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有利于掌握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日趋明显,且整体素质难以满足新区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在政策措施、舆论导向、具体制度、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若干障碍.因此,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环境、打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形成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营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是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聚集机制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做优做强广西糖业的战略高度,论述了加快糖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探讨了加快糖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出发,指出了加快糖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企业要充分发挥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建立和完善内部培训制度、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等方法,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相似文献   

5.
从杭州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供求矛盾及影响因素,提出要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等解决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产业性特点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链,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文章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竞争环境和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了面向新型工业化,如何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担当重任.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失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提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实用技能人才日益走俏,高技能人才的身价更是水涨船高,各地、各行业、各企业几乎都制定了相应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有些省份动辄就是每年要培养多少多少万高技能人才.然而,应当看到,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也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违背规律造就的所谓“高技能人才”,恐怕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可能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相似文献   

9.
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探讨,提出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和基本措施;重点论述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建立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推动高技能人才评定工作、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和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选取自然年为输入指标,高技能人才数量为输出指标,构建BP神经网络训练模型,预测了高技能人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出了1996年至2025年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呈现出"S"型增长的发展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数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这三个经济指标的变化将会引起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最后,在预测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针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旺盛时期,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营造适应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琳 《职教论坛》2012,(13):20-23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12.
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林 《中国培训》2007,(11):22-23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但长期以来,高技能人才评价跟不上社会需要,严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  相似文献   

13.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机制的研究和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技能人才应是生产一线岗位能手和技术标兵,是知识技能型人才,是善于思考喜欢琢磨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要走出对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及其培养模式上的认识误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释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丰富的政策及实践指导含义。这一提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衔接,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环节,避免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性人才相对轻视经验技术的倾向,避免了技术性人才职称归口混乱问题,有助于高职学生明确服务一线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照搬其他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而是在借鉴他们成功模式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初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高技能人才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政府逐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使用和待遇等政策规定,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和工作环境正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不足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现状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现实状况可以概括为“老、少、难、理、缺、软”六个方面。老,即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多,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有的已出现断档。少,就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有技术工人100多万,技师仅占3.2%,像南京熊猫集团这样的高技术大型企业,仅有1名高技能技师。核工业集团的高技能…  相似文献   

17.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担当重任。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的供需失衡,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提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呼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瓶颈,国家把高技能人才确立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有了"高技能人才"与"高职高技能人才"之说."高技能人才"、"高职高技能人才"两者看似相同,实则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试从两者概念内涵、培养途径、考核评价三方面加以厘清,希望对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靠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参与,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实现相互联动,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效率.这种联动机制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营造高技能人才的支持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以院校为主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培训》2005,(2):4-5
技能人才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严重问题。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工作者需要尽快解决的共同课题。许多相关单位和职教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想、做法和体验,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一问题的交流和探讨,以加速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尽快改变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