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160名女子柔道运动员为被试,进行运动员心理疲劳以及人格测试,并尝试揭示女子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况、人格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我国优秀柔道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并不严重;运动员在临赛前一个星期较赛前二个月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的负评价显著提高;人格因素中的兴奋性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两维度均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对运动的负评价维度具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紧张性对情绪/体力耗竭有可靠正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适应与焦虑对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均有可靠正向预测作用,内外向性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都有可靠负向预测作用。应用性次元人格中健康者的人格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对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以及运动负评价均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稳定性、敏感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维度的变化有可靠的负向预测作用;次元人格中只有内外向性对临赛前成就感的降低以及情绪/体力耗竭维度的变化有可靠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使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择业焦虑问卷对内蒙古5所高校148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发现:择业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显著负相关,心理控制源的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因子与择业焦虑正相关,内控性与择业焦虑相关不显著;择业自我效能感的目标选择因子、心理控制源的内控性因子可以反向预测择业焦虑,机遇和有势力他人因子可以正向预测择业焦虑,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项对择业焦虑的回归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择业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对择业焦虑的交互效应显著.表明心理控制源与择业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预测择业焦虑,心理控制源对择业焦虑的作用受到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吉林省高水平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对心理疲劳水平无显著影响。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等级、训练年限和文化水平等变量对心理疲劳存在显著性差异。希望通过本调查研究引起轮滑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两项研究探讨正念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促进运动员综合发展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1采用问卷法对269名运动员进行测量,对变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并采用Bootstrap的方法对运动竞赛焦虑和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2采用2(实验条件)×2(时间点)混合设计,将66名运动员随机分配到正念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人),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心理测量。结果:在研究1中,运动员正念水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显著正相关,与运动竞赛焦虑显著负相关,与运动员-教练员关系显著正相关;运动竞赛焦虑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显著负相关;运动员-教练员关系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显著正相关;正念水平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还可以通过运动竞赛焦虑和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对训练比赛满意感产生间接影响。在研究2中,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念训练组运动员的正念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和训练比赛满意感均有显著提高,运动竞赛焦虑水平显著降低;运动竞赛焦虑和教练员-运动员关系的中介作用Bootstrap分析结果与研究1一致。结论:正念既可以对训练比赛满意感产生直接作用,还可以通过运动竞赛焦虑和教练员-运动员关系间接作用于训练比赛满意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运用身体自我量表(PSPP)、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以及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自陈问卷对南京市大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以身体自我为中介变量,对心理控制源、身体自我与业余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南京市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倾向于外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2)控制源与体育锻炼的参与水平有显著相关;(3)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身体自我相关;(4)身体自我、心理控制源对体育锻炼水平的预测活动是通过两个途径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法与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排球运动员比赛心理优势感的理论依据进行概述,探讨提升比赛心理优势感的途径。高校排球课余训练可以通过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进行比较训练,提升自信心、重视队员身体素质训练,提升协作能力、对运动员进行潜意识心理训练以及加强运动员信息反馈心理调控训练等方法来提升运动员比赛心理优势感。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策略及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5名参加山西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的运动员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赛前心理训练,探索心理训练手段对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影响,选择焦虑、心理疲劳以及心境指标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心理训练后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较实验前降低,表现在训练后运动员成就感明显增强;运动员心境状态更加稳定,表现为TMD、紧张、愤怒、疲劳和抑郁明显降低;运动员状态自信心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运用《运动员心理技能量表》和《运动员失败应对量表》对中国散打国家队的散打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探索运动心理技能和失败应对的交互关系。尤其是对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的研究,为完善散打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和心理技能训练提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表现出高自信心-高焦虑控制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优秀散打运动员心理技能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运动等级散打运动员在心理准备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参赛级别散打运动员在集中注意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训练年限的散打运动员在焦虑控制维度有显著性差异。2)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技能发展水平与竞技能力显著相关。心理准备、注意力、焦虑控制的发展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比赛成绩的参考指标。3)我国不同运动等级、年龄阶段、训练年限、参赛级别的优秀散打运动员在选择失败应对策略上相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运动自信、运动心理应激和个性特征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运动员疲劳问卷"、"特质运动自信量表"、"运动员心理应激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35名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运动员疲劳问卷之三个维度"成就感的降低"、"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与特质运动自信、运动心理应激及个性特征诸多因子存在着明显的相关;运动疲劳三个维度高分组与低分组某些测试指标存在着明显差异;运动特质应对自信、运动心理应激之"人际"和"受伤"因子、运动心理应激之总分、个性特征之"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可以有效地预测残障人游泳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结论:残障人游泳运动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与运动心理应激、运动特质自信及个性特征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练员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职业压力源量表"、"MBI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山东省278名教练员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教练员职业压力源的结构为六维度模型,职业倦怠为三维度模型;教练员总体职业压力约居中等偏上程度,职业倦怠趋于中度水平,但在去个性化层面上较为明显。教练员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存在着相关关系。工作-家庭冲突和职业发展对情绪衰竭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支持总分对情绪衰竭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工作任务本身和组织结构氛围对去个性化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支持总分对去个性化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运动员因素和职业发展对低成就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支持总分对低成就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运动员倦怠是指个体资源与环境要求之间的不平衡,运动员出现即时的、短暂的身心紧张反应,当长期难以有效恢复时,压力反应不断积累,并逐渐发展成以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为特征的身心症状和功能失调状态. 它与过度训练综合症、压力、抑郁等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研究者差别对待. 目前,已有多种理论模型对运动员倦怠进行解释,包括认知—情感压力模型、消极训练压力反应模型、单一认同发展和外部控制模型、运动承诺模型和整合模型. 同时,也有研究者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对运动员倦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未来可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考察影响运动员倦怠的外源性因素,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哪些心理资源有助于抵抗运动员倦怠,在研究方法上可采用纵向追踪和质性研究,积极开展运动员投入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优秀运动员压力、职业倦怠和退役意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188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退役意向调查表、压力源问卷和职业倦怠MBI量表对运动员实施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揭示了优秀运动员压力、职业倦怠和退役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优秀运动员职业倦怠结构中,个人成就感是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而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情感耗竭、成就感、训练年限和年龄对运动员的退役意向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共能解释退役意向总变异的38.8%;3)优秀运动员的职业压力源不能直接有效解释退役意向的总变异,但训练比赛压力和沟通压力均能有效预测运动员的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运动员的压力是通过作用职业倦怠而间接地影响退役意向。  相似文献   

13.
选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对体育院校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体育院校大学新生,身体自尊五项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新生在客观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总分及身体自尊全部五项因子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录取类别的体育院校大学新生在生活满意度总分因子及身体自尊全部五项因子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体育院校大学新生在客观满意度因子和生活满意度总分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体育院校大学新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身体自我价值感四项因子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生活满意度各因子与身体自尊各因子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且身体状况进入多元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方法测量的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客观身体质量指数BMI、主观身体价值感、改变身体形象的行为意向以及整体自尊、一般生活满意感为效标,对从问卷调查法、形象选择法、形象调节法以及内隐实验法中抽取的4项身体意象测量技术进行了比较,考察了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一般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以及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共160名体育大学学生参加了本项研究,其中男生97名,女生63名,均龄21.21岁.因素分析发现,问卷调查、形象选择、形象调节3种方法测量的是外显身体意象;内隐实验法测量的是内隐身体意象,外显与内隐身体意象出现分离.外显身体意象与整体自尊为低度相关.分层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整体自尊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贡献后,身体意象仍有可能对预测生活满意感做出新的增值贡献.讨论了研究结果的方法意义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在赛前最有可能出现的几种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探悉如何进行心理调控。其目的在于增强运动员自信心和心理稳定能力,消除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运动员的内在潜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比赛中去,以取得预期的运动效果及成绩。  相似文献   

16.
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身体自我是自我观念最早发展的部分.我们在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关系问题上的一系列研究积累了5项结果.1)对于人的生活满意感而言,主观身体感受比客观身体形象更重要;2)在整体自尊的基础上,主观身体感受仍可对生活满意感的预测做出增值贡献;3)身体自尊通过整体自尊对生活满意感产生影响;4)在大学生群体中,身体自我对于生活满意感而言至少与学术自我同样重要;5)依体育成绩高低分组时,身体自我价值感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重要的变量;依学业成绩高低分组时,学业自我评价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我们今后的研究任务是从调节变量的角度继续探讨身体自我与主观幸福之间关系的年龄效应、性别效应、文化效应以及身体自我的可控效应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青少年运动员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徽、上海、福建、江西四省青少年运动员的个性、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生涯阻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运动员具有较独立的个性;职业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在自我效能感上有相当数量的运动员属于迷失方向型;在生活阻力上运动员重视个性与职业相匹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运动员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被试为304名中国运动员,男136人,女168人,年龄范围14~23岁,平均年龄19.84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朋友支持、其他支持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女运动员的得分均高于男运动员。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和消极情感产生预测作用的变量是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产生预测作用的变量是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优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的社会支持指标的预测力是不同的。这些结果提示,需要用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预测运动员不同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9.
Choking现象指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执行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其产生机制及影响因素是近年来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某体育大学40名男性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为被试,设置无压力、低压力及高压力三种实验条件,采用纵向研究的范式,揭示了自我意识与Choking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内在自我意识及外在自我意识均与Choking指数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二者能够有效地预测Choking现象,解释Choking指数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