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太极拳的训练体系中,套路技术训练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技术训练是知人的功夫,也是检验太极拳技术水平的一种途径。在太极拳套路技术训练和推手  相似文献   

2.
<正>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是太极拳的最主要的功能,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的实战性训练,是练习“听劲”和达到“懂劲”的必然途径。当然,太极拳推手技术的基础是拳架。当拳架练至身法没有缺陷,能够做到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串,通达顺遂;以及腰为主宰,周身一家,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就为推手技术的运用奠定了基础。练习拳架是体,练习推手是用。由体到用,由用到体,体用结合,循环往复,才能长功夫。  相似文献   

3.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4.
翟维传 《武当》2001,(2):15-16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对练的内容之一。是在熟练太极拳架,掌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理,具有一定的太极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二人技击性训练的一种方式。是学习听劲、摸劲到懂劲的一种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6.
罗卫民 《武当》2023,(1):4-5
<正>太极拳是和谐的艺术,除了练习者自身和谐外,在推手练习时还要与对手和谐,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共振。太极拳的不用力是通过和谐和协同产生的,对于初学入门者来说,任何形式的对抗性训练都应当避免。“擅发者不寿”。太极拳一般来说给人的印象是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拳论也说“益寿延年不老春”,“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从历史上太极拳名家的数据来看,大约平均寿命只有73岁左右,并不比普通人有显著优势。尤其是技击功夫高,擅长推手发放的高手,寿命更短,甚至不如普通人。  相似文献   

7.
林泉宝 《武当》2003,(7):15-15
推手技法,是武当赵堡太极之中层功夫。推手古代叫“擖手”,或者叫“打手”或“搭手”,它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太极拳的拳架不但具有养生的作用,又是技击实践运用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技法上运用太极拳八门劲(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基本方法,以沾连粘随为太极拳之技巧,并以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之原则,来探索对方的动向、虚实,  相似文献   

8.
虎扑推手     
在中国拳术里,特别是在内家拳术中,推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练功方法。推手,显著区别于盘拳架、散手。《孙禄堂武学录》云:"以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相对于散手训练,推手训练概为基础。通常说的推手,指太极推手。它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的综合运用,具有修身性、健身性、技击性。推手的形式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笔者根据练拳实践,介绍一种两人对练方法,姑且以"虎扑推手"为称呼。  相似文献   

9.
祝大彤 《精武》2003,(4):36-37
太极拳讲究体用结合,体,即练拳、打拳与盘拳;用,即推手和技击。凡习练太极拳的人,练几年拳后都想着学练推手,那么为什么练拳者多喜爱推手、技击呢?  相似文献   

10.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11.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技击技巧认识和探求太极推手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孙建国 《武当》2011,(4):14
太极拳推手是检验太极拳套路及身法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双方知己功夫和知彼功夫的一种习练手段。通过一段时间或几年的太极拳套路的演练后,一定要通过太极推手的方法来验证是否合乎太极拳内外三合之要领。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要体用结合。拳架是锻炼体形和大脑中枢神经的一种功夫,而推手则是运用阴阳哲理拳法而达到知己知彼的对抗功夫。如果练太极拳不练推手,就会不懂得"听劲",推手是太极拳的应用。相反只练推手不练套路拳架,则缺少技巧和方法。因此二者是相互补充,缺一不可的。若要上升到太极拳的应用境界,必须"心意着功夫"。  相似文献   

14.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15.
倪元海 《武当》2012,(11):38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精髓,高深莫测,奥妙无穷,不仅得到太极拳爱好者的青睐,还逐步得到世界武林同仁的高度评价和推崇,逐步成为各门各派加强功力训练,提高技击水平的有效手段。推手不再是太极拳的专利,而成为世界武林同道的共同财富。山东梓童山武术院长期研究、推广推手运动,根据推手比赛的特点,制定了《国际推手竞赛规则》。其竞赛规则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便于推广,没有门户限  相似文献   

16.
严翰秀 《武当》2003,(4):57-60
“研究太极拳,我是业余的,但是我很敬业。”这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于志钧对自己的评价。重文轻武,是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的中国社会里的一种现象,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古代高文化人研究太极拳的先河。于志钧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研究中国的太极拳,追求太极拳推手技击功夫,努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于2001年8月在于志钧的寓所采访了他,了解到他颇有传奇色彩的习武经历。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健身价值被世人所认同,而体现其技击项目的推手是让人体验太极的魅力所在。推手是展示太极拳攻防技击的重要演示项目,如何在推手中战胜对手处于优势,本文通过一些实战现例和"中正"的作用对"中正"在太极推手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宝银 《武当》2011,(1):16
推手:太极拳修炼过程中的一种练功方法和手段。推手练功,旨在落实拳理,掌握拳法。太极拳"着熟"、"懂劲"、"神明"功夫,均源于推手。推手双方必须遵守"沾连  相似文献   

20.
郭岩 《中华武术》2000,(2):36-37
拙作《太极拳推手杂谈》一文,已引起诸多司行议论探讨。本人当初写此文的动机,是总结我以往练习太极拳和推手之经验,反思太极拳技击功能与推手的关系,借助有关资料来弄清楚推手的来龙去脉,澄清推手的具体内涵,为推手的发明权提供一个佐证,以避免太极拳界因源流问题而长争久论。我尤其愿此观点引起武术界,特别是太极拳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