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便捷,但同时,其阅读心理也越来越浮躁,这就导致了学生思维方式产生了模式化、浅表化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引导学生沉下心来,慢读、细读、深读课文,推进阅读与思考的深度拓展。在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发现人物形象的特点;其次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等方法,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实现深度阅读;最后应让学生围绕作品主题进行读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把握教材特点、文本内容、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读透文本字面意思,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阅读得到增值;要读透文本背后的故事,读透文本的情感意蕴,才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文本的情思,调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下面以《背影》教学设计为例,阐述读透文本在教学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阅读,即让读者赋予文本以自己的意义。若仅仅停留在实读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掌握愿意的基础上敢于向作者挑战,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让学生跳出文本这个狭小的天地,进行合理演绎,拓展文本的外延。善于合理想象,挖掘作者的未尽之言,真正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鼓励大胆挑战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名家名篇照样也会有失误和疏漏,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批判性阅读的方式,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不迷信文本,不迷信大师。要深入研究,仔细推敲,抱着怀疑精神来读文本,把文本读活、读…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做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覃毅 《广西教育》2013,(46):67-67
阅读过程是学生主动理解和重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是基础,理解是重点,感悟是核心。在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目标引导学生多读文本,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以读写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7.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遵循这样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将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赏读课文;精选问题,巧妙引导,激发辩论,引领学生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下的文本阅读.重在欣赏、感受和体验。创造性阅读.就是让读者赋予文本以自己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敢于向作者挑战.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多元理解。若仅仅停留在实读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跳出文本这个狭小的天地.进行合理演绎.拓展文本的外延。善于合理想象.挖掘作者的未尽之言,真正让阅读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以读促写是发展学生写作思维的重要方式。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文本为学生写作思维提供丰富资源。不同类型的文本思维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文体的教学训练发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描绘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议论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模仿文本逻辑、搭建质疑支架、挖掘辩证观念,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学生的语文学力,应立足于开放的教材文本,采用立体的教学方式。 一、立体读:回归文本阅读 读是立足于文本的学习方式。一些语文课堂里缺少文本阅读,充斥着词句的碎片、理性的辩答。回归文本阅读,就是更多地渎文章本身,不读或少读参考书。“立体地读”,就是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文本、亲近文本,让文本还原到真实的立体状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读书方法回到阅读文章本身,以《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为例。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还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悟、表演、评议、延伸,紧紧围绕课文挖掘文本资源,感受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精神,同时注重学习特点,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余耀清 《师道》2010,(3):28-29
本教学案例针对说明文内容单调而枯燥的特点,深入挖掘文本中能激活学生阅读与思维的“米”源,为说明文的赏读教学提供了一点可供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引导学生质疑,是阅读教学走向有效、走向深入的门径.尊重学生初始阅读体验,以初始阅读体验出发,从“时间与起因”“地点与人物”“经过与结局”三方面对《记承天寺夜游》开展质疑探究,能够打通学生与文本的隔膜,使学生习得“以疑促读”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刘晓华 《学语文》2009,(1):32-33
刘心武在《百家讲谈》时说:“《红楼梦》不能随随便便地读,要慢慢地咀嚼,要读小味来”,由“咀嚼”而“读出味来”可谓一语道破文学文本解读的奥义。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也同样如此,不能光把文本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来使用,而更应当把文本当作传播美的载体、鉴赏艺术的媒介,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碰撞,感受出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心灵震撼,从而达到喜欢阅读自觉阅读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本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一定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能力,并初步具备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悟读文本,有个性,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能对文本提出质疑。在学习中,学生也能够发扬相互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精心备课。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分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激趣,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悦”读。教师要善于从阅读文本的内容、阅读的方式上发现学生“悦”读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趣味性阅读教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阅读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探索初中语文“悦”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部编版教材中的自读课文时,既要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又要体现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自读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细品关键处,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痕导读,就是隐藏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中阅读、思考,从而自然而然地领悟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文章论述了如何运用无痕导读法,教学《梦回繁华》。  相似文献   

18.
已经有了一定学习古诗经验的学生,不但关注诗文外在语言所传达的意思,更关注诗文内在魅力对他们的吸引。要着力引导学生吟诵欣赏诗文,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深刻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要以背诵和品味字句为核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文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如果完全放手让他们自主阅读,就只是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无法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达不到阅读的应有效益.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要求,以文本为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那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展开与文本对话呢?  相似文献   

20.
钟碧梅 《考试周刊》2014,(11):21-2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关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备课中要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规律,充分"素读"文本,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文本"素读"要立足于文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在课堂上创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发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最终呈现出充满智慧的阅读世界,有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