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的理想家园,宁静而自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是孟浩然的理想家园,淳朴而自然。“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是杜甫的理想家园,清新而恬淡。“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这是杨素的理想家园,精致而幽雅。家园,是心灵的圣地,是避风的港湾,无须金玉点缀,但求馨香温暖。家园,是情感的栖所,是灵魂的依托,无须高墙深院,但求舒心快乐。“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家园如斯,岂不温馨?“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家园如斯,岂不舒心?君不见,阿房宫中泪淋淋。君不见,长生殿中冷…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隐逸文化一直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荡变幻的古代社会里,一部分士人出于对流俗丑恶的极端憎恶,对自身人格的守望,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返身而入林泉,枕石漱流,将他们的痛苦、悲伤和忧患深埋心底。今天,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变,隐逸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原生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种文化却不可避免地投映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底片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对现代人隐逸情怀的生动阐释。一、承认世界之美、现实之美和他者之美传…  相似文献   

4.
陶潜的《桃花源记》里超离世俗的世情风物,逐渐铸造了文人墨客心中难舍的桃源情结.废名亦在他心灵之灯的澄澈下塑造了静若远古的理想国,它与现实之镜中人情浇漓的情状,构成了一篇牧歌与挽歌交织的乐章.废名“半叙景物,半涉人世”建构下的理想桃源也成为引导人类世代追寻的塔灯.  相似文献   

5.
经过历史的洗涤,“桃花源”的含义已经得到了扩展,它早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家园。考生抓住这点,另辟蹊径,找到了新颖脱俗的好内容。在作笔下,那潺潺的溪流,那无边的竹海,那美丽的荷塘,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何其相似。另外,精美的语言也是本的一大亮点,比喻、拟人处处皆是,读来意境深远,音韵和谐,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对家乡近乎痴迷的热磐.  相似文献   

6.
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千百年来,陶潜更多地被当作“隐逸诗人之宗”来解读。本文认为:陶潜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南山人格;而正是南山人格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铸成陶潜诗歌永远的神韵。陶渊明诗歌的人格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菊东篱,躬耕南山”的生存方式,与“质性自然,任真自得”的人格理想,在诗性与神美的层面,达到了完满的契合,二是借“形、影、神”之间的人格对话消释人格主体“营营以惜生”之苦,将大钧之力、大化之功融入南山人格;三是兼用儒道之生死观,建构“乘化以归尽”的生命意识,使人格在生死之思中得到升华。南山之于陶潜,是诗性栖居之地;南山之于中国古代文学,则标识着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文人中,陶渊明是被后世极为推崇的一位。究其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各取所需的。陶渊明晚年所提出的“桃花源”社会理想,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极为深远。每当社会出现动荡之时,“桃花源”理想社会便成为一些士大夫文人安身立命的依据。这种影响直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文从陶渊明的身世及“桃花源”世界产生的思想入手,就“桃花源”理想的生命力谈一点法。  相似文献   

8.
苍鹰只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 ,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 ,因为无垠的天空给了它远离名利的桃花源。风帆只为了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 ,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杆 ,因为浩瀚的海洋给了它不为名利的桃花源。给心灵一个桃花源 ,它会让你在名利的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它会让你在名利的网中拥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绪。心灵中的桃花源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魔棒。屈原心中的桃花源是如此的纯洁 ,在黑暗的官场中 ,清清的汩罗江洗净了他衣上所染的灰尘 ,名利的尘渍却从未进入那片桃花源。岳飞的精忠报国 ,在他的背上背负的不仅仅只是这几…  相似文献   

9.
1.想象桃花源之“美”。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小结:桃花源之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花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请选一类人,用乐,乐在”的句式理解桃花源…  相似文献   

10.
“一个理想的大学,应该办平淡无奇的教育”!这是德高望重的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先生的教育理想。当我在网上发现这则信息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惊讶,但同时多年来迷茫与困惑的心灵终于找到了归属。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编的《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上说,这首词写的是春天.我以为这首词写的是秋天。“桃花流水鳜鱼肥”。“桃花”当然是只有春季开了。既有桃花,似乎就可以断定是春天了.但这“桃花”是否就一定是“花”?会不会是河川潭泉的名字?事实上,西塞山附近就有不少地方以“桃花”为名的:有叫“桃花墩”的,有“桃源乡”,有“桃花坞”等。再则,张志和遭贬后,厌恶官场,才归隐山林当了和尚,这和陶渊明的归隐何其相似。陶潜梦寐的“桃花源”,不会不使他渴求。同时,也只有在象“桃花源”这样的环境中垂钓,才会那样的超然、安闲、适意,“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西塞山前没有“桃花川”,那末在陶潜的笔下会写出“桃花源”,在张志和笔下就不会写出“桃花川”?况且,鳜鱼在春季产卵,加上食料不足,正是最瘦的时候。而且,在鱼产卵期间,一般人是不捕鱼的,何况遁迹佛门以善为本的张志和?  相似文献   

12.
本针对现当代一些中外思想家、哲学家、学和社会学家把当代科技运用过程中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归罪于科技本身,将科学技术当作是当代“世界危机”的思潮进行分析和评述,并认为“科技无罪”,倡导确立用正义之念、善良之心、感激之情去把握科技之剑的科技理念,从而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李闯 《湖南教育》2008,(5):38-39
在人们的心目中,陶潜是一位超脱红尘的“田园诗人”“隐逸高士”。他41岁弃官归隐,躬耕垄亩,用诗歌描写田园风光,吟咏劳动生活。“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高洁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语没有错。”(《陶诗的深度》)这几乎成了历史公论。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自从屈原吟唱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就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花就成为隐士清高绝俗的象征。于是菊花成为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而开放在唐诗里的菊花更是别具风采。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17.
当代城市最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物质文明的高歌猛进,而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的心灵居所的自在充实.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地栖居”一说,强调了人应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处,除了物质家园,还必须为自己寻找精神栖所.城市在本质上是为人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有了为人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重栖息地的职责,这也是和谐城市的根本体现.本文从伦理维度探讨了构建和谐城市并使之实现“诗意地栖居”这一理想目标的方法,那就是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8.
《桃花源记》是一篇最能体现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思想高度的代表性作品。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在这里人人都在参加劳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在这里没有了封建的剥削。在这样一个用文字所构造的理想世界里,诗人给我们展现的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归去来兮辞》,全篇以一“归”字为线,言归由,叙归事,抒归情。以一“乐”字为旨,由“悟”到“安”,再到“乐”,细细读来,会发现在行云流水的文字背后,站立着的是一位临风而歌的田园守望者,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诗人,一个个性张扬、心灵飞翔的朴真魂魄。归之由,表面上看是“田园将芜”,实则“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之归,根在其“悟”,在门阀氏族乱政专权的黑暗社会,陶渊明数载宦海沉浮,虽有猛志,于世难济。作为诗人,能守望自己的灵魂家园,实属不易。而终于在袁泽令上仅仅八十余日,…  相似文献   

20.
回归理想家园是任何时代人类心灵的永恒追求,寄托了人类对美丽人性的憧憬和生命与存在意义的叩问。以中世纪诗人但丁为起点,围绕其天堂“光辉至境”的建构,从较能体现理想家园主题特征与发展变化的几个大师的创作出发展开论述,既对西方文学史上理想家园探询主题的发展脉络有所描绘,也对他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的独特之处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