国各地授拳,亦在孙氏武学研究方面做了杰出的贡献。1992年出版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2000年此书在中国香港再版。先后在《汴梁武术》《少林武术》《少林与太极》《武魂》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孙氏武学中兴之师。  相似文献   

17.
武术文摘     
封天驦(1777~1856),出身于文武世家。父亲封英士,为乾隆庚寅年武举,待人豁达大度,乐善好施。被乡人称为“活菩萨。” 天驦自出生后,在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承继父亲品业,习文练武,孜孜求进,并深得少林派武术真传。181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封天驦毅然应试,考中武举。吏部选派他去境内社会秩序极乱的山东省莱芜县任知县。他深知此任担子不轻,赴任后便私查暗访,体察民情,并掌握了许多不法之徒的劣迹,严肃整  相似文献   

18.
《精武》2009,(8)
陈太平先生简介陈太平先生,为当代知名的太极拳技击家,于医武道都有极深体认,对于太极拳技击体系化的主张更是独树一帜。陈先生少年时习练少林拳法,拜入少林还俗武僧李海前辈的门下,掌握少林真传的各家拳法及易筋经等秘传功法。年岁稍长,  相似文献   

19.
通风报信     
《中华武术》2000,(7):17-18
少林武僧团京城展雄风 作为“2000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的《少林雄风》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精心制作、隆重推出的一台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为宗旨,努力使传统的武术表演进入艺术殿堂的精彩节目。《少林雄风》取材于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的日常生活。全班人马均由少林武僧团演员担任,堪称世界上惟一正宗的少林真传。《少林雄风》浓缩了一千多年少林武功历史的精华。这台节目由曾在国际上数次获奖的李西宁女士担纲导演。整台节目以春、夏、秋、冬分为四场,歌唱表演分别展示了十二生肖象形拳、硬气功、各路拳术、十八般兵器及少…  相似文献   

20.
耕夫 《精武》2007,(2):52-52
冯志强,河北束鹿人,1928年生。自幼习少林桩功和达摩易筋经,其后几易师门,学习心意拳及通臂拳。1951年后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习练太极拳和推手,深得陈先生之真传,精研太极拳之理法,几十年勤练不辍,尤精于推手技法之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