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方法,对"第5届国际武术搏击王争霸赛"中武术散打和泰拳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散打在腿法、拳法和组合动作中优势明显;泰拳在摔法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泰拳的优势膝/肘技术运用较好,同时,也是散打的弱点.研究指出,散打一要,请进泰拳教练进一步学习膝/肘等泰拳技术;二要,挖掘传统拳中的短打技术,传统短打均有拳、腿、摔、膝、肘等技法,进行整理融汇于散打之中,使中国功夫的代表-散打更加充实多样,体现与时俱进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2.
谁的拳头更硬? 7月1日,中国武术 院散打馆内的散打王争 霸赛呈白热化状态。一名 观众在冷眼观看了几场 比赛后,悄然退出散打馆,找到散打王争霸赛组委会的官员,表示要上台挑战散打工:“这些运动员都没有功夫,他们的拳头太轻,我的拳头比他们重一倍。” 一位练“卢氏结构”的民间武师给组委会打来电话:“我们练的是内家拳,学的是内家拳中最优秀的东西。你们的散打训练不科学。我们有信心打败散打王。” 贵州省一位派出所民警打来电话说,看了散打王争霸赛很兴奋,很想参加:“我在贵州十年间没有对手了,这次一定要到北京会会散打…  相似文献   

3.
余拳招术探     
陈平秋 《精武》2007,(8):38-40
在余拳特殊的训练后,已经奠定了相当好的武功基础,可以说,招术也许不太重要了,但余拳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技击内容,主要通过步法、身法、手法、腿法表现连环和立体攻防的特点。步法除了前面说到的扭步,还有盘根步、蛇行步、龙云步、以及跟步、跪跟步等。关于步法,我在其它文章里较全面地介绍过武术中用的各种实战步法,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只简单比较余拳和普通门派在步法运用上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临汾市体育局、临汾市武术协会主办,临汾燕军文武教育集团承办的2009年临汾市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燕军文武杯"第四届武术观摩大赛暨散打功夫王争霸赛于7月6日在尧都区体育馆鸣金。本次比赛由来自全市各县市武术协会、武校、武馆、俱乐部35支代表队的500余名运动员,共参加了14个拳械类别及男女散打各级别的比赛参赛选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0岁,是临汾市近年来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比赛。  相似文献   

5.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8):56-57
本期出场名家梅花桩名家韩建中、八卦掌名家张全亮、意拳名家姚承荣湖北读者朱海问: 韩建中老师曾经在《中华武术》第三期上对中国武术中的点穴功夫做了解答,使我受益匪浅,但是我还有一些问题不明白。韩老师能否对点穴功做详细的解答? 韩建中答武打影视、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在搏杀的关键时刻突然施展出致命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武术工作和研究几十年了,在探讨传统武术及影视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问题时发现,正是在现代阶段,影视和武侠小说的武学真正开始光大,它代表了“新派武术”的繁荣,把纸上武学与花拳绣腿演绎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基础上,众多武功唤起的是我对人体的想像力,并通过武功进而对人体极限进行探讨,它同时又使我产生很多疑问,人能跑多快?能跳多高?能举多重?这种对人体极限的探讨,跟中国传统的武术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从传统武术视野下审视散打的发展。研究发现,气、桩功、整劲、短打为传统武术的技法特征,与散打腿法具有很好的互补效应;提出了散打应从武术基本功、传统武术短打、传统武术拳理三方面入手改进的建议。通过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升华散打文化,有利于调节武术界长期对散打发展的诸多争议,促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功夫",以浓郁的武术散打文化意蕴更好地传播于世界。  相似文献   

8.
春雪荐书     
《新体育》2010,(10):78-79
《连手道》人民体育出版社 热度: 内容简介 连手道是少林绵张拳、鹰爪翻子拳和九宫八法十二雁合手提炼出来的技击精髓,是鹰爪拳的高层次功夫,所以不是武功功底深厚者再练此拳.不能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  相似文献   

9.
程元江 《精武》2008,(7):58-58
我是《精武》的老读者,从《精武》杂志创刊至今,我每期必看必读。陈平秋先生的多篇文章在《精武》杂志上发表后,我对余拳、苏派功夫着迷了,但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陈先生讲的余拳、苏派的故事,很是惊、悬、奇、疑。  相似文献   

10.
杨剑平 《武当》2015,(3):56-57
"凌空劲"顾名思义就是隔空发功,可以在不接触人身体的前提下将人打倒。古代又称之为"百步神拳",即在百步之内,可以做到手起人倒。这是一种内功外气击人的高级武功。无论少林拳还是武当内家拳都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但因为能达此炉火纯青地步的人非常罕见,所以很多人是少见多怪而给予了否认。可是在武术界前辈中却是首肯的,因为在那个时代有高功夫的人是大有人在的。可惜的是,随着岁月年轮的飞逝,老一辈的武术家也一个个  相似文献   

11.
刘绥滨 《精武》2003,(5):10-11
金刀出鞘拳是青城绿林派的基础拳法。很多人听到基础拳法就不屑一顾,一心想学高级武功,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础哪有高级,青城武术还有一句话叫“大道至简”,意即最好的功夫就是最简单的。所以等你练完高级武功再跟人打斗时,你会发现你打败对手往往并不是用的高级功夫中的某一招,恰恰是基础功夫里的某一手。  相似文献   

12.
谈到费德勒,总使人联想起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秉性非凡的少年因为非同寻常的际遇,受到世外高人的点拨,而且歪打正着地得到武功宝笈,于是钻研与苦练之下,一举成为天下无敌的一流高手。小说中为了解释少年武功与内力的突飞猛进,不得不设计很多的因缘巧合。可是在现实中,却真的有那么几个"超人",甚至不需这些桥段,仅仅依靠自身的天赋与悟性,便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费德勒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武当拳桩功     
中国武术有外家、内家之分。 外家主刚,内家尚柔。武当拳内家 拉功主张外柔内刚,刚不现形,绵 里藏针,刚柔相济;遇柔刚化,遇刚 而发,它是任何搏击术所没有和不 能媲美的!既能健身益寿,又能惩 恶扬善防身,并以中国的道教文化 作底蕴,因而别具特色和风格。 武当拳内家桩功从练功方法、 技击法则等与其它门派武功有着 很大不同。外家武功注重形体、四 肢等外在功夫的锻炼,而武当拳内 家桩功则强调内在的心、意、神等 的培养,尚意不尚力,在练功和技 击应用中强调意在气、力的前面运 行,不主张没有意识指导运行下的 力气即外力、蛮…  相似文献   

14.
无极拳在无极功夫中是比较高的境界,学习难度比较大,演练要求高,要有一定的功夫才能练习,我在三年前学习了无极拳,一直坚持练习,至今颇有收获。练习无极拳要求:一、无极拳练习要求动作缓慢,自开式至结  相似文献   

15.
拳、腿、摔技术的成功运用是散打运动员赢得比赛的关键.通过比赛现场统计与观察,分析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拳、腿、摔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男子散打训练朝着更加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对濒临消失的土家族宏门安定堂"梁拳"进行挖掘、探源,并与现代武术中的散打结合起来,把最原始的梁拳基本技法、训练方法等运用到散打运动之中,为现代武术服务。文章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法等方法对"梁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梁拳"技法手段众多,运动形式多样;有较高的技击与防御性;具有悦心健身、防身之价值。另外,从武术的健身、攻防、竞技等多个方面得出:"梁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其作为民运会项目武术中的传统拳与传统器械组别具有较强的参赛性。  相似文献   

17.
《精武》2006,(1):16-19
近日到山西采访,在一形意拳大家家中偶然发现线装拳谱一本,名为《张氏短打拳》。拳谱已很破旧,污迹、水渍满书页,而且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但此大家却视若珍宝,不肯示人。待众宾客散去,帷余与大家独处时,余施展绝技“泡磨大法”才得窥拳谱一角。拳谱为民国元年上海江东书局印行,石印本,共两册,为技击名家玄机和尚——张横秋所著。张横秋曾著《拳经拳要》,为近代散打技术开先河者,也是少林武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该拳谱分为《总序》、《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法》、《张横秋千金秘诀》等若干篇,从短打拳的渊源、拳理、拳法、心法、受伤处置、临场切要等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其家传绝学——张氏短打拳。据我所知,张氏短打拳现已濒临失传, 而其拳法的简单实用,富于技击手法,又符合当今习拳者的要求。谱中语言精炼而阐释堂奥,确为习拳者不可多得之武功秘笈。  相似文献   

18.
毛敏 《精武》2009,(7):68-69
太极功夫是如何获得的?有没有神秘的内功?明师是如何教学、训练学生的?太极拳是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去练?我想这诸多问题是许多拳友都想了解的。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我与两位好友结伴,带着我11岁的儿子张俊硕及好友6岁的侄子杜灏赴菏泽学拳,此行不仅解决了这些问题,更让在《由央视春晚行云流水引发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的那位朋友亲自感受到了太极功夫的神奇。  相似文献   

19.
卜一,姚承光先生入室弟子,为意拳第四代传人。自动好武,曾专业学习散打,虽稍有所成,但仍不满足。为学中国功夫之精髓,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赴北京师从姚承光先生,专业练习意拳近八年,得恩师倾囊相授,尽得神髓。于一九九七年开始担任北京宗勋武馆教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与教学经验,并于一九九八年在京举行的首届国际意拳散手对抗赛和二000年首届国际意拳推手循环赛中荣获冠军。此间受北京工业大学、四川攀枝花五泰  相似文献   

20.
陈平秋 《精武》2007,(6):4-7
我不知道读者读罢此文,会有何感想,反正我在编前浏览阅后,深感作者所写之事,不仅“玄”,而且神秘至极,甚至有过于金庸、古龙武侠小说的情节。可是,这却是作者亲历之事,信笔写来,不疾不徐,丝丝入扣,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