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碾压混凝土层间渗透系数测定仪研究了不同层间间隔时间对碾压混凝土层面渗透性的影响,并讨论了不同层面处理方式对碾压混凝土层面渗透性能的改善效果。试验表明:随着层间间隔时间的延长,碾压混凝土层面相对渗透系数逐渐增大,尤其是终凝后出现冷缝,渗透系数增加了一个数量级,用纳米Si O2和膨胀剂改性垫层砂浆来处理终凝后的层面冷缝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碾压混凝土层面渗透系数,为改善碾压混凝土层面抗渗性能,提高碾压混凝土层间结合性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抗渗性是混凝土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在抗渗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抗渗试验。抗渗试验就是对试件定时逐级加压,即从0.1MPa开始,每隔8h增加0.1MPa,直至6个试件中有3个端面渗水为止。这样,进行一次试验,需要连续进行数十小时至上百小时。这么长时间的试验,如果发生停电现象,会给试验带来影响,使试验无法继续进行,影响对抗渗性能的评估。研究表明,混凝士的渗水高度Dm与其所受压力水头H及施压时间T的乘积(TH)的平方根成正比。 D_m=(2THK/m)~(1/2) 式中:K-凝土渗透系数:m-混凝土空隙率,通常取m=0.03。国内科研单位还据此给出了混凝土抗渗标号与渗透系数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影响混凝土压力管抗渗性能的因素,介绍了混凝土压力管抗渗试验的过程与结果,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凝土压力管的内压法抗渗处理工艺,并对与之配合使用的渗透结晶型防水剂的工作机理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4.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工程,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高速度地进行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水工混凝土却经常受到各种裂缝的威胁,增加了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修理与加固费用,影响或限制了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并缩短结构的使用年限,影响效益和安全,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浪费资源,甚至引发社会问题。本文介绍了渗漏对水工混凝土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危害,影响水工混凝土抗渗性的因素及抗渗性对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等,从其影响因素阐明了对水工混凝土抗渗性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次研究是用试验的方法,通过比较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作用组合对水泥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来分析各单因素在工程实际的多因素对水泥混凝土的综合作用中的影响以及对水泥混凝土抗渗性造成的实际影响。按照GB/T50082-2009试验规范,用RCM法进行抗氯离子渗透试验,得到混凝土渗透深度,从而计算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非稳态氯离子迁移系数来确定不同因素作用后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相似文献   

6.
隧道中渗漏水是由于围岩地下水对混凝土的冻融破坏及侵蚀破坏,对隧道的运营安全及行车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此文中提出将粉煤灰掺入隧道施工的混凝土中,并研究其对混凝土防水抗渗性能的影响作用。首先,利用正交实验方法分析了对隧道施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包括粉煤灰掺入量、水胶比及超量取代系数等方面。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养护30 d的混凝土,其强度和抗渗性能影响程度大小为水胶比略大于粉煤灰掺入量,并提出运用增加减水剂降低水胶比,同时增加粉煤灰掺入量的方法增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然后,在水胶比相同条件下,运用不同种类粉煤灰,对最优掺入量与最优品质的粉煤灰进行分析,并与混凝土进行配比设计成为防水抗渗性能强的混凝土实现隧道施工过程。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抗渗透性,混凝土无论是在养护阶段,还是在成形的过程中,抗渗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它在使用中的液体作用,从而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混凝土抗渗性的要求,要保证像雨水这样的液体不能流入混凝土内,不然将会影响其强度,导致抗压强度降低。撇开混凝土自身因素遭受到了损害,固定混凝土的捆扎钢筋会受到非常程度化的液体腐蚀。从冻融性方面来谈,液体的存在使得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预期设计的强度等级,进一步降低了混凝土粘合与牢固的能力。抗渗性涉及外部与内部的双重影响,无论是哪方面,都是决定了抗渗性的能力,从本质上影响了混凝土耐久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8.
于峰 《青海科技》2005,12(6):31-33
本文对再生混凝土在水工混凝土中应用的意义及可行性——包括强度和耐久性(含抗渗性、抗冻融性、抗裂性1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矿渣微粉为掺合料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结合近些年来工程当中对高性能混凝土提出的新要求,选择当地地材,在普通混凝土的配置基础上,掺入矿渣微粉成分,配置出满足相应强度要求并具备良好抗渗性能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影响防水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掺加粉煤灰、硅灰、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矿物掺合料为改性措施,制备C25、C30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和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圆柱体试件,直径(100±1)mm,高度(50±2)mm;分别通过快速氯离子(Cl-)迁移系数法(RCM法)测定无外荷载作用下40 d Cl-渗透系数,研究了不同改性措施下再生混凝土的Cl-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未经改性处理的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差于普通混凝土,Cl-扩散系数相差较大;随着强度等级提高,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均不同程度提高;粉煤灰和硅粉以1∶1的比例掺入再生混凝土,改性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较同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仍低于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在掺入粉煤灰和硅粉的前提下,在0%~1.0%范围内,掺加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后,改性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较同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有较大程度提高,且高于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在此范围内,随着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改性再生混凝土Cl-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在掺入粉煤灰和硅粉的前提下,在0%~1.0%范围内,掺加聚丙烯纤维效果优于钢纤维。  相似文献   

12.
分别将钢纤维、聚丙烯纤维按照0.25%、0.5%、0.75%的体积掺加率,以体积比1∶1、1∶2、2∶1混杂后掺入C60混凝土基体中共浇筑12组抗渗试件,通过对其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纤维掺量和混杂比对高强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掺入降低了混凝土基体的抗渗性。单掺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基体的抗渗性能影响较大,单掺钢纤维对混凝土基体的抗渗性能影响较小;混杂纤维系列对混凝土基体的抗渗性能降低幅度影响随着纤维体积掺加率的增加大致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且相同体积掺加率下,混杂纤维系列对混凝土基体的抗渗性影响大于单掺钢纤维系列但小于单掺聚丙烯系列。  相似文献   

13.
以掺加粉煤灰、硅灰、钢纤维、聚丙烯纤维等矿物掺合料为改性措施,制备C25、C30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和改性再生混凝土的圆柱体试件,直径(100±1)mm,高度(50±2)mm;分别通过快速氯离子(Cl-)迁移系数法(RCM法)测定无外荷载作用下40天Cl-渗透系数,研究了不同改性措施下再生混凝土的Cl-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未经改性处理的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差于普通混凝土,Cl-扩散系数相差较大;随着强度等级提高,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均不同程度提高;粉煤灰和硅粉以1∶1的比例掺入再生混凝土,改性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较同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仍低于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在掺入粉煤灰和硅粉的前提下,在0%~1.0%范围内,掺加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后,改性再生混凝土抗Cl-渗透性能较同强度等级再生混凝土有较大程度提高,且高于同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在此范围内,随着钢纤维或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改性再生混凝土Cl-渗透系数不断降低;在掺入粉煤灰和硅粉的前提下,在0%~1.0%范围内,掺加聚丙烯纤维效果优于钢纤维。  相似文献   

14.
再生骨料混凝土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建筑领域。本文主要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影响,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制备提供可参考依据,提高再生骨料混凝土的使用性能,促进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泵送混凝土因本身的工艺特点及施工工艺等因素造成裂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和耐久性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重点分析泵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找出防止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渗水高度法对橡胶集料混凝土的抗水渗透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橡胶集料掺量与细度模数对混凝土抗水渗透性能影响明显,在同掺量条件下,细度模数越大抗渗性越好;在同粒径条件下,掺量越高其抗渗性越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路用碾压水泥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问题,从碾压水泥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抗冻性能、抗碳化性能等方面,阐述了碾压水泥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其耐久性的具体措施,为其在路面工程中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石粉对机制砂混凝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以机制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抗压强度、抗渗性能、收缩的影响,并对它们的机理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是影响公路桥梁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混凝土因本身的工艺特点及施工工艺等因素造成裂缝普遍存在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和耐久性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现根据工程应用实践及国家现行施工规范要求,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抗渗仪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至今仍未对其出台相应的国家检定规程。本文作者通过对混凝土抗渗仪的实际检定测试工作,从四个方面对混凝土抗渗仪测试的主要项目进行了清晰的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