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奥义张远山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郭象是"文化罪犯"?张远山先生《庄子奥义》出版前后,许多媒体发表了书评,主题集中在"庄子被误读了千余年"上,想来这是该书"卖点"之所在。学界中人都知道,《庄子》被误读了千余年不是今天才有的说法,更不是有了《庄子奥义》才有的说法。千余年来,误读《庄子》的情形一直存在,任谁也不会否认。然而,对《庄子》有误读,并不能否定  相似文献   

2.
大约在十六七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认为应该对结构助词"的""地""得"三字,实行精兵简政,凡需要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地处,全都用"的"字,停止"地""得"二字作为结构助词的使用职能.然而没有发出,后来就丢失了.想法依旧存在,而且不时叠动,这里旧话重提.  相似文献   

3.
透视跨文化传播的"误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是指两种以上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误读"现象普遍存在."误读"产生于文本的生产者、文本自身和文本的接受者这个信息传播链条的各个环节间的相互作用之中.本文从解释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跨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教授曹先擢在1992年第3期《语文学习》发表的一篇谈汉字误读的文章提到:也有字本来不误,而故意将二字合为一字或一字析为二字,而作戏谑之举的。1936年当代学者吴奔星在北平办《半月文艺》,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前,山东少妇臧健和拖着一双幼女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湾仔码头摆水饺摊时,她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生存"二字了.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以人为本"误解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图书馆界还存在着种种模糊认识甚至误读.主要表现在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人与管理、人与书的关系的误解.以人为本不是图书馆的核心理念,也不能把以人为本看作最高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于小艳 《今传媒》2016,(4):32-33
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篆隶万象名义>中出现了大量的"、"号,研究者多释读为"也"字.本文穷尽性地归纳了该符号在<名义>中的四种用法,概括了它们在<名义>中出现的体例,并与同类敦煌写本对比,指出<名义>中的"、"号不能简单地释为"也"字,而是唐写本中常见的省代号,并据此改正了目前研究中对<名义>的此类误读.  相似文献   

9.
2003年,本文第一作者发表过一篇文章<论传媒对科学的误读>,希望通过汲取传媒误读科学的各方面教训,减少传媒对科学的误读.然而,伴随着我国传媒进一步被推向市场,以及传媒工作人员的更新换代,我国传媒对科学误读的问题并没有减轻.传媒上的科学报道被进一步社会化、娱乐化、边缘化[1],出现了更为隐蔽或荒唐的误读现象.所以,现在有必要再写一篇文章说说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0.
"藏",《唐韵》昨朗切,义为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府藏[1]."藏"与"藏(cang)"异,"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收藏之与藏室无二音也[2]".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界》2000,(3):57-58
在图书馆学期刊上,有研究者撰文呼吁图书馆界"大家"."大家",词典释之为著名的专家.在图书馆界里,被冠上"著名"二字的"图书馆学家"不胜枚举.何故又去呼唤"大家"呢?"著名"是否也在贬值?"大家"恐怕要比那"著名的××家"高一档次.  相似文献   

12.
"出版"被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因此对作为出版之重要环节的"编辑",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通常人们是这样来解释编辑概念的,即"按照一定的方针,设计、组织、选择和加工稿件,为复制、发行做准备的工作".这个释义的关键在于"选择"二字.它意味着在图书出版中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编辑工作者,被赋予了"选择权".  相似文献   

13.
纵观全国各类报刊,现在报名上带有"拼音"二字的只有《小学生拼音报》了.过去北京、上海各有一家带"拼音"报名的报纸,现在全都更名了.北京的《汉语拼音报》更名为《语言文字报》、上海的《汉语拼音小报》更名为《语言文字周报》.《小学生拼音报》创刊40多年来,多次变更名称,但始终保留"拼音"二字,尤其是办报宗旨一直坚持以"拼音"为特色,咬定"拼音"不动摇,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和推广普通话服务.许多业内人士都说: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级小市,在一个狭小的拼音领域,能创办出质量这么高、发行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好的报纸是值得研究的"拼音报现象".那么,《小学生拼音报》是如何突出"拼音"特色,发挥品牌效应的呢?  相似文献   

14.
三笔写一个"大"字,很简单.然而很多国人对这个简单的"大"字却是情有独钟."大"也一度成为国人形容世象使用率较高的一个字.其气象开阔,变化万千可谓包罗万象.《易经》中将明君称"大君",有德者称"大人",情势有利称"大吉",相互发生了变化称"小往大来"或"大往小来".  相似文献   

15.
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很有妙趣,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心态上的变化.可以用书中提及的一个字为例进行描述:"娃"字,原本在汉代,是形容成熟女子之意,可时间流逝,到了唐宋,娃摇身一变成了小姑娘的代言,到如今,娃娃二字,往往多用于婴儿.  相似文献   

16.
闻荟 《编辑学刊》2011,(3):62-65
该用"像"时莫用"象"象、像不分,由来已久。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这个问题更见突出,从报纸到电视,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为此,《新闻出版报》曾刊出长篇文章:《哪个更像哪个是》。要正确使用象、像二字,关键是要记住"像"字的四种用法:一是用作名词,指比照某个对象形成的形象。其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艺术创造和物理生成。前者如画像、绣像、雕像、塑像,后者如光  相似文献   

17.
半岛电视台是近几年人气最旺的电视台之一,但是通过客观公正的追踪观察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发现它同时也是被误读的最深的电视台之一。从半岛电视台的中文名字到它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沿革,从它一贯秉持的报道立场到它在国际传媒中的地位和角包,从它在观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到它的经营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很深的误读。在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些误读一一进行纠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造成这些误读原因和因素进行反思和追问。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划分对于中国传媒集团现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体制创新.但中国传媒集团目前普遍采取的节目与广告、宣传与经营两分开的做法是一种不彻底的部分剥离,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划分的一种误读,它将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体制性障碍.作为一种过渡的中间形态,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将成为中国传媒集团产业体制改革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07,(17):78-79
"企"字的上面是"人",下面是"止","止"是企业稳固的基础,与上面的"人"字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圆满的"企"字。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最近10年中,我国辞书以"规范"二字冠名已成为一种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冠以"规范"的词典、字典多达40余种,一些已造成了应用上的混淆现象.对此,在刚结束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与11位委员共同联名提交提案,指出辞书应慎用"规范"冠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