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第二天一大早,银叶过来伺候丰裕吃早饭。丰裕说:“二娘今后就不要来了。有二酉清在这里就可以了,您一个长辈过来为我端水端饭的不合适,您该多陪二大说说话。他正不心宽呢。”银叶说:“按理我早该过来伺候你,不过家里有老的又有小的,一直没空.我今天过来一来是伺候你吃早饭,二来是向你求件事。”  相似文献   

2.
给父母磕头     
山东人过年,小辈要给长辈磕头。童年时小伙伴们都喜欢挨家挨户给长辈磕头,可以拿到很多红包、爆竹和糖果,开心得很。只有我一直不习惯,就盼望着长大。读了初中,算是知识分子了,回家过年,还是磕头,我对此深恶痛绝。当然,给其他长辈磕的时候,他们都会拉一下,笑着说:"不用了,不用了。"我就顺势理所当然地站起来,不易察觉地哼一声。给爸爸妈妈磕头的时候,爸爸却丝毫没有敷衍的意思,他都是庄重地坐在八仙桌后的椅子上,等我将三个头磕足了,才气定神闲地吩咐我妈拿红包。所谓红包,不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叫王力猛。听说他出生的时候晴天霹雳吓得他爸爸40几岁(蹲过大牢)的大男人居然大小便失禁。当时有个算命的瞎子对他奶奶说此人以后是皇帝的命。他在家的小名是三牛子,他哥哥大猪娃和姐姐二狗妹都比他大好多。那年越南战争爆发他哥哥就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过,听说他妈那时特伤心。牛子他姐上完初中就和一个号称黑道白道都搞得定的人结婚了,可没几年狗妹就因为偷汉子被打死了。所以三牛子是他家惟一的孩子了,他爸妈都对他特别好。我认识他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日子,那是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在教师里看见一个很忧郁的孩子明显和其他兴高采烈的人格格不入。我很欣赏他的忧郁,他  相似文献   

4.
踢球     
踢球,无论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孩子都愿意玩,可能爱玩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我小时候踢的球,除了足球,还有毛球。 那一年,过了正月,我们屯来了一个男孩,大家叫他“付球子”,他是随父亲扛活来塞外的,比我大不了几岁,念过二年小学,虽然识字不多,但也算是我们这里的小秀才,是羊群里的一个骆驼。叫他“付球子”可能是因为他长得有些球球蛋蛋,又常在腰上挂一个口袋,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球,大家才这样叫他,他的真名大家  相似文献   

5.
香椿和臭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雨 《生态文化》2003,(1):39-41
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常在吃过晚饭后去听一个叫“瞎话儿刘”的老人讲故事,也就是大人们说的讲“瞎话儿”。“瞎话儿刘”肚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瞎话儿,妖魔鬼怪,长虫精、狐狸精在他的嘴里一讲就是一大串。在那个文化和经济都极匮乏的年代里,“瞎话儿刘”的“瞎话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又一个虚幻而神奇的世界里。可是有一天,母亲对我们说,快不要去听“瞎话儿刘”讲的烂瞎话儿,那都是他瞎编出来骗你们的呢。我说,那你能给我们讲不是编出来的故事吗?母亲笑了,说,故事都是编出来的,可他整天编些鬼呀怪呀的事儿来,也只能骗你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傻瓜,瞧瞧你们,一个个都听得鬼里鬼气的了。我们说,那你快给我们讲一个不是鬼的故事吧。母亲说好。  相似文献   

6.
1897年出生的我国和世界的著名学者、宋庆龄创办的《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的创始人之一陈翰笙,今年已经106岁了。虽然他现在已经双目失明,只能住在医院里每天靠人工输入养料为生,但他那强悍的生命力却不能不令人叹服,视为奇迹。侍奉在侧的两位特护,对这位老人也特别地敬爱,照顾得无微不至。显然,他的大脑还在工作,对去探视他的已近90岁的妹妹陈素雅和外甥女童大夫不时还会嘟噜:“为什么不让我工作?”记得,7年前的1996年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为庆祝陈翰笙百岁华诞举行座谈会时,陈翰老在致辞中还一再强调:“哪一位要我在英文方面帮忙的,请他来好啦。我现在年岁已不小了,在没有离开世界以前,我愿意帮忙。我愿意帮忙!我现在没有事体做,觉得很不好。”按照他的思维逻辑,人活着怎么可以不做事呢?陈翰笙的生命已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3个世纪,看到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民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中国4个时代。他一生所作的贡献犹  相似文献   

7.
“我很喜欢吃中国菜,尤其是上海菜和广州菜,北京菜就没有那么好吃。”学了六年多汉语的马雷(Raleigh Martin)用流利的中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虽然刚刚上了一年大学,但他已俨然是个“小中国通”了。  相似文献   

8.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50年代曾是我的同事,因长我10多岁,而且知识渊博,编采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长辈。周简段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还谈到  相似文献   

9.
一米八八的个子,很魁梧。一头披肩长发,很现代。一副朴质的脸孔,很忠厚。一 心画的是钟馗,很古典。 陈光林岂能不使人过目难忘。 安徽省美学学会在二十世纪的80年代,与安徽教育学院联手办了一次美育讲习班,我在那里讲了一次“大文化、大美学与绘画美学”,陈光林是听众之一。 就凭这个缘份,他最近一打电话给我,说了个子丑寅卯,我就想起了他。 他来了,带了画,带了大量画作的照片,还有一摞子关于他的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10.
善待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命,是中国文化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时候听长辈讲“人命关天”,就知道这一思想是深入民间的;稍长读古书,读到“死生亦大矣”的时候也不由得激动。可是当身经浩劫,你看到普通的生命,就像你一样的生命如草芥、如蝼  相似文献   

11.
太复杂     
表弟在东莞打工,那天,他给我打来电话,说他的高中毕业证搞丢了,工作不好找,薪水也低,要我找人去帮他重新补办一个。我说,你到那些桥孔下面去转转吧,那里有办证的。表弟说,不行,我凭本事吃饭,查出来丢脸。我先去找了阿华,阿华的老爸是县一中退休教师。听我说了来意,阿华的老爸搔了半天头皮,他说他以前的老同事都差不多退了,没退的也素无往来,不好办。后来,我又去找到老鹏,老鹏是我同学,交际很广,但是老鹏在教育部门没有朋友,这事帮不上忙。老鹏想了想,忽然一拍大腿,他说:  相似文献   

12.
谭进 《文化交流》2010,(1):62-64
笔者初识阿富汗小留学生三龙是在2009年“六一”儿童节的前一天。我走进义乌市五爱小学的美术教室,一群中外小朋友正在埋头画画。“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来,孩子们欢呼雀跃地自由活动。我注意到其中动得最起劲的是一个英俊帅气的外籍男孩。美术老师张怀清说,他是四年级学生三龙,10岁,2007年随在阿富汗喀布尔市的母亲来到父亲创业的中国浙江省义乌市,2008年9月转来本校。  相似文献   

13.
徐磊 《文化博览》2005,(2):52-53
其实我不是生来如此的.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七岁那年,我曾经挣了一大笔钱(未遂),所以照理说我应该是个商业天才.小学一年级,我爸为了鼓励我,设立了一项奖学金,就是每拿一个百分就给五分钱.学期末,我拿了作业本和试卷结算,数着数着,我爸就绷不住了,开始流汗,笑容勉强,半中道就逃掉了.  相似文献   

14.
“真情有约”工作室请我去给一帮单身男女们搞一次关于婚 恋的讲座。会后又有一些人要求与我个别交流,我这才注意到她,一个教数学的中学女教师。她的年龄难以判断,好象二十几岁,也可以说三十几岁。而且看不出她是否特别漂亮。她微笑着,歪着头,眼睛很亮很亮,嘴巴却小小的,鼻子高高的,下巴尖尖的,整个面色像是太阳晒不黑的鸡蛋那样,光滑而且整洁。只不过在她的嘴角上方长了一颗黑痣,很醒目。 我说:“你那颗痣点缀得很好,样子很美,显示出了个性。”她很惊讶,感动了好一会,她说她那颗痣带给她太多的烦恼,甚至导致了婚姻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多年前曾受过一次教导:别信有的资本家对工人好,那是他为了收买人心,让工人给他赚更多的钞票。如今我成了一个打工仔,每天干活十分辛劳。我希望我的老板,能向那“收买人心者”仿效:能让我一天只干八小时,晚上睡个囫囵觉;能在法定节日放放假,让我也享受公民的味道;能按时结算工钱,该给我的一分不少;能在我生病时付点药费,使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若他还能记得我的生日,到时送来一块小小的蛋糕,那我自然会心存感激,尽我所能给老板以回报。如果说这就是“收买”,我倒甘愿把自己“卖”掉!我希望被“收买”@刘炳银~~  相似文献   

16.
巴山 《职业圈》2004,(9):37
老苏原是一个小县城里一家小厂子的推销员. 1999年夏天,老苏要出差北京,一朋友托他买一本电视机维修方面的书,说是在网上看到的.朋友是专搞家电维修的,说那本书很好,对他很适用,可找遍了周边几个县和市的书店都没有.  相似文献   

17.
我的表弟赴奥地利维也纳一所大学留学。他所居住的房屋里外都很洁净,周围环境如同诗画一般,特别是起伏不平且被修剪得平平整整碧碧绿绿的草坪,更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小苏、柱儿、铁蛋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三个人同年同月生在同一个小山村的三户人家里。小苏生在农历初二,柱儿小他四天,铁蛋又小柱儿四天。小苏的爹是个土财主,人很善,跟村里人相处得不错。柱儿和铁蛋两个人的爹都是庄稼把式泥腿子,但这丝毫影响不了三个人的友谊。自从呀呀学语开始,三个人被各自的娘抱着就常常凑在一堆儿,大人们说话小孩子们听。等长到满地乱跑会玩泥巴时,三个小家伙好得居然比亲兄弟还要亲。长到五六岁上,小苏的爹说,  相似文献   

19.
散记孔仲起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2,(10):34-38
弥勒缘 也许是一种缘分,2000年10月底,我在杭州张蒟林女士家里第一次与中国美院教授孔仲起先生通电话,就同他很讲得来.听言谈,我觉得他是一位淳厚长者、谦谦君子.半个月后,张女士同孔先生夫妇到衢州,我在火车站一见到孔先生那一副弥勒佛相,便证实了我的"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20.
到了可可西里,不可能不知道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才嘎,我的可可西里之行与他的热情、他对自然保护区、对藏羚羊的感召力分不开。去年夏天,才嘎局长来北京开会,特意来到家中,诚挚地邀我去可可西里,让我动情。 才嘎,是一位藏族局长,个子很高,很魁梧,多年在高原生活的烙印使他的脸庞呈紫红色,能讲一口词汇丰富和流利的汉语。他从小参军,在部队向汉族战士学习汉语,从班长、排长、连长一级级提升为团长,后来又到南京高级陆军步校深造。那是全军一所很有影响的军校,只有三个藏族学员。当地人称才嘎为“藏精”,意为藏族的精英。他1990年来到地方,当过副县长和县长,1997年青海成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时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