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到<编辑之友>2009年第7期吴长安先生的论文<关于"的""地""得"合一的建议>,我深感悲哀.我认为,"的""地""得"切不可合一,现将理由切实而简短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新闻生硬,是党报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通病.一写到工作就是"抓",有一篇反映某项工作的报道一连写了四五个"抓"字,什么"狠狠地抓""坚决地抓""反复抓""抓反复";一开会不是"强调"就是"指出":什么"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一报道经验就是"提高认识""政策到位""领导重视"……  相似文献   

3.
"给力"泛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很烦"给力"两个字,因为报纸上"给力'标题泛滥让我由审美疲劳至尤生厌恶. 何为"给力'?一说中国北方土话,表示给劲带劲之意,一说系从闽南话演变而来.作为形容词用类似"牛""很带劲""酷";用作动词相当"给予力量""加油'之意.  相似文献   

4.
"的""地""得"的用法是编校差错高发地带,可能造成文字差错和语法差错,甚至造成知识性差错或政治问题.本文从图书质检中发现的常见典型易错问题入手,梳理"的""地""得"的语用原则、编校易错点和相关标点符号的用法,希望能给同行提供编校参考.  相似文献   

5.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出自《诗经·大雅·皇矣》。关于这几句的解释,古注主要落实了"省""兑"等字的解释,并从整体分析句义,而对于关键词语"斯""拔"都没有单独解释。今人基于古注,对《诗经》中的"斯"字解释纷纭。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借助其他的文献用例对今人的常见注释进行了分析,认为此处的"斯"应为结构助词,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协调诗歌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报刊上常见“的”、“地”、“得”三个字,有些使用不正确。下面简要谈谈它们的正确用法。 “的”、“地”、“得”均属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某些句子成分的标记。“的”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如“伟大的共产党”,“洗得发白的军衣”;“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如“严肃地说”,“很清楚地听见”;“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得”后边的分成是补语,如“热得满头大汗”。  相似文献   

7.
通过归纳助词“的、地、得”常见的使用错误,介绍“的、地、得”的使用规范,提出应从具体语境出发,选用恰当的助词。  相似文献   

8.
助词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是用在词语中间表示前后有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美丽的花园”、“热烈地歌唱”、“干得很好”。语法书上,都说“地”是状语的标志,“的”是定语的标志,“得”是补语的标志。但是,当前的报刊上,出现对这些结构助词用得不够规范之处经常发生,产生了语法上的混乱现象,是必须引起注意的。太远的不举,仅从随手翻到的,如“感谢你,傅大夫!”(见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陕西日报》三版)一文中“傅大夫一遍一遍的向我母亲解释放血的根据和理由”一句里前一个“的”用错了,应改成“地”字。  相似文献   

9.
沈基松 《编辑之友》2012,(4):103-104
“的”是现代汉语结构助词中的重要成员,是定语的形式标志.但这样一个常见常用的虚词,在书面上常常把本应该由结构助词“地”和“得”承担的用法据为已有,出现了“的”与“地”、“得”的误用问题.本文以《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报纸中结构助词“的”的误用类型,探讨导致误用的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于“的”的正确用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书稿中经常存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问题,编辑在修改时也会遇到一些困惑,有时甚至编辑自己也弄不清该用哪一个,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本文梳理了结构助词“的、地、得”的语法意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位置,以及用法区别,并针对一些典型的例句,讲解它们的用法及容易混淆的地方,旨在通过这样的总结分析,共同提高运用语言的水平,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1.
对于"书",大约没有别的文字会像汉字这样用一"读"字约定得如此准确、有力和明白. 上学,叫"读书".尽管也有叫"念书"的,那原意不过是说"读书"要"念",所谓"书声朗朗"而已.  相似文献   

12.
请用"标志",免用"标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远 《编辑学报》2008,20(1):78-78
在图书、报纸、期刊、电视屏幕乃至不少标准、规范、文件中,频频可见"标识"一词,如"期刊出版标识""文章标识码""商品标识""标识方法""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标识各个分册"等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很多人还把"标识"读成"biāoshi",这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方兴未艾"的意思是正在兴起,一时不会终止(艾,停止).形容事物正处在兴旺发达或蓬勃发展的阶段.宋·陆佃<陶山集·大学案问>:"大学之道,方兴未艾也,士之来学者,盖已千数."冰心<十亿人民的心愿>:"我们的友谊,源远流长;我们的事业,方兴未艾."郭沫若<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甲骨文字的研究,是方兴未艾的一种学问."也作"方昌未艾""方盛未艾"."兴""昌""盛"都是兴旺、昌盛的意思.这是一条褒义成语,不能用于贬义.  相似文献   

14.
6月7日,湖南省档案宣传工作会议在张家界市召开.晚餐后,会议主持人田兴华先生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晚上的活动是参观一家私营民俗博物馆."档案工作者一听这个"馆"字就有亲近感.不是么,档案馆、博物馆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大伙比泡舞厅、玩扑克的兴趣要浓得多.  相似文献   

15.
从7月2日起到7月12日,除周末外,<人民日报>几乎都用整版篇幅不间断地连载<七个"怎么看">全书.同时,尽量在一版安排"导读"或标题新闻,并且忠实于原著的编排体例,在文中穿插"相关链接""知识点""深度阅读""观点声音""网友提问"等辅助性阅读材料,既服务读者,又活跃版面.  相似文献   

16.
《清水江文书》中"壹""乙""一"出现的频率很高,且有不同的意义和写法。"壹""一"既用作数量词,也可用作形容词或副词,区别在于书写形式不同。"乙""一"的意义和写法区别较大",乙"是甲乙的"乙",同时是"一"的假借字。这种写法是在书写过程中慢慢出现,最后约定俗成的。  相似文献   

17.
二十多年前,山东少妇臧健和拖着一双幼女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湾仔码头摆水饺摊时,她想得最多的恐怕就是"生存"二字了.  相似文献   

18.
汉字真奇妙,一个词语有时颠倒一下字序,含意完全不同.比如"好做表面文章",这是个贬义词,而"做好表面文章"却成了褒义词.后者做到极致还能争取得诺贝尔奖,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19.
文体新闻版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版式更能代表读者的阅读潮流,更能体现出一张报纸的版式特色.只有追求"形""视"兼备的版式,才能创出一片天地.如何才能制作"视""形"兼备的文体版面是每个文体新闻编辑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的”“地”“得”的使用及其区别曹玉婷“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在文章中使用的频率是比较高的。它们主要是附着在真地语言单位的前后,用采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这三个词在普通话里的读音相同,都读轻声“de”,在词语和句子中各自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