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随机范读——耳濡目染悟朗读范读很受学生欢迎,这是因为:一方面范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容易模仿;另一  相似文献   

2.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随机范读——耳濡目染悟朗读范读很受学生欢迎,这是因为:一方面范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容易模仿;另一  相似文献   

3.
朗读教学的指导步骤——正确、流利、有感情,它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出指导学生朗读的三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这三个基本要求,使之贯穿朗读指导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读中感悟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通过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让学生感悟文本,培养语感,积淀语言,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已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学生能否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就成了检验朗读教学乃至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尺。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感情朗读更难。学生为什么读不好?  相似文献   

5.
谢远品 《云南教育》2004,(34):12-13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有感情地朗读”几乎成了每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走进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绘声绘色也成了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改革与否的首要因素。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践新理念的结果,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在。但理性地、仔细地分析,仍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理解上的偏差,单纯地追求朗读的“情感”化,认为读的时候或悲或喜、或爱或厌、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要做到情感四溢,很少考虑“有感情地朗读”的内外因素。其次是指导上的走捷径,课堂上过早或者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的指导,不注重或淡化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的对话,使“有感情地朗读”更多地成了一种表演。在充分认识“有感情地朗读”的误区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读。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就是运用恰当的语气、声调,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气氛,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现行教材,是很重视朗读训练的。很多课文后的作业题中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的要求,我是这样指导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  相似文献   

9.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是朗读的总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探究出一套培养学生语素养的朗读评价标准。同时.这也是纠正当前中学语教学中朗读误区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语文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谓之为"美读"。究竟怎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文以实例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方法颇多,名家指导的例子更进一步证明朗读的方式千变万化。本文还从反面例证为什么有的教师指导朗读会成为学生读书的障碍。论点鲜明,指导性强。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教...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朗读,能引导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身传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近日听了一些语文课,深有感触。现将三位教师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一)在学生读准字音,读了两遍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句子: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  相似文献   

13.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体会理解,感受出作者的情感,然后用自己的声音展示出这种情感。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4.
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读”则是其中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的“朗读”又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朗读时,脑、眼、心、口协同并用,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技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文章内涵。在教学中,应抓住感情朗读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朗读,使其深入体会文章的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有许多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人们依靠语感的模…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低段朗读教学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地朗读易指导也易检测,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难度就比较大了.何为"有感情的朗读"?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人境,再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现在的语文教师都很重视学生读的训练,但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只追求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很热闹、很花哨,却没有让学生真正抓住文本的情感,进行朗读感悟;有些教师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如"请你有感情地来读读".这种现象在低段语文课堂中尤为明显.那么应如何优化低段感情朗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年级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在平时的朗读教学中,教师总是草草地结束了朗读,缺乏有效性的指导,这样,学生的朗读错误率高、读得不流利、没有感情等情况时常发生。朗读要怎么指导呢?教师应当重视指导低段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优化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朗读的要求是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三个学段朗读目标具体表述的时候,还是略有区别的。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在具体达成度上是有不同要求的,这里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在现实教学中,老师对不同学段的朗读要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对孩子的朗读是以"有感情地朗读"为评判标准的,尤其是低段学生的朗读拔高要求,过高的要求使得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急躁、盲目、无所适从。基于低段年级的朗读现状,从正确朗读的角度,阐述低段学生有效朗读指导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更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岛市黄岛区辛安中心小学宋云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应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认识到学生朗读重要性的老师,往往在指导读得“正确、流利”两方...  相似文献   

19.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朗读指导便成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样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朗读教学,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看似热热闹闹,可读前没有清晰的要求,读中没有有效的指导,读后没有积极的评价,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没有用心,更没有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朗读指导便成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艺术。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朗读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后,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