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寻诗意:诗化的语言文中多处引用、化用了古诗。我们仅是读读这些文字,就已觉得妙不可言,美不胜收了。这些如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从而将我们带进一个时而清丽明快,时而迷离朦胧的诗意的世界。现摘录几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化用了王观的诗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古人笔下“眉峰”是生硬的线条,而“眉黛”则是女子弯弯的柳叶眉,柔和亲切;加之“痣一点”就更见其娇俏,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相似文献   

2.
在写景方面,好的比喻不仅能描绘出景物的形态,而且还能透出一定的意趣。而一个好的比喻,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才能创造出新鲜的比喻。《我的空中楼阁》里“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一种运用较广的修辞现象。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是喻体同本体间的相似性,把握相似点是理解含有比喻的文意和恰当运用比喻写作的前提。但是,一件客观事物可能具有多重性质特征,人们认识同一件事物也可以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因此,把握相似点往往是困难的。较为准确地把握比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先分析下面的例句: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2.有的石头象莲花瓣,有的象大象头,有的象老人,有的象卧虎……(李健君《雨中登泰山》) 例1中本体“山”、“小屋”和喻体“眉黛”、  相似文献   

4.
一、以山映衬小屋的玲珑美文章一起笔便绘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堪称是一位丹青高手,先着笔于小屋的依托背景:山多么像美人的一叶柳眉,那么柔和清新,那么妩媚可人。于是缀上了一座小屋———“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犹如琴弦上跃出的一个动听的音符,广袤的海面上微风皱起的波韵,作家视听互应,色声交感,动静结合地描绘出了小屋的玲珑之美。二、以树映衬小屋的飘逸美作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借树写屋,托树言情。写树的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写树的动态———“轻轻…  相似文献   

5.
凡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是可供欣赏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读者读来如身临其境,与作者共鸣,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所描绘的山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确实令人陶醉。《我的空中楼阁》用定景换点的写法,以小屋为中心,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观察、描写,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全景,又有局部之景,不仅此景与彼景各具特色,而且此景与彼景又与小屋密切相关,浑然一体。作者在文章开端就立足于山外,向读者推出一幅全远景,写了小屋的位置,交代了小屋和山的关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风  相似文献   

6.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文章。读完此文,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让人回味无穷……第一,这杯茶的颜色清新自然,即遍地珠玑如诗的语言。鉴赏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此文语言优秀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有短句,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些短句的运用,既使文…  相似文献   

7.
一、激趣阅读下文 ,走进李乐薇的精神家园———“山中小屋” :梦中的家园———读《我的空中楼阁》有感年少时 ,读过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记忆中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简单的一句话 ,却把小屋的优美意境表露无遗 !清新、自然、流畅、隽永 ,是我对整篇短文的印象 ,读完此文 ,犹品了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 ,淡淡的 ,恬恬的 ,却是让人回味无穷……随着都市的繁荣和发展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生活 ,整天都被包围在喧嚣和嘈杂中 ,上下班的堵塞和拥挤 ,工作时的劳顿和辛苦 ,人们已逐渐湮没在都市中 ;难得的假日又…  相似文献   

8.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带彩的笔、奇特的想象和精巧的比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摄下了一幅幅小屋的英姿。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这里写了小屋的点缀效果,采用了博喻的手法,把“山”喻成“一望无际的水…  相似文献   

9.
在修辞比喻的教学中,我们常容易流于粗疏和肤浅,把比喻简单地讲成人所共知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了事。而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比喻有如五彩缤纷的花苑,不经意中便会将一些较为特殊的比喻忽略而不加分析,造成遗珠之憾。笔者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心得,与同仁交流于下.一、较喻。这是一种比较性质的明喻,其结构形式不说成“甲像  相似文献   

10.
博喻,也称“联贯比”,就是多种比喻的综合运用,以此来表现被描写对象,增加其形象性,也增加欣赏者审美感受的曲折性与丰富性的一种比喻。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体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采和气势。  相似文献   

11.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笔者请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许多学生都选择了以下两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象群山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这两句确实是耐人寻味,在全文中非常有代表性,能够典型表现本文优美动人、柔和温婉的语言风格。那么如何能让学生透彻的体验如此美妙的语言呢?笔者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令人百读不厌,可以说是本册课本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散文之一。该文崇高而伟大的思想、多姿多彩的美感,满足了广大中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那么该文美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冰糖葫芦式的结构美“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诗人早就将“诗中有画”作为一种艺术追求 ,高中第三册课文《我的空中楼阁》在追求作品中的绘画美的同时 ,使自然界的景观色调和谐 ,动静有致 ,形神俱佳 ,堪称一篇杰出的美文。首先 ,作者很注重画面的构图美。作者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 ,注意画面的布局、画面的层次感以及立体感。他先用一个远焦镜头 ,将自己居住的小屋放在一个大背景中加以衬托。远看 ,山如眉黛一般 ,应该整座山都是一片树的纯绿色 ,故而小屋恰似眉梢上的一点痣 ,在美妙的、饱和着的画面中像画面的灵魂般显示突出的地位。作者又将镜头往前推进 ,勾勒了一幅中景图 ;最…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倒喻”?比喻都是借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通常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如“美女如花”;如果有意颠倒次序,把喻体移置在本体的前面,说成“花似美女”,那就是“倒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对秦统治者的残民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文中主要的句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对这几个句子进行分析时认为此处使用了“排比和比喻”修辞格.此处作者使用的修辞格的确有比喻,实际上是五个比喻和一个比较,而非六个连续的比喻.同时作者在这里所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较喻.  相似文献   

17.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笔调清新、语言优美、技法独到而耐人寻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仅就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试作赏析。先看出手不凡、别致新颖的开头: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捎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开头这两个自然成段的句,共41个字。字数虽少,但够我们品尝的——从朗读的角度看,它节奏舒缓、明朗;语调活泼、轻快、亲切、甜蜜,犹如一对情侣偎依在月光溶溶的郊外某僻静处喃喃私语时,男士夸耀女士的漂亮容貌一般,倾吐出了真挚的依恋、珍爱之情。  相似文献   

18.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4
运用一系列喻体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叫“博喻”。巧妙地运用博喻,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给人以鲜  相似文献   

19.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相似文献   

20.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些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