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难忘老榆树     
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上,面朝大海。碧波荡漾的大海一望无际,遥远之处与天相接,便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景致。我的老家少山少树,但有一棵老榆树。老榆树有多少岁了,这是儿时萦绕在我脑海里许多年的问题。稍长大一点时,便问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年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老人告诉我说,他也不知老榆树多少岁了,只记得他,小、时候,他的爷爷常讲老榆树的故事给他听。那时,他也同样问过他的爷爷老榆树有多少岁  相似文献   

2.
成志 《生态文化》2005,(3):36-38
我要讲一个老榆树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老榆树长在我们村西头的碾房旁,据老人们说,老榆树的年龄最少也有三百多年。老人们的祖先见到的就是一人合抱不拢的老榆树。村子里的人挨了一代又一代,老榆树虽然老了,却愈发地粗壮,树皮黑黑的,身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浙江以生产绿茶为主,西湖龙井更是"杭为茶都"的金名片,然而一种不少杭州人都陌生的红茶—九曲红梅,近来却"老枝新发",香飘四海。前不久,在2013中国茶业博览会暨"浙茶杯"红茶评比中,由杭州西湖区选送的天香牌九曲红梅茶荣获金奖。同时,天香牌九曲红梅茶以13600元/公斤的全场最高竞拍价成交,成为此次拍卖的茶王。"九曲红梅"茶的辉煌始于清末民初,随后在世界级的展会上屡获大奖的佳绩又曾将"九曲红梅"的美名推向了全国各地。而今,随着国内"红茶热"的兴起,沉寂了多年的"九曲红梅"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九曲红梅"这个品牌必将成为茶都杭州的另一张金名片。  相似文献   

4.
老队长纪事     
认识老队长是30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刚从一名知青被征招为森林警察,成了老队长手下的一个兵。可是我和老队长只有短短半年的缘分,就离开了他。后来工作几经调动,再也没有和他相见。岁月磨砺,世事沧桑,这么多年过去了,可老队长在我心中的份量一丝也没有减弱。特别是每当忆起大  相似文献   

5.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4,(10):12-15
傅拥军是个没什么架子的人,虽然身为两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者,堪称大牌摄影师,但待人接物却一直带着和善谦恭的笑容。他递来的名片上没有一长串头衔,而是简简单单印着姓名、电话和工作单位。名片底图是一张很俏皮的摄影作品:一条游船停靠在西湖边,一只猫从岸边跃起,直扑游船甲板。傅拥军说,这幅照片叫《西湖捕快》,是他某天早晨在西湖边扫街时抓拍到的,后来收入作品《那么西湖》系列。"为什么选择这张照片印在代表个人形象的名片上?"我问。  相似文献   

6.
张科 《文化交流》2012,(3):16-20
离龙年的春节还有三天,著名老报人、浙籍作家徐开垒离我们而去。前一晚他因身体不适被送到上海瑞金医院,昏迷后再也没有醒过来。九十高龄的老人平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他是我熟悉的长者。此时此刻,他那清癯的面庞、满头的白发、儒雅的神态,连同那一本本的著作清晰地浮现在  相似文献   

7.
李善远 《文化学刊》2014,(6):105-108
大连城市国际交响乐团是这座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而杜明就是这张名片的创作者。杜明坚信:交响乐是一个城市音乐水平的标志,为了将高雅音乐带给大连市民,于2009年牵头注册了大连城市国际交响乐团。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一直坚守着高雅音乐这块阵地,引领市民学会欣赏高雅音乐,并义务教育多所学校的孩子学习演奏、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8.
林然 《生态文化》2010,(6):30-33
认识老倔头一是他倔得很出名,二是他养了只山驴子。 认识老倔头的过程说起来很好笑也很尴尬,那时我随工作队刚到工队,听刘队长说老倔头养了只山驴子。我很想亲眼看看山驴子长得什么样儿,便问刘队长老倔头姓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月,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迎来了他111岁华诞。古人云:七十古稀,八十、九十称耄耋,一百岁为期颐。现在周先生已经111岁了。周有光的一生分了三个阶段:50岁以前他是个经济学家;50岁到85岁,他是语言文字学家,他的精力都倾注在语言学上;85岁以后,他是启蒙思想家。1988年12月31日,82  相似文献   

10.
如今,品牌已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展示发展成就的一张名片,起到了凝聚企业员工斗志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作用."统一"则是这张名片的底色.经过在品牌建设领域的扎实耕耘,公司已初步获得了品牌建立后的良好回馈.  相似文献   

11.
黄源与昆曲《十五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潘 《文化交流》2003,(2):10-12
回头一笑岁百年 黄源老走了,伴随他仙逝的不是人们耳熟如常的哀乐,而是老人自己选点的三个昆曲《哭皇天》《菩萨蛮》《苦伶仃》曲牌。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雅曲委婉似泣,人们望着这位长者,默哀、鞠躬、道别…… 在与病魔抗争的最后时刻,黄源老对自己的走,是那样坦然,他把儿媳洪蓉芳叫到床前,说:“我走时送我的音乐应该是昆曲。”浙江昆剧团按黄源老的愿望,选牌成曲,是日,将音乐放给黄源老听时,老人显得从未有过的平静,嘴角边绽露着微笑……  相似文献   

12.
正我说的"老牙克石",应当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印象与记忆,因为在这个时间之后我就离开了那里,虽也曾多次回去省亲或公干,那毕竟是来去匆匆,印象上就有些浮光掠影了。我在这个叫做牙克石的地方生活了28年,这28年历经了我婴幼、童少和青年阶段。那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日子,最幸福的时光。那承载着我无忧无虑、怀揣梦想与燃烧着激情的岁月似乎转瞬间就在这地方度过去了。在这地方,我所踩踏的泥土,所嗅到的气味,所遇见的人物,所接触到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都给了我人生初始的教育。所谓的人生观世界  相似文献   

13.
83岁的夏尔·吉斯林先生是《中国报道》的比利时读者。1988年他给编辑部寄来一封信,信中写道:“我已经立下亲手书写的遗嘱,交给了公证人,把中国报道编辑部作为我的遗产继承者。我死之后,比中协会将接到通知,把我的地产出售,将得款转给你们。”第二年,这位老人就不幸去世了。他的遗产按照他的遗愿转移给了中国报道社。虽然我手头没有统计资料,但我们仍相信,这是世界上不多见的一种遗赠。因为人们都知道,无论是国内外,私人遗产理所当然地是转移给死者的家人或亲属的,当然也有赠予本国的慈善团体或公益事业,却极少像我们这位老读者这样,把遗产献给一个遥远的、从未谋面的国家的一个团体!  相似文献   

14.
小镇的残忍     
火车停靠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小镇上,这是一段没有目的的 旅程。或者是一份慰籍。 阿蓝被遗弃在空旷的站台上,身后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贫瘠土地。还有干净的天空,眩目的阳光。一切看来都像是个粗犷的基调。 然后阿蓝看到一个老人,一个人蹲坐在角落中不停地抽着劣质香烟。老人对他笑着,纯朴的脸上布满皱纹。时间带走了老人所有的锐利,刻下岁月流过的痕迹。 阿蓝向老人走去。他喜欢老人淳朴的笑容。因为没有狡滑的隐匿,没有残忍的伤害。 老人递给阿蓝一支没有牌子的劣质香烟,告诉阿蓝他在这儿等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儿子在信里说他可能会回来。老人在这儿等  相似文献   

15.
在我那本以《友情》命名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横幅黑白照片,顶上有一行端端正正的毛笔楷书“国际新闻局老人联欢会,1991年3月24日”。照片里的63个人,济济一堂,歇顶者比比皆是,满头银发的也不乏其人。他们都笑容可掬,看得出来正处于精神最佳状态。坐在前排中间的是当时年已八旬的局老领导刘尊棋,和他同坐的都是当年一起工作过的战友,有编辑、翻译、记者,有外国改稿专家,有跑印厂管出版工  相似文献   

16.
正我提出把诗稿整理出来印本小书的想法。老人说:"谢谢你!"随后又补充了一句:"我的东西没意思,不值得收藏。我是三脚猫,不会抓老鼠的。"2020年7月16日凌晨,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周昌枢(别号退密)驾鹤仙游,其孙女周京女史次日发出一长文《他是这样走完一生的……》,  相似文献   

17.
三岁看老     
“三岁看老”是句老话,意思是一个人的将来从三岁时就能 看出个大概。 过年回家,正上小学的表弟整天缠着我,就像个跟屁虫。不过我到是很乐意如此,因为家里只有他比我小,和他在下起让我油然有一种做长辈的满足感。 那天,我以一个长辈的口吻问他一个很经典并得到了一个很经典回答的问题。“表弟,你长大了想干什么?”“解放军,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望着表弟那一脸的认真,也就在那瞬间,我突然看到了小  相似文献   

18.
老等     
石春 《生态文化》2004,(2):35-37
如果看到一只或是几只或是更多的大鸟,一个个金鸡独立般地单腿站在水面上,缩着脖子,一站就是个把小时或几个小时,一副悠闲洒脱的样子,你千万别以为这些大鸟儿是在观赏风景的美丽,它们才没那么“风雅”呢,更不要以为它们是在享受清水碧流的柔和,它们同样也没有那份“儒雅”。  相似文献   

19.
2006年5月10日中午,我在局门口的一张讣告前停住了脚步,讣告上一位神态优雅的外国女士的照片对我并不陌生。她就是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的英语专家——陈必弟女士, 老人享年91岁。我和这位老人有过三次简单的交往。  相似文献   

20.
冬日的阳光,剪出青石街沿一角温暖的空间,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被一群小家伙环围着,他旁边的一张木制大圆盘,被线条均分为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里均画有栩栩如生的鸡、鸭、兔、狗、鸟等小动物。木板正中是一根活动的竹制小棒,仿佛钟表的时针。每个孩子只要轻轻地拨动小棒,都会惊喜地获得老人用黄糖做成的小动物。老人用小勺舀起温火熬制的黄糖,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挥舞,像在写字,又像在作画。不到一分钟,一只小鸟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木板上。老人拿起一根细竹签,轻轻一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